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剂用于大鼠外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研究*
2021-10-23曹骥吴凡钟芸罗和国
曹骥 吴凡 钟芸 罗和国#
(1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 南昌 330008;2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深圳 518028)
精准麻醉的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1]。外周神经阻滞中可通过加入肾上腺素、右美托咪定等佐剂增强阻滞效果和延长阻滞时间,但这些佐剂的应用无明确标准,对神经等造成的影响情况不明,用药安全性不确定[2~4]。为明确佐剂临床应用安全性,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佐剂用于大鼠外周神经阻滞的神经毒性或神经保护作用,为佐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动物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以坐骨神经功能正常的84只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大鼠体质量220~250 g(购自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鼠购买后均适应性实验1周后进行相关实验研究,采用标准饲料和纯净水喂养,12 h昼夜交替,每3天进行1次垫料更换,保持饲养环境安静舒适,温度控制在25~27℃,自由摄食饮水。
1.2 分组对84只SD大鼠进行编号,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罗哌卡因组(R组)、咪达唑仑组(R+M组)、右美托咪定组(R+D1组)、地塞米松组(R+D2组)、肾上腺素组(R+A组)、芬太尼组(R+F组)、碳酸氢钠组(R+S组)7组,每组12只。舒适环境下饲养3 d,不限制饮食,12 h昼夜交替。
1.3 药物暴露各组大鼠均于坐骨神经分叉处注射相应药物,建立局部麻醉药加佐剂急性暴露模型。采用60 mg/kg的4%戊巴比妥钠进行腹腔注射麻醉,麻醉后固定大鼠下肢,常规进行消毒,通过直剪从踝关节处始至臀部纵向剪开小腿及大腿皮肤,暴露肌肉,以手指探查大腿部位股骨位置,以之为骨性标志,剪开股骨浅层的皮肤,注意切口位置在股骨于体表投影位置上。打开皮肤可见一条明显白线,此为肌肉间的筋膜,筋膜剪开一个小口,血管钳沿白线方向进行钝性分离,暴露两肌肉之间的坐骨神经干,以坐骨神经分叉处为注射点,通过29 G胰岛素注射针头于筋膜下神经周围注射0.2 ml的各组药物混合液(根据大鼠分组情况进行注射,各组药物浓度见表1)。药物混合液注射完毕后采用10-0 Nylon microsuture线进行注射处标记,采用6-0 Vicryl缝线缝合肌肉并通过4-0 Nylon缝线闭合皮肤,完成药物暴露操作。
表1 各组药物浓度
1.4 坐骨神经元病理检查分别在药物暴露后12 h、24 h、72 h时各取4只大鼠,常规麻醉后切开组织暴露已标记的坐骨神经,小心剥离并剪断坐骨神经,放在玻璃板上,每组每个时间点均取4个标本,取材完成后,用过量戊巴比妥钠处死。将获取的标本进行切片制备,通过玻璃分针缠脱脂棉沾乐氏液将神经干的纤维膜性组织擦去,神经干放置在培养皿内的滤纸上,滤纸上浸乐氏液以保持神经湿润,0.5 h后通过4%多聚甲醛固定液在4℃环境中固定4 h,行OCT包埋,切制为5μm厚度切片,每个标本每个取样时间段取3张切片。切片常规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操作,二甲苯处理15 min后行梯度乙醇(100%、100%、95%、80%,各5 min)处理,苏木精液染色5 min,0.5%伊红液染色3 min,行梯度乙醇(80%30 s、95%1 min、95%1 min、100%3 min、100%3 min)处理,二甲苯处理3 min,中性树胶封固后,光镜下进行坐骨神经元病理观察。
1.5 观察指标观察坐骨神经元病理学结果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病理学评分标准[5]:正常神经元结构为0分;神经元或轴突肿胀和/或周围间隙增加为1分;神经元或轴突肿胀及核固缩为2分;神经元广泛坏死及溶解甚至海绵状空泡结构为3分。异常神经元标准为病理学评分≥1分。药物暴露后12 h、24 h、72 h取下的任意标本切片出现神经元异常时该大鼠均记为神经元异常,计算比较各组神经元异常率,神经元异常率(%)=异常神经元大鼠数/大鼠总数×100%。
1.6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R组比较,R+D1组和R+D2组神经元异常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9);R组与R+M组、R+A组、R+F组和R+S组神经元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D1组神经元异常率低于R+M组、R+A组、R+F组和R+S组(P=0.005、0.005、0.005、0.014);R+D2组神经元异常率低于R+M组、R+A组、R+F组和R+S组(P=0.009、0.009、0.009、0.025);但R+D1组和R+D2组神经元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组、R+A组、R+F组和R+S组神经元异常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药物暴露后12 h、24 h、72 h各组神经元病理学评分比较(例)
表3 药物暴露后12 h、24 h、72 h各组神经元异常情况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改革,医疗卫生和医疗质量需求急剧增加,医疗成本降低需求迫切,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运而生[6]。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实现离不开精准麻醉,外周神经阻滞属于精准麻醉的范畴,其应用由于门诊手术的普及以及临床安全需要而越来越广泛[7~8]。在外周神经阻滞中可通过加入适当佐剂来延长阻滞时间和增强阻滞效果,局麻药配伍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右美托咪定、阿片类药物、碳酸氢钠、苯二氮 类药物等佐剂目前已然成为一种局部麻醉用药趋势[9~10]。然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对其应用具有较大影响,而这些佐剂药物对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的毒性作用尚不明确。目前各种佐剂的添加应用较为随意,甚至有出现超说明书使用的情况,明确佐剂用于配伍局麻药在外周神经阻滞中应用安全性从而指导佐剂的安全应用迫在眉睫。
为明确不同佐剂应用于外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本研究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局部麻醉药加佐剂急性暴露模型,设立不同佐剂药物配伍方案。在药物暴露后12 h、24 h、72 h时取坐骨神经进行坐骨神经元病理学检查,观察坐骨神经元是否出现异常,从而确定不同佐剂用于大鼠外周神经阻滞中神经毒性或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罗哌卡因外周神经阻滞中,添加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肾上腺素、芬太尼、碳酸氢钠等不同佐剂药物均未出现神经元异常率增加情况,初步认为佐剂用于大鼠外周神经阻滞无神经毒性作用,而添加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大鼠的神经元异常率均有降低,因此在罗哌卡因外周神经阻滞中添加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可能对神经发挥保护作用。这与周斌等[11]的右美托咪定抗药物神经毒性损伤的研究结论一致,与解建等[12]地塞米松可以预防麻醉药物神经毒性损伤的研究结论总体一致,但与邹振宇等[13]右美托咪定硬膜外给药对兔脊髓和脊神经存在剂量相关神经毒性损伤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用药剂量、用药方式、用药对象等不一致有关。
综上所述,大鼠外周神经阻滞中佐剂药物的应用无明显神经毒性作用,而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外周神经阻滞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根据说明书进行佐剂药物的应用,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可以作为首选佐剂药物以减少神经毒性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