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设计在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中的妙用
2021-10-21尹飘萍
尹飘萍
摘要:为了更好地推动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构建活动型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动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端正态度、提升兴趣、积极参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这将成为落实这一改革的关键所在。而在当今的活动型课堂建设中,采用议题式教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授课方式,教师通过围绕议题预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小组探究、讨论、议辩、分析、总结等,然后得出结论,再进行分享,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拓展学生参与度,也能增强学生的书写、表达、分析、运用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此,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设计将成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只有巧妙地设计好情境,才能更好地支撑议题,让学生有的议、乐于议、善于议,最终顺利达成教学预设。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情境设计;议题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以重视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那么,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开展议题式教学,通过构建活动型课堂,则是落实这一任务的根本所在。如果议题是魂,那么可以运用恰当的情境为切口,再通过构建序列化的活动,则议题之魂必将熠熠生辉,从而让学生有的议、乐于议、善于议。因而,通过巧妙地预设情境,让情境优势转化为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炼观点,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这将是关键所在。为此,本人就议题式教学中,依托一定的教学情境,创设思政课活动型课堂,让学生能在活动中互动探究,在过程中诱发思维,在状态中保持积极,而谈谈自己的些许拙见。
一、捕捉“生成”情境,调动学生趣中感
课堂教学是一个必然性与偶发性相统一的过程,在這一过程中,也许是学生在课堂上不经易的一句说笑,又或许是学生一个不显见的行为,这些看似跑偏教学的说笑与行为,有时只要教师能够善加利用,把握好时机,都有可能生成一个别致的教学情境,从而焕发课堂教学的生机,增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善思应变的能力,把课堂上一些偶发的、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转化为教学情境,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回归到正常的课堂学习任务,也不至于被这些意外因素干扰教学秩序,而且有时还能就这一“意外”让书本知识在学生的嬉笑中加深认识。
例如:在讲到统编教材必修三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本人设计了分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议学活动“近代中国有好些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最终能走向成功?”在学生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就书本知识谈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原因,可其中有一位同学却半开玩笑地说:“其实就是格局问题。”“格局”是今年春晚小品表演上的一热词,当这位同学一说出来,立即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这种情况如果任由发展,必然会因为这一小插曲而让好好的学习气氛跑偏课堂。可是本人发现,这看似笑话的背后却蕴含着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情境。于是,本人立即就“格局”一词给学生融入党史知识,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百年前的“南湖小船”成长为今天的“巍巍巨轮”,那是因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与使命,试想一下,这不就是最大的“格局”吗?经此一说,学生热血沸腾。同时,又给学生推荐了《觉醒年代》这一电视剧,让学生通过观剧而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了解我们的党。这样一来,学生跑偏的思维就自然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善加捕捉“生成”情境,必然能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学生也能在互动体验中感悟到知识的真谛。
二、巧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感中悟
情境的创设要坚持真实性、接近性的原则,利用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真言、真议,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而,教师在进行议题式教学情境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把书本理论知识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践情境中,激发学生外在的兴趣与内在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对生活的历练中明事理、悟真理,提升学生的分析力与判断力。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广泛了解与认识社会,深入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与书本知识达成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洞悉理论的真谛。例如,在讲到《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并切实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一发展理念,本人依托本地资源“特色小镇建设”为情境,通过“从化特色小镇尽显风采,风采在何处?”为总议题。围绕这一议题,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了相应的预习任务,“从‘荒山野岭’到‘红色小镇’,莲麻村如何逆袭成功?”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见闻以及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再结合书本知识内容,谈逆袭成功的依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乐于接受这一预习任务单,更能激发学生去深入了解这一小镇,提升社会阅历。通过探究小镇华丽转身背后的原因,让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指导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加深认识到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让升到理性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欲留“悬念”情境,诱发学生悟中思
一般来说,在教学中,适时运用“悬念”情境,有时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猎奇心,吸引学生的目光,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适时抛出一个悬念,则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征服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在统编教材必修四《追求智慧的学问》这一节中,由于这一节是哲学的入门课,对初次接触哲学的同学来说,如果不能引导他们树立对哲学的兴趣,那么必将影响后续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本人作了如下导入设计:
【议题】: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就是小小哲学家!设计目的:让学生好奇、起疑。
【情境材料】:同学们,随着新高考改革,面对这么多的选科组合,谈谈你的选科心路历程。另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还会听说到诸如以下的生活经验“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谦虚使人进步”……
【活动设计】:阅读材料,你选科的依据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生活智慧?你又是否想过,你可能会与这些生活智慧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通过这一情境的设计,课堂气氛即时热烈起来,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也把看似遥远的哲学即时拉近到学生的生活中,调动了学生对哲学滋生兴趣。通过材料与书本知识的结合,也让学生认识到,看似抽象的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他们的行为,总会触及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感觉到哲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也不是那么的空洞。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而能更深入地思考哲学的智慧。
四、组合“碎片”情境,引导学生思中行
议题式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再围绕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任务,通过议题引领,让学生在活动中“议”出课程知识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热烈,而让情境不断呈现,这就是所谓的“碎片”情境,最终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这一“碎片”化情境往往都是为了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这势必在教学中带来大量提问,甚至有可能出现过多无效提问与学生简单回答,看似生动活泼的课堂实则是一种假象,结果只能是苦了教师累了学生。
因而,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切忌“碎片”化,一定要力求情境的精、准、度。精准、适度、生动、形象而直观的情境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产生求知的共鸣,牵引学生的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使他们更好地去感知教材,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所以,情境设计要精炼,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追求花式多样,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由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需要进行知识整合,达到一“情”多问,让知识点寓于情境中不仅彰显序列化,更能体现层次性,通过情境直面考点、围绕核心要议、注重知识迁移、突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深挖教材,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不言而喻。
总之,教学无常,需因势而变。在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优化情境设计,让情境紧扣议题,既华又实,精而不滥,从而达到以“议”设“情”,以“情”促“议”,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使课堂教学呈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质感美,让学生在情境的引领下感中有悟,悟中有思,思中促行,培育其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课堂教学育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蓉.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22).
[2]石炜君.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4).
[3]杨小平.“结构化”策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2).
[4]李學书.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大概念:课程意蕴及其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