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初中数学如何利用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2021-10-21刘云凤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6期
关键词:科学评价转变观念小班化

刘云凤

摘要:农村学生生源逐年减少,小班化教学成为教学模式。但是如何高效的利用小班化模式,发挥小班化的优势,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是文章研究内容。

关键词:小班化;优势;因材施教;转变观念;科学评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往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听,老师讲”,整堂课以教师讲为主体,很大程度上抹灭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也不能达到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标。现阶段来看,能够最有效最大限度实现课改要求的方法就是在学生中间采取小组合作模式。

怎样实施小组合作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1、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1)學会倾听,设置小组合作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讨论参与课堂,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很多学生往往缺乏倾听的能力。因比在设置小组活动初期,首先要求学生在倾听其他组员发言时要认真、不能打断别人,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活动开展初期要循序渐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对于如何带动这部分学生学会倾听。老师可以参与到一个小组中的讨论中,在全班做示范,在听完小组内其他学员发言后,教师发表自己倾听后总结的重点与见解,可以解释一下自己是如何总结重点,给学生在起一个模范作用。

(2)学会讨论。讨论是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辨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讨论一定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具体怎样讨论以及讨论时需要怎样思考、怎样发表言论,怎样总结别人的观点,教师都可以在建立小组初期对学生加以指导。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数学课5.3.1平行线的性质一节课中,我设置了几个讨论环节。首先在平行线的性质1得出的过程中,先让每一位同学都动手操作,画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然后找出同位角量出它们的度数。完成作图之后再在小组内展示作图,共同讨论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先由一名同学说出猜想,其他组员发表意见,最后全组成员讨论达成一致结论,由本次发言的组员记录总结,并最后举手发言。为了验证本次猜想的准确性,教师将问题稍做修改。当两条直线不平行时,观察同位角有怎样的关条?这次可以由组内一名同学按要求任意做图,然后组内成员共同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必须满足两条直线平行才能得出同位角相等。最后由组内另外一名发言的学生举手给出结论。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言论,才能与别人共同讨论。

(3)学会表达,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听和说的过程,它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倾听别人的言论然后用合理的逻辑性强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过程。然而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包括学优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都存在一定困难。原因有很多,有的同学是害羞不敢说,有的同学是没有积极参与不知道说什么,有的同学是不会用有条理的活说出自己的想法。因而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第一种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让这样的学生多做发言,必要时可到讲台前发言;第二种学生就分工明确地给他布置小组内的任务,让他多学多做,充实大用脑知识;第三种学生,需要老师先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后、帮助他理清条理、再进行表达,通过几次训练后让学生渐渐学会表达的方法.

2、任务明确分工

为了避免“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出现,在合作学习中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无所事是,其重要原因是分工不明确。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使每个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不可替代。所以要充分体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

我所教的班级总共有12名学生,因此我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将全班分为3组每个小组4名同学。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各不相同。然后对组内的4个人我设立了小组长,联络员,记录员,报告员4个角色,并且一段时间后交换分工。小组长的任务是指挥小组开展活动,传达老师布置的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在小组讨论交流时、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活动、决议、讨论结果,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讨论学习主要结论、并演示研究成果,联络员负责小组的“外交”活动包括与其它小组沟通联络满足组内需要的工具以及交流结论,获取信息等。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如何设置问题

首先从研读课标到研读教材,明确“合作学习能实现本课时的哪些目标”;在何处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开展合作的效益是否大于不开展合作的效益。通常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求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构建概念或验证结论,或者利用固定模式推导结论时设计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在解决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开发思维创新思维时,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在讲课的过程中若遇到某一问题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比较多,产生较大分歧时可以适当设置小组合作讨论;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设置问题时还要考虑同学们讨论问题并得出结论需要多长时间,时间的把控应建立在学生真正参与的基础上,大概在10分钟左右最好。

在设置问题的难度时,需要考虑难度稍高于学生的能力但是低于小组的合作探讨能力。也就是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到结论。例如在讲《平行线的性质》一课,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出性质之后,我设置了讨论问题: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判定有什么区别?前两个问题是在学习完判定之后,根据分析模式完全相同的情况,让学生仿照学习判定的方法来分析性质,最后一个问题需要将所学的知识点整合、总传、归纳,因此适合小组共同讨论给出答案。

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21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上一个层次,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希望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高效灵活地普及到课堂教学中.

猜你喜欢

科学评价转变观念小班化
小班化的“化”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初探
论文层面指标ALMs)计量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寓教于乐,打造快乐而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践行研究
青岛实施中小学“小班化”教改 全面革新传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