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021-10-21夏立哈尔·吾杜西娜孜古丽·托合塔尔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发生规律

夏立哈尔·吾杜西 娜孜古丽·托合塔尔

摘要:结合新疆温泉县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简单总结了几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如玉米瘤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粗缩病、玉米锈病、地老虎、玉米螟等,并从农业、生物及物理防控、化学防控等方面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以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绿色防控

新疆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绿洲灌溉农业,是全国玉米高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温泉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自治州,位于新疆西北部,属温带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37.2℃,极端最低气温-35.9℃。年均降水202毫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9.4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43.54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0.55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989公斤左右,总产量约40万吨。近年来温泉县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有小幅度提高。但是,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由于作物布局、耕作制度、玉米种植模式、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我县玉米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特点有比较大的变化,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如: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螟、玉米叶螨、三点斑叶蝉等病虫害发生较重。据统计,玉米病虫害,每年造成10%以上的损失,危害严重时产量损失可达30%以上。以往玉米病虫害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技术,不仅影响玉米的品质,也污染环境。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理念的指导下,温泉县加快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发展,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借助科学高效的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手段,改变种植模式,选用优良品种,做好病虫害预测预防,统防统治,统一发放农药、黄板、杀虫灯等,指导农民开展防治,最大限度降低虫源,减轻危害。

1玉米病害发生特点

1.1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玉米黑穗病、黑粉病,俗称“乌霉”、“灰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也是一种暴发的毁灭性病害。发病条件:玉米瘤黑粉病菌大多在有雾、潮湿的条件下侵染玉米。土壤潮湿、偏施氮肥往往使玉米徒长和组织柔嫩,有利于侵染。不合理栽培导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玉米抗病力下降,均可发病。表现症状: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形状各异,有单生,有串生或叠生。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汁,成熟后变成坚硬的灰黑色。发生瘤黑粉病的玉米田块,对玉米产量有严重影响。

1.2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或“黑疸”,由真菌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疾病,在发病后期形成菌瘿,菌瘿破裂后散发大量黑粉,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当受害的果穗完全呈黑粉,仅剩下丝状纤维组织,故名“丝黑穗”。发病条件:土壤温湿度即影响寄主的发芽、生长,又影响病菌冬孢子萌发、入侵。当土壤5cm,深處温度在15℃左右,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最易侵染。连作病重,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因此,连作年限长的发病较重。

发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通常在苗期侵入,开花期间出现发病症状,到了穗期才表现典型症状,同株的雄、雌穗或各个果穗均易受害,表现为系统侵染的特征,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表显出病苗矮化,在 4~5叶上生1~4 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变硬,顶叶扭曲等症状。

1.3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和黑尾叶蝉传播的一种病毒病,玉米一旦感病,单株产量损失达70%- 100%,为毁灭性病害。通常带毒的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植株即会染病,玉米得病后,心叶不易抽出,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增厚、变短,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背面叶脉产生蜡白色脉突。感病植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叶片密集丛生、对生,病株呈“君子兰”植株,果穗小、畸形,品质严重下降,减产也可达60%以上。该病发生程度与灰飞虱田间数量和带毒个体的多少及栽培条件密切相关,玉米出苗至 五 叶期易感病,此期如与传毒昆虫迁飞高 峰期相 遇 易发病。所以,玉米苗期是玉米粗缩病的敏感期。

1.4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随着玉米推广面积的逐年扩大以及连年种植,玉米锈病在玉米主产区已逐渐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该病属于气流传播病害,在多个玉米产区流行爆发,直接造成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已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玉米锈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也侵染茎干和苞叶,在植株上布满病斑,阻碍光合作用,造成品质下降,产量减少。被害玉米叶片两面最初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斑点,并逐渐扩展形成直径 0.1~0.3 mm 的黄褐或褐色隆起斑(夏孢子堆),之后夏孢子堆破裂散出铁锈色夏孢子。后期在玉米叶片形成直径0.3~0.5 mm 的黑褐或黑色隆起(冬孢子堆),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状病原菌冬孢子。病原菌夏孢子淡黄至黄褐色,椭圆形至球状,具细刺,大小为(23~40) μm×(20~31) μm;冬孢子裸露时栗褐色,椭圆形至棍棒形,大小为(28~53) μm×(12~27) μm,分隔处稍缢缩,具柄,浅褐色。锈病流行爆发主要靠病菌孢子扩散传播,玉米锈病夏孢子在菌源区的时空分布为白天飞散数量略多于夜间,小雨天多于晴天,空中孢子密度随高度及菌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在菌源较多情况下,普通玉米锈病病菌在 1 个月时间内顺风传播可达 90~100 m,侧风传播50~60 m。

1.5玉米疯顶病

玉米疯顶病病株,上部叶片和心叶紧卷,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抽不出雄穗,变态叶状花序扭曲皱缩成一团或小穗呈疯顶状,似“刺猬”;雌穗变态,苞叶尖变态为小叶。上部叶和心叶紧卷,严重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

尾巴”状,植株轻度或严重矮化,上部叶片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变窄,有的病株疯长,头重脚轻,易折断。抽雄后,雄穗异常增生,不能产生正常雄花;雌穗变态也常见受侵染后,表面看果穗较正常,但果穗粗长,苞叶皱缩增厚,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呈 45 度角簇生,穗轴粗细不均,多数病株节间缩短、矮化,果穗畸形,无花丝,重者果穗内部全为苞叶,穗成多节茎状,整个果穗呈“竹笋”状,不结实,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1.6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主要危害玉米根和茎基部,是一类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玉米茎腐病主要由几种镰刀菌或腐霉菌引起。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病原菌从根系侵入引起植株发病。发病初期,植株萎蔫,全株叶片褪绿,无光泽,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呈现青枯症状。有的病株在雨后猛晴时出现急性症状,即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病过程。病株从发病到全株显症,一般需 7 d 左右,短的仅 1~3 d,长的可持续 15 d以上。发病后病株根部和茎基部变成空心,遇风易倒折,其上生有霉层,须根减少,易拔起。剖开根、茎部,可见髓部空松,且组织变褐分解。感病植株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籽粒无光泽、灰暗干瘪、排列松散。

玉米灌浆至成熟期降雨量大、高温、高湿发病较重,雨水少、空气湿度小的年份发病较轻。品种抗性差,发病较重;品种抗性好,发病较轻或不发病。氮肥施用过多,前期长势 旺盛的田块发病较重;施肥总量过少,在植株生育后期养分不足,植株早衰,造成植株抵抗力下降,发病较重;氮、磷、钾配比合理的地块,植株长势健壮,发病率低。过度密植情况下,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会加重病情;稀植情况下,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发病较轻。玉米生育期内地势低洼或排 水不良地块发病重,垄作栽培排水良好发病较轻。

2玉米虫害发生特点

根据本地区玉米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主要防治地老虎、蝼蛄、蛴螬、玉米三点斑叶蝉、玉米螟等。

2.1地老虎

地老虎又名土蚕、地蚕,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害虫,玉米播种后,正是地老虎成虫寻找寄主产卵的时期,这时会除了玉米外,还会选择其他蔬菜和杂草。在玉米播种前,杂草就是地老虎的滋生场所,在玉米播种出苗前幼虫现在杂草心叶中取食,当玉米出苗后再转移到玉米心叶中危害,这时玉米也上会出现很多的半透明斑点。当幼虫长大一点后,便会由地上转移到地下危害,白天潜藏,晚上获得,将茎基部咬断,地老虎还有转苗危害习性,也就是当受害幼苗死亡后,会转移到其他幼苗上继续危害。

2.1蝼蛄

蝼蛄又叫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等。蝼蛄的成虫、若虫均在土中活动,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使玉米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蝼蛄的活动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苗根脱离土壤,致使幼苗因失水而枯死,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

2.2蛴螬

蛴螬常咬断玉米根茎,使幼苗枯死,使成株玉米的根系受损,引起严重减产。它的成虫金龟子,在玉米灌浆期危害果穗,特别是玉米苞叶包得不紧的果穗,金龟子成群聚集危害,受害严重的果穗从穗尖往下有1/3子粒被啃食。

2.3玉米三点斑叶蝉

玉米三点斑叶蝉虫体小,不易被发现,在玉米3~5叶期即开始从禾本科杂草上迁至玉米田危害,一直到玉米收获,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危害率达100%。该虫发生初期,主要在植株下部叶片,以后逐渐蔓延至整株为害,为害后叶片呈现出零星褪绿的白色斑点,后连成白色条斑,造成叶片光合作用降低;虫口密度大时,叶片褪绿发白,植株早衰,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

2.4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发生较多的一种害虫,在温度高、降水多的季节易发生。玉米螟为钻蛀性害虫,可蛀食玉米植株的心叶,当叶片伸展开后就可见到明显的蛀食孔隙,形成花叶,严重的甚至可能无法结实。玉米螟一般 1 年发生 1 代,成虫具有假死特性,常在白天取食。

3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3.1农业措施

一是选用优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多选用白轴、耐密、活秆成熟品种为宜,并可以适时晚播。二是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 3 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三是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四是药剂拌种是最简便易行、省工高效的防治方法。可用 15%三唑酮 WP (粉锈宁) 或50%甲基硫菌灵 WP( 甲基托布津) 按种子重量的 0.3%~0.5%拌种;也可用 12.5%的烯唑醇 WP(速保利) 或 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 按种子重量的 0.2%拌种。在拌种时拌药一定要均匀,确保防治效果。五是科学施肥,兼顾无机肥与有机肥,确保氮磷钾微量元素平衡,配合应用缓释肥与速效肥,尽量减少化肥对土壤破坏,提高土壤墒情,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六是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降低发病率,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2生物及物理防控

玉米种植期间,一些常見的病虫害,尤其是玉米螟,防治上可采取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策略。一是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 Bt 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此种药剂属于细菌性杀虫剂,对害虫起胃毒作用,用药时间宜在 16:00 以后,如果药后遇到降水,一定要在雨停后补喷 1 次。二是用赤眼蜂等益虫,对玉米螟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物理防控的操作简单,对作物、周围环境不产生危害,防控效果很好,目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物理防控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利用害虫对光线具有趋向性的特点设置黑光灯等进行灯光诱杀;二是选择性诱剂,以玉米螟的防控为例,可在田间通过释放器释放玉米螟性诱剂,对玉米螟有很好的防控作用;三是害虫具有趋色的特性,可利用此特点设置色板诱杀害虫,多数害虫对黄色较敏感,因而农业生产中黄色粘虫板应用较为广泛。

参考文献

[1]郭日潮,李镜华.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0):81-82.

[2]朱伯华 ,汪坤乾 ,张凯.鲜食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绿色防控技术[J].长江蔬菜,2019(18):72-75.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发生规律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
浅谈大白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