基于集约性视角的中小学校园微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1-10-23徐苇葭XuWeijia
徐苇葭 | Xu Weijia
邱文航 | Qiu Wenhang
校园微空间是校园空间体系内的各类附属性微型节点空间,构成了校园微型生态循环系统,有利于完善校园整体规划结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趋于高密度集约化[1],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园规划也因此引入集约化的设计模式。本文基于当今中小学校园集约化设计趋势,探讨中小学校园微空间的概念、类型、原则及其设计策略,旨在为校园空间创新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校园集约化
“集约”在《辞海》解释其本义为: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即以紧凑、高效、有序的系统组织模式,达成时间成本、生产资源、空间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2]。当这一概念运用于校园规划设计中,通常会形成高密度、巨构型的校园空间形态,其空间结构体系趋于秩序、高效、舒适[3]。
1.2 校园微空间
“微空间”是以人的基本需求出发点,旨在营造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小而精的空间[4]。从广义的视角而言,校园微空间是指附属于校园主体空间(校园内道路空间、广场空间、滨水空间、绿地空间及建筑空间等)而存在的各种微型公共空间[5],也可引申为介于课堂—操场间的所有小尺度公共空间。具体内涵如下:①其属性为公共属性;②其等级为“微”附属空间。“微”体现于尺度及等级两方面,具有相对性,不拘于具体数值;③其空间形态具有多样性。通常为点状、带状、面状等。
2 集约化背景下校园微空间的设计策略
在现阶段用地紧张的前提下,校园微空间与建筑结合进行立体复合化设计可在最大程度上挖掘校园空间容量,是满足校园功能需求,保证校园环境品质的有力手段[6]。在这一层面上,校园微空间通常依附于建筑负空间而存在,在水平及垂直层面与建筑功能空间组合交织,形成紧密有机的空间关系,催生出有活力、多义性的空间模式[7]。
通过案例收集及分析总结,本节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建筑架空空间利用
建筑首层及多层级架空设计是提升校园类地面空间容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实现校园各个功能区域间的快速联系[8]。架空空间设计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底层架空设计及多层级架空设计(图1),即构建单一地面活动平台和多层级活动平台[9]。在水平方向上,又可根据周边界面围合度的高低及与其他空间联系性强弱,分为不同类型(表1),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表1 建筑架空空间的分类
图1 底层架空及多层级架空示意图
(1)海口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
案例(表2)基于局促的场地条件,教学楼与宿舍楼底层及二层均大面积架空(图2),以释放出更多的地面空间并保持其连续性。一二层架空空间与中心庭院通过大台阶与操场产生联系,形成多层级的类地面活动平台,提供休憩交流场所的同时自然成为面向操场的看台空间(图3)。实现了各层级空间的有效联系并形成尺度多样、形态丰富的地面空间体系。
表2 海南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基本信息
图2 海口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平面示意图
图3 架空空间功能解读之一
(2)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案例(表3)尝试水平向的校园空间,为过于密集高耸的住宅社区提供“呼吸”的机会。高容积率条件下,水平向的空间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建筑占地比例提升,挤压地面开放空间[10]。因此课程教室被错落叠加于二层及以上楼层,底层仅布置公共教室,空间余量则被打造为一系列架空空间(图4),结合上层交叉错动的开放中庭所形成的“垂直光井”,形成形态丰富的入口空间、交通缓冲空间、微型架空花园(图5)等,激发出多样化的活动模式。
表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基本信息
图4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平面示意图
图5 架空空间功能解读之二
(3)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本案(表4)建筑容积率超过3.0,因此校园垂直方向的设计策略变得至关重要,以迎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提供更多水平开放性交往空间。建筑几乎完全覆盖用地,西区根据学习单元间的强制距离形成具有两个庭院的“E”字型空间(图6),下沉庭院通过缓坡和露天阶梯剧场,与自然起伏的架空底层相连成为一个整体的地景儿童乐园(图7)。建筑底层的大面积架空,形成足够的运动场地及社团活动空间(图8),学习单元周围的走廊则在基本尺度上适当放大,形成连续性微型架空空间,激发更为丰富的课余活动(图9)。
表4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基本信息
图6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空间示意图
图7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平面示意图
图8 架空空间功能解读
图9 架空空间功能解读
(4)小结
在集约化的背景下,建筑架空空间往往根据场地条件及设计理念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功能利用策略,通过对上述三个案例的分析,大致总结为三种类型(表5)。
表5 建筑架空空间功能利用策略
2.2 屋顶空间复合利用
屋顶空间与地面空间具有一定相似性,呈现出高开敞性,高可塑性的空间特点。合理利用屋顶空间可有效拓展校园微空间,实现对校园实际可使用面积的极大补充[11]。
根据屋顶空间的分布位置及尺度形态,可分为以下三类:顶层屋顶空间、平台屋顶空间及斜坡屋顶空间(图10)。顶层屋顶空间即处于建筑物最高位置的屋顶空间,私密性及独立性相对较高。相较于顶层屋顶空间而言,平台屋顶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联系更为紧密,具有更强的可达性及公共性[12]。斜坡屋顶空间通常用于对接两个不同高度的平台空间,形成富含趣味的空间形态。对屋顶空间的复合利用是对地面空间的延伸和补充,在集约化的趋势下尽可能多地为课余活动提供开敞、自由的类地面空间体验,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13]。
图10 屋顶空间分类
(1)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场地空间限制激发了本案(表6)在垂直方向上创建多层地面的设计策略(图11),将食堂、礼堂、体育馆等公共功能空间布置于半地下,根据高度需求推动地面隆起形成数个“山丘”,从而形成平台屋顶及斜坡屋顶空间,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处理手法,用作景观草坪或休憩看台(图12)。顶层屋顶空间则被设计为一个有机农场,作为教学实践空间的延伸[14](图13)。
表6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基本信息
图11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屋顶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12 架空空间功能解读
图13 屋顶空间功能解读(层顶农场)
(2)深圳海岸小学
本案(表7)地面被整体抬升,二层平台下相对开放的底层空间被组织成为文学、艺术、科学、美术等空间组团,平台之上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主要的步行与活动场所,以环廊形式完整串联二层以上的基础教学空间,交通联系高效紧凑,活动及共享空间点缀其中(图14~15),丰富了教师和学生课间活动,平台被定义为一个学习、社交与嬉戏相交融的交通活力环。顶层屋顶则采用花园的形式为孩子们塑造浪漫的“天空之城”(图16~17)。
表7 深圳海岸小学基本信息
图14 深圳海岸小学平面示意图
图15 深圳海岸小学剖面示意图
图16 屋顶空间功能解读之一(二层平台)
(3)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第二小学
本案(表8)位于老城区,场地极为局限。在这种背景下,本案将主要的教学空间设计为环形的综合体,一方面环形的建筑形态为孩子们带来内向型的安全体验,塑造了安静纯粹的校园环境[15];另一方面,环形屋顶平台为200m环形跑道提供了契合的场地(图18)。从而避免操场在常规设计方式下将占据40%用地的情况,有效解决学校用地面积极度不足的问题,总计相当于增加了约3000m2的类地面活动空间。同时保证了建筑能够按要求控制在四层,与周边建筑形成和谐的对话关系(图19)。
表8 浙江台州天台第二小学基本信息
图18 天台第二小学设计生成示意图
图19 屋顶空间功能解读
(4)小结
通过对上述三个案例的分析,大致将建筑屋顶空间在集约化背景下的功能利用策略总结为三种类型(表9)。
表9 建筑屋顶空间功能利用策略
图17 屋顶空间功能解读之二(二层平台)
结语
文章论述了中小学校校园微空间在建筑中的集约化设计策略,主要包括空间策略及功能策略两方面。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从水平层面到垂直立体方向的设计策略,旨在为集约化背景下合理高效利用建筑空间,拓展校园微空间体系,提升校园环境整体质量提供参考及依据。
资料来源:
图3:https://bbs.z hu long.com/101010_group_201806/detail42154630/;
图5:https://bbs.z hu long.com/101010_group_201806/detail42233620/;
图8~9:https://bbs.zhulong.com/101010_group_201806/detail42078648/;
图12~13:https://www.gooood.cn/beijing-4-high-school-by-open.htm;
图16~17,19:https://bbs.zhulong.com/101010_group_201806/detail33489937/;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