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 以文化人 立德树人
2021-10-22张启红
张启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技工院校应以“德”为本,发挥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优势,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德育教育意识淡薄、理念偏差及教师自身局限性的现状,本文提出精选教学内容,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以情动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语文课程 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技工院校应坚持以“德”为本,充分体现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发挥语文课程在德育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使之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并且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一、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优势
语文课程在德育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又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如果说思想教育的立德树人偏重于“晓之以理”的话,那么审美教育的立德树人则偏重于“动之以情”,审美意象和情感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审美话语以春风化雨般柔性的表达,取得润物无声的效果。教材中的文学篇章,情感纯正、饱满动人,有利于审美教育。教师指导学生在体会作品语言、分析作品形象与情感共鸣中学会辨别是非、领悟真善美,使学生的心灵在美感中得到净化。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审美教育功能,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厚植爱国情感,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语文课程德育教育现状
目前,在“立德树人”层面,技工院校语文教师无法兼顾好语文与德育比重的现象较为突出,对教材里德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不强。一是有的教师太过重视“工具性”而抛弃“人文性”,认为德育是“软指标”,忽视语文的德育功能,人文性不够彰显。二是有的教师对“立德树人”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只是简单、呆板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忽视了“树人”作用,对语文的审美及情感教育引领不到位。三是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存在局限,无法精准把握审美情感与立德树人的内在联系,对文本深入解读不够,培养学生文化认同、自觉传承的意识有所欠缺,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独特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单一,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三、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实践途径
(一)精心选用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选取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德育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尚的情操。
1.提炼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体现自由、自觉、超越的精神。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传世之作,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语文教材里的人文精神包括民族情结、家国情怀,以及亲情、爱情等自身情感诉求,还有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及对命运的抗争等。例如,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一统天下的坚定决心,毛泽东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非凡的胸襟和气度,以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永不反悔的气魄,他们的情感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在家國情怀背景下,具有人文关怀的、反映自身情感的题材在文学作品中最多。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描写的是其对剑桥大学依依难舍的情愫:“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又如,《雨霖铃》中柳永同友人“多情自古伤离别”反映了其不舍与忧伤之情。再如,《故都的秋》寄寓了郁达夫深切眷恋故都、故园人文风物的情感。此外,在追寻人的价值上,还有注重提升内在修养、追求崇高人格的文学作品。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反映出其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情操以及对真理的坚守。
2.挖掘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深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使语文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合,进而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立身之本。语文教材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同仇敌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沉忧虑,“怒发冲冠,凭栏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慷慨激昂,“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赤胆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等,这些作品无不感人肺腑,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例如,《三国演义》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那个时代的英雄观在今天是否适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英雄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教师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阅读《水浒传》,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义气”,让学生认识到真正大义的行为是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将古代文学和现实社会、人文素质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完美融合,才能在语文课程的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取得“立德树人”的教育实效。
1.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相结合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除了要重视基础性和工具性外,还应重视审美性和人文性。教师在进行单篇教学时,篇章主题要与专题主旨相吻合,围绕某一专题,将各个单篇串联起来,或利用专题讨论课将主题相同、相近的作品一起研讨。如教师在讲解杜甫的诗歌时,引导学生走近杜甫,让学生了解到杜甫是一位真正关注民生疾苦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把个体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生忧国忧民,让学生用情、用心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和其作品体现的人文精神。利用好语文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典型素材,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
2.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的金字塔理论提出,学习效果不同是学习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采用传统被动式学习模式不到30%的收效与采用主动参与式学习模式50%以上收效的鲜明对比,就很好地证明了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育,通过让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参与实践活动及在平台沟通分享各自观点等主动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收效明显。
翻转课堂是重新调整课内外时间,将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学习参与度更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查阅居里夫人的事迹,同时收看居里夫人的演讲视频,在课堂上就“你认为美丽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见解,他们认为居里夫人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淡泊名利、坚定执着、刚毅顽强,为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而奉献的精神会跨越时空,成为千万人心中永恒的美丽。
3.丰富课外文化活动
课外文化活动是推进语文课程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和职业素养。开展积极向上、多种形式及主题、高雅且别具匠心的课外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开展诵读经典文学、举办诗词大赛及人文知识比赛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假期组织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让学生感受名胜古迹、红色革命圣地的深厚文化底蕴,开阔视野,感受先人智慧,体悟革命先烈的爱国豪情,激励学生继承先辈遗志,奋发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材的文本大部分是文學作品。文学即人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品格,要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具有人文情怀。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情感、文学的美,以自身独有的魅力感染、带动学生,浸润学生的心灵。
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教师。语文课程德育教育,要求教师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教育家陶行知说:“所谓教育,就是用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关心国内国际时事动态,紧跟新时代脚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综合素质,以学生为本,在精神上感召,在道德上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小结
为实现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师需立足课程本身,发挥语文课程在德育教育上的独特优势,精选教学内容,挖掘作品中蕴含的大量德育因子,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大德育观”。同时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期取得以情动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新.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39(3).
[2] 王俊亮.职高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J].现代职业教育,2018(3).
(作者单位:杭州市临安区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