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题促思,以思导学

2021-10-21陈艳萍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6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

陈艳萍

摘要:现在的学生学习数学大多都有畏难心理,遇到问题就看看、浅显地想想,没有潜心认真思考,很大程度上是找不准思考的切入点和思路,所以帮学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掌握解题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题型的特征,通过举例子、画图、转换等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开拓他们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关键词:以题促思;以思导学;解题能力

“学贵于思”,只有思考了,才算是跨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才有成功的可能。有些孩子习惯能不想就不动脑,能不做就不动笔,最好天上掉下来个答案,好成绩天天与他为伴。学习数学一遇到难题就望而却步,的确,没有切入点,没有思路,对他们确实有难度,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鼓励他们试一试、举个例子、画画图,深度读懂题目蕴含的条件,寻找知识的连接点。多种方法都试试看,总有一种方法合适的。其实这些解题方法和渠道就渗透了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不同方法的优劣,反思并学习优秀的方法,从而在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上不断提高自己。

一、直接入手,简单直观

问题出现的内容与形式是灵活多变的,不管遇到什么题目,都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每道题都先由浅处开始思考,条件入手,紧绕问题,明确题目中变与不变的量,借机寻找解题关键。有些题目,真的就适合避开表面的信息“迷惑”,直接入手解决。

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76页第11题:你能写出一个比大又比小的分数吗?你还能再找到两个这样的分数吗?一开始,学生觉得这两个分数之间是塞不进其他分数的,结合刚学的通分知识,他们肯定能找到解题思路的,有的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当学生想不出来的时候千万别着急,要沉得住气,鼓励他们继续思考,不放弃!“真没有?再试试?”果然,不一会就有学生想出来了:=,=。看了他们的结果,我笑了:通分后这两个分数之间还是没找到其他分数啊。他们也笑起来了:我们可以继续变啊!==,==,这两个分数之间就有!“哦,原来就是这个分数!只有这个分数?”同学们争着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继续通分下去,这两个分数之间还有其他分数存在。

通过这道题的思考和总结,让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方法、能力和自信,学会由浅入深的思考原则。只要想办法找到题目中不变的量,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二、实例验证,有迹可循

小学数学知识犹如一张大网,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因此解决问题的桥梁也是四通八达的。平时在解题的过程中,我跟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当你什么都想不到的时候,不妨举个例子看看,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们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妨多采取评比、加分的机制,有时还可以适当应用“激将法”:这题你会吗?你怕不怕? 这些激励方法还挺管用的,同学们往往能很快地沉浸在思考与挑战的状态,努力尝试不同的方法,起到有效助力的效果。

如判断题:如果b是a的2倍(a≠),那么a、b的最大公因数是a,最小公倍数是b。这道题,既可以直接运用知识:因为b是a的2倍,所以a、b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用实例验证的方法解决这道题,把两个符合条件的数代入a和b,分别求出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再选出正确答案。

在学习过程中,其实可以用实例验证这种解题方法的题目有很多,一般都可以直接遵循公式、定律或既定知识,有迹可循。当中渗透的就是代入数学思想方法和枚举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有点繁琐,但是胜在易于理解,又容易掌握,同学们都容易接受,比较常用,用于检查验证答案也是不错的选择。何况,人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是有差别的,学会“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或是“退而求其次”这种解题策略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成功的路本来就很多,关键在勇于尝试,有时学习品质会优于数学知识。

三、畫图思考,尝试突破

画图思考,其实就是借助图形直观,把题目的条件理清,把问题明确。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此外,这种解题方法里面还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简洁化。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深刻的揭示了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当你遇到的题目直接入手无门,实例验证无从下手的时候,就该试用“画图法”了,把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用图直观地表示出来,让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以鲜活的形式再现出来。

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92页第11题:有红、黄、蓝三条丝带。红丝带比黄丝带长m,蓝丝带不黄丝带短m,红丝带与蓝丝带相差多少米?

这道题,如果想直接下手解决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红丝带和蓝丝带都跟黄丝带作比较,而黄丝带长度又是未知的;如果想举例解决也是不现实的,不知从何下手。这个时候,尝试画图,理清题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因为红丝带和蓝丝带都跟黄丝带做比较,所以先画出黄丝带的长度,再根据“红丝带比黄丝带长m”,画出红丝带的长度,红丝带的长度表示的就是从第一条线段的起端到最末端;然后根据“蓝丝带比黄丝带短m”,画出蓝丝带的长度,蓝丝带的长度表示的就是到第三条线段的起端到虚线前的那端。问题是“红丝带和蓝丝带相差多少米”,其实就是求下图中红色大括号这个部分。通过画图,可以快速地理清红丝带、黄丝带和蓝丝带的关系,解题方法和解题答案都跃然纸上了。所以说有时候想不出来了,拿起笔来写写画画,把条件都理清一遍,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借助画图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未尝不是一种突破,将来学到几何知识的时候,借用辅助线也是同一道理。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尝试,学会借力,也是一种收获,我们要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让这个好习惯陪着我们解决身边所有的难题!

四、灵活替换,深化理解

前面提到过的几種解题方法糅合在一起,灵活切换,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也有例外,有些问题就用上了代换和转化,需要对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灵活运用。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看不清,想不明的题目,千万别着急,可以从简单的方法开始,逐一尝试,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前路定会“豁然开朗”。

在期末综合运用中,可能我们还会遇到一些看似无从下手的题目,如: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增加2cm,宽和高不变,它的体积就增加36 cm?;如果宽减少3cm,长和高不变,它的体积减少66 cm?;如果高增加5cm,长和宽不变,它的体积增加440 cm?。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cm??

同学们一般看到这类题都会停下来,觉得又变又不变的,感觉“乱”,条件乱,思路也乱了。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静下心来,从简单的入手。刚开始没看到突破口,没关系,就从最简单的公式入手,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长增加2cm,宽和高不变,它的体积就增加36 cm?”,那么36÷2=18 cm?就是宽×高的积;“如果宽减少3cm,长和高不变,它的体积减少66 cm?”,那么66÷3=22cm?就是长×高的积;“如果高增加5cm,长和宽不变,它的体积增加440 cm?”,那么440÷5=88cm?就是长×宽的积。知道长×高的积、长×宽的积和宽×高的积有用吗?我们要求的是“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cm?”,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长、宽、高,这有用吗?来到瓶颈位,一定要细心观察,思考,融会贯通条件之间的关系。思考:一定要用长、宽、高?要长、宽、高的目的是什么?原来就为了灵活替换,没有长、宽、高不要紧,我们要长、宽、高无非就是要求出长×高、长×宽和宽×高,我们现在不都有了吗?

这类题的解题关键是从简单入手,从公式入手,灵活替换,深化理解,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这个解题方法当中,其实就渗透了代换和转化思想。我们可以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中知道能用一个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也可以转化公式去计算,初步体会等量代换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结束语

学生的思维水平、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是有差异的,他们需要尝试和探索,更需要在自我反思和学习中学会思考、习惯思考。通过一道道题目的分析解答,掌握一种或多种解题方法与技巧,促进思考,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跃《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
高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浅析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化学总复习教学方法研究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探讨
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途径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