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教授会文化建设 完善学术评价

2021-10-22李颍曹静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

李颍 曹静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高校加快了完善学术评价的进程。在教师晋升学术评价的过程中,教授会作为特定学术共同体组织形式,其自身建设和文化建设影响着科学合理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一所大学三个院系教授会文化的调研,了解在教师晋升学术评价过程中教授会成员呈现的价值文化、评价文化、程序文化和交流文化,思考加强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完善学术评价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教授会;文化建设;学术评价

学术评价在学术创造和创新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高校加快了完善学术评价的进程。[1]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需要系统思维,从大学、师生、制度、文化等多方面构建起立足我国实际、遵循科研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其中,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教授会这一特定学术共同体组织形式的调研,梳理其在学术评价过程中的文化特质,思考加强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完善学术评价的可行路径。

学术共同体的特定组织:教授会

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视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用“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将其与一般社会群体和社会团体区分开来。[2]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特别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形成,学术共同体已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形式丰富、交流互动频繁等特点。

在大学的学术共同体组织形式中,教授会是一个特定组织。其伴随着大学产生、发展,在大学治理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已成为学术评价的一个关键性组织。教授会一般由全体教授组成,在我国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一些大学开始尝试长聘制度,在实行这些制度的学校,教授会一般由长聘教授组成。

学术评价中的教授会文化

教授会最受关注的工作是在教师晋升中的评议推荐,由于推荐环节大都在院系进行,因此教授会大多是以院系为单位来组成的。院系设置的差异使教授会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最突出的差异表现在学科属性和组成上,单一学科与多学科组成的院系在教授会评议中会呈现出教授关注焦点、评价标准甚至申请人汇报内容和重点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教授会文化。

为了解教授会在教师晋升学术评价过程中的文化,笔者在一所综合性大学三个院系的教授会共69位成员中开展问卷调查。其中,L院为单一学科的文科学院,C系为单一学科的理科学系,S院为多学科的文科学院。三个院系教授会组成不尽相同,L院(24人)、C系(26人)为全体教授;S院为19位教授代表。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回收后做汇总和分析。

笔者经许可旁听观察了C系、S院的教授会会议,并在会议结束后访谈11位教授,获得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和亲身情境下的感受。通过观察和访谈能够感到,教授会成员对于教授会作为一种学术共同体特定组织都比较认同;但是受学科特点和院系文化等影响,对学术评价中教授会在价值文化、评价文化、程序文化、交流文化方面的内涵认知不尽相同。

1.价值文化

在学术评价过程中,教授会成员对于教授会“为何评”的看法体现了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价值文化。调研显示:教授会成员对此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教授会是一个学术同行的组织形式,在教授的质量评估、学科的发展方向、学术人员的梯队建设等给予评价和晋升建议,在学术评价方面起到决定作用;但是教师职务晋升与否还有其他组织考察其他方面,如师德、社会影响等,因为大学教师晋升是关系到一所大学社会声誉的。

对于“为何评”,问卷显示:81.37%的受访者认为是评价申请者学术水平是否达到本校教授标准,33.33%的受访者认为是为本校学科梯队把关,18.63%的受访者认为是代表院系整体评价申请者工作,28.43%的受访者认为是从申报者中选出优秀者。由于所有选项均为不定项选择,有些教授选择了不止一项选项,说明教授会成员在投票时的考虑因素并非是单一的,包括了学术有关的多个维度。

影响教授投票的因素比较多;但是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选了“学术水平高”(96.08%),有54.9%的受访者选择“教学效果好”。校外同行的评价也是教授们比较看重的(25.49%),也有14.71%和12.75%的受访者选择为自己学科(教研室)争名额、不能浪费名额。有8.82%的受访者认为申请人快退休了会影响自己投票,5.88%的受访者认为申请人和自己的熟悉程度对投票有影响。另有3.92%的受访者认为申请者的师德、对学院的贡献、个人资历等其他综合因素也会影响自己的投票。

2.评价文化

在“评什么”的问题上,大多数受访者(59.18%)选择了科研成果数量和水平,说明对于学术研究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最为看重的;其次是教学工作量和水平(28.59%);选择参加学校院系公共事务的情况不到10%;其他因素占3.18%,包括人际关系、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影响力等。

关于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在哪些方面体现,认可度最高的是发表在期刊的论文(95.1%),其次是专著(70.59%)。学术演讲(28.43%)、会议论文(16.67%)也是教授们比较看重的,内参、调研报告和课堂讲义的分量相当(均为10.78%)。

作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从申请人的角度来看,如何进行汇报可以看出他们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也反映出申请人对教师岗位和职责的理解。笔者对11位申请人报告的内容做了分析,除1位申请人报告内容的教学、科研、公共服务三个方面较为平均外,其他申请人都将科研作为自己报告的主要内容,有4位申请人80%以上的报告内容都是科研。除1位申请人外,其他申请人都介绍了教学的情况。多数申请人会非常简短地介绍公共服务,有3位申请人没有报告此方面内容。这些数据表明:申请人认为科研在晋升中应该占绝对比重,教学也是必要条件,其他方面可以视情况而定。在科研方面,主要是文章发表、承担课题和获奖情况。一般情况下,申请人会介绍自己科研成果的创新点;但在单一学科的院系和多学科院系中,这方面的介绍存在差异。在单一学科的C系教授会上,申请人介绍了自己所从事研究的方向、成果和进展。而在L院以及多学科的S院教授会上,申请人一般都会介绍发表成果的数量、发表的期刊、被引用情况等。在教学方面,主要是教学工作量和效果,包括承担的课内学时数、课程门数、学生人数、指导研究生情况等。有申请者引用其他单位发来的任职邀请中的评价,介绍自己“有包容的学术态度、良好的学术能力和比较好的学术品位”。有教授认为这样的汇报是能起到“加分”作用的。

3.程序文化

教授会会议程序体现了“如何评”,一般包括听取申请人本人介绍、问答、讨论和投票等。其中,讨论环节尚未在所有院系中推行,主要是为避免教授们之间的讨论对投票产生影响。另外,也有院系将讨论作为必经环节,每位教授都须发言;但严格遵循内部、保密原则,保证讨论的坦诚和充分。选票的设计也体现了对学术共同体文化的引导,如投票选项在“同意推荐、不同意推荐”之外,是否设计“弃权”票,包含着对教授会成员慎重行使权力的期待,促使教授会成员认真思考,做出有意义的判断。在会议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也能够体现出对完善学术评价的思考。例如:讨论环节的时间如果过短,可能造成教授会成员无法充分讨论学科发展方向、申请人学术特点、在学科建設和师资团队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够形成共识,需要院系再组织其他活动逐步凝聚共识。另外,在申请人汇报环节是否开放给其他教师旁听、是否当场公布投票结果也在不同院系间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规范。

4.交流文化

交流文化对于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师晋升评议的教授会上,交流文化从教授会成员对申请人的了解程度和了解申请人的途径等方面得以反映。对申请人的了解程度(5分为最高),平均得分为3.73分,说明大部分被访者对申请人比较了解。了解申请人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看申报材料和日常接触(分别为89.22%和54.9%);其次是学术会议(沙龙)和教学研讨(分别为32.35%和29.41%);另有4.9%的受访者通过听申请人作报告、了解在同行中的口碑等途径。

问答环节也反映了院系的交流文化,不同学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C系的教授会上,问题相对较少,而且都是与申请人的研究相关的理论探讨。而在L院、S院的教授会上,问题相对较多,特别是多学科的S院,教授们的提问针对申请人所在学科相关信息的了解以及补充信息都比较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单一学科院系的教师们在学科研究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多和充分,在多学科的学院中,学科差异大,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当然,这种情况也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文科学者的工作相对独立,容易造成教师们之间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充分。这些情况反映出在学术评价方面,“小同行”的评价会更为准确深入。

建设良好教授会文化,完善学术评价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如何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不良倾向,探索建立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在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中均受到普遍关注。教授会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特定组织,在学术评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并没有跟上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步伐,应注重其自身建设和文化建设以促进学术评价的完善。一是构建共识,坚守统一共同的价值文化。所有人的共同认识,共同价值遵循,并体现在所有人的言行上,从而形成文化。在教授会“为何评”这个价值观念上,学术共同体成员应坚持学术评价质量标准,共同维护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形成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氛围。[3]二是持续力行,确立客观公允的评价文化。对教授会“评什么”的认识,深层次体现了对教师职责的理解。教师群体对于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内容,已有相当的共识,教授会成员在行使学术权力时应身体力行,做出客观公允的判断,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价文化。三是探索规范,形成科学严谨的程序文化。评议程序的正当性体现了评议公正性。目前,在教授会组织过程中,还存在程序观念不强,程序不够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制相对标准的评议程序,构建科学严谨的程序制度,不断积淀尊重程序的文化。四是广泛实践,倡导开放包容的交流文化。大学汇聚了各个学科的学者,他们需要在尊重、包容和欣赏多样中发现和发展彼此。广泛实践、开放包容的交流文化有助于增进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共识和相互了解,帮助教授会成员准确判断和评价学术成果,进而推进评价体系的完善。

本文系2020年度清华大学网络文化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网络时代高校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健.发挥好学术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N].人民日报,2016-07-26(7).

[2]翁律侃,钱程,徐璐璐,等.学术共同体视域下的新时代医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公关,2020(9):98-99.

[3]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EB/OL]. (2019-04-19)[2021-05-30].https://www.rd.tsinghua.edu.cn/info/1002/1063.htm.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