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勘破女性的桎梏

2021-10-21范红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吉士莎菲包法利

范红梅

丁玲作为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在其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了北京城里一个倔强而追求独立、彷徨又具反抗精神的青年女性莎菲形象。与其说在写莎菲,不如说在写作者本人。笔者从莎菲勘破外境:不让环境牵绊其一丝一毫,坚强屹立于诸多非议中,到勘破内境:认识本心,重新审视女性自身的价值,以一“破”字贯穿,由外而内,层层剥茧。

一破——外境

女性已在中国历史上卑屈了太久太久,顺从、卑微、毫无自主性的女子形象几乎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敏锐如丁玲,她知道如要改变现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她明白,和风细雨根本无法撼动传统的大山,她要做的是重磅出击。

所以莎菲的形象是那样的大胆,卖弄风情、偏僻乖张、放荡不羁……完完全全拒绝了男性写作中的形象类型,回归了女性真实的躯体,在人们的观念里来了次彻彻底底的颠覆。但如果仅是如此,莎菲就会陷入风尘女子的行列,成为惹人生厌的角色。左翼理论家冯雪峰在“丁玲后记”中已然提出了批评,他觉得丁玲所意想的恋爱至上主义带着颓废和空虚,这是从当时资产阶级颓废期的文化上接受来的。这一评论显然是在说丁玲没能走出新时代恋爱的误区、没能突破外文书带来的影响,但他没有理解莎菲,更没有理解丁玲。

首先对于他所说的“恋爱至上”主义,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在五四运动后,思想的大解放后难免会因新旧思想的碰撞而引起一段时间的混乱,莎菲便是混乱期的作品,所以她执着于爱情,有过迷失。但莎菲绝没有陷于爱情之中,相反,她是理智的,她清楚知道自己不愛苇弟。并且她在看清了凌吉士的面目之后,虽万般不舍,她还是选择了离开。莎菲有过沦陷的情欲,但在她的痛苦之中,挣扎着一份鲜明的自尊。如“于是从他那卑劣的思想中所发出的更丑的誓言,又振起我的自尊心来”。再如她曾幻想着与凌吉士的爱恋,“但是从这中间,我所感到的是我所想象的那些会醉我灵魂的幸福吗?不啊!”

莎菲是完全清醒的,她纵再爱凌吉士,也没有一丝一毫地逃避凌吉士的丑陋品质。所以,她最终舍弃了爱情,哪怕方式是“悄悄地死去”。冯雪峰大概认为莎菲关于死的念想是为了爱情,所以才有了“恋爱至上”的批判。但是我认为莎菲的死是因为她不满现状、不满平庸,反感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反感自己深爱的男子的嘴脸,所以她的死是一种抗争。冯雪峰不是女子,他可以看到莎菲对爱的疯狂、为爱的痛苦;他也可以看到莎菲的社会性、革命性,但他也许忽略了身为女子的勘破束缚的勇气和那一份内心深处的自尊自爱。

再者是对于资产阶级文化的接受。不错,丁玲的写作是受到了外国名著的影响。不少的文艺批评家说莎菲具有福楼拜“包法利主义”的因子。我认同,但包法利夫人与莎菲绝不可混为一谈。细读两书,差别是明显的。第一,莎菲是主动的,她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情欲和控制欲。玩弄恋爱,卖弄风情,挑剔男人,她皆是上风者。而《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爱玛确也是一个狂热的女子,对爱情、对男人都有着疯狂的追求,但她一直都处于被动,无论是罗道耳弗还是赖昂,皆只是垂涎她的青春美貌,但她却一次又一次被玩弄,毫无还手之力。第二,就是对于死的态度,莎菲是为了抗争;而爱玛的死就狭隘了很多,情感受创、有强烈虚荣心的她无钱还债,羞愧难当而死,这么看,她的死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而已。最后,从时代背景来说,《包法利夫人》写于十九世纪中叶,那时的法兰西古典主义衰落,浪漫主义时兴,所以《包法利夫人》拥有更多的是一种美。而此时的中国处于观念的大变革中,尤其是对于女子,传统和现代碰撞尤为激烈,所以,莎菲的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独立。这两部作品就像一个化学反应,“包法利夫人”只是催化剂,最终的产物“莎菲”依旧是由丁玲自身反应而出的。

丁玲第一步就破得彻底,也妙绝,她没有让外境牵绊住莎菲哪怕一丝一毫,而是坚强地屹立在诸多非议中,成为女权鲜亮的标志。

二破——内境

初读这本书时,其实有些不解,莎菲视生命如玩物,“好在在这宇宙间,我的生命只是我自己的玩品,我已浪费得尽够了,那么因这一番经历而使我陷到极深的悲境里去,似乎也不成一个重大的事件。”

这似乎是传递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后来再读下去,就发现不是那样。丁玲时代的女性,刚刚从三纲五常中解脱出来,自由的情感一时无处释放。她们其实缺乏一个标准,一个新时代女性的标准。丁玲是否是想要树立一个这样的形象呢?莎菲固然不是一个完美的标准,但她有一个丁玲极力凸显的天性:随心所欲。无视生死,也许是丁玲想要突出莎菲的无所羁绊。而中国的女子正需要一点这样的精神。

女性似乎总有太多的顾忌,但其实这些限制都是女性自己加在“女性”这个定义上的。女性中的大多数总是自认为“弱者”,需要男人的保护,严重的还认为自己离了男人就无法独立生活。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体现得尤为明显,那就无怪乎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那时女子的职业似乎就是为人妻、为人母,不是这个职业反而不正常。李清照因为职业中多了一个“诗人”,再加上改嫁,遭到颇多物议、攻讦;武则天因为职业中多了一个“皇帝”,受到几乎全朝大臣的声讨。但她们是出奇的成功者。她们不在乎那些四处飞来的冷箭,就像莎菲的恣意妄为一样;她们也不愿掩盖自己的能力,就像莎菲毫无顾忌地卖弄风情。

那到底是什么让大多数女子沦为了男子的附庸呢?

就回到本心上来了:“他走后,我想起适间的事情。我就用所有的力量,来痛击我的心……就能使我堕落到如此地步吗?”莎菲鞭笞的对象一直是自己,这是尤为难得的。人有其劣根性,不愿正视错误或怠于抗争。丁玲同时期作家萧红曾慨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我牺牲的惰性。”一语破的,就是那恼人的惰性,就如女子,总爱推说男人的歧视,社会的束缚,但是女性自己又抗争了多少呢?纵观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女子几乎没有维权的意识,而在国门打开后,传教士东来,是他们带来了男女平等的信息,然后才开始有局部的“兴女学、戒缠足”,再后来,维新志士开始宣扬平等的妇女观,但那只占了“维新”的一小部分,而且发起者也是男人。女性的真正觉醒还要从辛亥前十年间留日女学生开始,是她们掀起了一个传播女权思想的热潮。整个过程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可见女性的惰性是多么的顽固啊。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吉士莎菲包法利
自我而任性的“新女性”
——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医生身份设定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压制
——解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南洋”浪荡子形象之比较:以“凌吉士”和“范柳原”为例
在追求与拒绝之间——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从疑问句看莎菲女士的情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