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人民性引领学生成为彻底唯物主义者

2021-10-22敖云波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人民性世界观

敖云波

摘 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初心与信仰的源头, 是彻底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不仅在理论上坚信、坚守群众史观,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一直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发扬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精神”,引领青年学生立足人民性,树立群众史观,成为彻底唯物主义者是高校思政课的使命。

关键词:人民性;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上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坚守群众史观立场,而且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涌现出无数高尚的共产党人,他们为解放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人民性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源头,也是他们的力量所在。高校思政课教育要擅于运用这些历史财富,激励、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迷信、不唯心、不消极“躺平”,无所畏惧,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源头

翻开中国共产党党史,每一页都写满了“人民性”,这个党,为人民而生。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人民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源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了“废除资本私有制”“消灭阶级”;中共二大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

无数共产党人为人民而牺牲,让生命凋零在盛开的年华,特别感染、震撼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李大钊说:“你们可以把我绞死,但我的灵魂不死!革命不死!”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认为一个人从利己主义出发,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正是凭借这种高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牺牲了四分之一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牺牲约370万名党员,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无数的未知、压力和焦虑使部分青年学生的精神思想无处安放,关于唯心还是唯物的边界也变得模糊。思政课要引领学生从彻底唯物主义者榜样身上寻找无所畏惧的坚定信仰,不迷信、不唯心,积极不“躺平”,逐步亲近、传承马克思主义,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党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在任何情况下,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所在。

一百年来,人民是党的靠山和坚实的后盾。陈毅元帅在回忆淮海战役时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饱含深情又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所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组织 “农会”“工会”,把支部建在连上,把关心群众的生活作为党的基本任务,党的七大鲜明提出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更是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中国共产党一直践行人民至上,干革命、抓建设、促改革,不断创造条件保障公平、正义,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难题,“着力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漏洞,为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有力制度保障。”[1]中国共产党的眼中不仅有中国人民,而且还有世界人民。天下为公行大道,毛泽东同志的“三个世界”理论,把亚非拉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中国人民的事业,无私地援助亚非拉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永远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参与全球治理的担当和情怀。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也要不负人民,站稳人民立场,自觉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在服务国家和人民中成就自我;人民是力量的源泉,保持“我是人民的一员”的心态,在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成长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人民性是彻底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

高校思政课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 守望好学生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认清西方政客忽视人民、轻视人民的唯心史观立场,讲清人民性为什么是彻底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让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严密逻辑性,从而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

所谓彻底唯物主义就是把唯物主义一元论思想贯彻到底,既辩证唯物看待自然界,也辩证唯物地看待人类社会。唯物主义一元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中,需要教师进行提炼、突显出来。“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半截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一元论”等错误世界观的关键区别在于对“人民”的态度。前者认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2]后者忽视“人民”,看不见“人民”的力量,迷信少数神秘“英雄”,把历史过程看成是少数“英雄”主观意志的产物。

“未知世界”不等于是神的世界、超自然的世界,依然是物质的世界;社会发展史不是“纯粹的思辨史”,也不是“神秘的力量史”,是人民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之所以是彻底唯物主义,就在于他们的历史观是“群众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的“物质”从哲学上讲是实践,从经济学上讲是劳动,无论是“实践”还是“劳动”,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创造了群众史观,构成马克思主义完整而严密的唯物主义一元論世界观,列宁称之为“完整的整钢”。所以,人民性是彻底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1年度教改项目“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者?”(项目编号:2021JGYB29)资助

参考文献:

[1]辛向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N].人民日报,2021-07-20(16).

[2]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31.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人民性世界观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世界观(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重读《夜读偶记》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回顾与启示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