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人不起故园情

2021-10-21张丽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呼兰河园子萧红

张丽

中国现代文学是十九世纪中国独特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产物,国学鼎革之际,西学东进日盛,得风气之先的中国文坛呈现出“两多”——名家多、名作多。我于众多作家之中独爱女性作家,于女性作家之中独爱萧红。初识萧红时正读中二,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她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呼兰河传》。和萧红的许多作品一样,《呼兰河传》以北国乡村广袤的黑土地为背景,描写了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北国乡村小镇,闭塞、落后、粗野、荒凉。萧红以其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笔触、敏锐视角、朴实情感,描绘出一个个鲜活可爱的人物,文风明丽之中略带凄婉,写实之余略带忧郁,亦诗亦话,堪称现代文学诗化的精品。

甫登讲坛,所教的苏教版语文即有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再次拜读课文,再次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走进了萧红的“呼兰河”,真切地感受到“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是充满阳光、花朵和昆虫,充满童趣、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多年之后萧红还会对“园子”这样的眷恋和向往?

一、后花园的温情——情关何人

萧红童年的欢乐大都与她的祖父有关,而“后花园”也成为萧红三十二年人生旅程的精神圣地。在萧红的记忆里,祖父从早到晚一直都在园子里劳作,她最喜欢的就是跟着祖父,与祖父形影不离。园子的生活带给年幼的萧红无尽的欢乐,“锄草,采花,浇菜,吃黄瓜,捕蜻蜓,捉蚂蚱”,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与花花草草对话,在潺潺流水声中遐想,这一切对她来说是那么美好。祖父看到自己的孙女在园子里尽情捣乱,并没有批评训斥她,而是在一旁默默照看,一言不发。

在祖父的庇佑和陪伴下,萧红度过了一生最最美妙的时光。一切都是那么的率性、纯真和美好,可以我行我素,可以肆无忌惮,可以尽情驰骋,这恰恰也萌芽着萧红对自由的向往。或许,祖父希望能拨散萧红家庭生活的压抑;或许,祖父希望萧红的童年有些许的阳光;更或许,祖父希望为萧红打造一爿放飞自我的乐土。多年之后,流浪在他乡的萧红每每忆起童年,总会一次次走进充满欢声笑语的“祖父的园子”,更难舍那位善良、宽容、仁厚的祖父。

二、失落的天空——情缘何时

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不幸的是这美好的愿望与萧红无缘。作为一个女孩,萧红从未体验过母爱,从未拥有过温暖的怀抱。在她的记忆里,没有母亲温暖的怀抱可以遮挡凄风苦雨,没有父亲坚实的臂膀可以撑起将倾的大厦,只有无比真实的饥饿威胁和无休止的濒死恐吓。母亲总是非打即骂,尽管她早早逝去;祖母也并不像邻家祖母那般的慈祥。三岁时她喜欢用小手指在窗棂上捅个小洞,她觉得那纸窗像面小鼓,用手指“嘭嘭”地捅破了,很好玩。直到有一天她再次捅纸窗时,被一枚大针刺得鲜血淋漓。原来祖母早已站在窗外等候多时,守窗待她的小手。这段经历给她留下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灰暗的天空、厌弃的父母、恶意的针对,无不深深地刺伤了萧红那颗幼小而敏感的心灵。

童年又是纯真的。这体现在萧红的作品之中,父亲成为她进行道德审判的主角,对父亲的仇视几乎贯穿了她文学创作的始终。父亲是自私、冷漠、凶恶的,根本不会用父亲那坚实的臂膀,为孩子撑起将倾的大厦。萧红的小说中父亲几乎都姓张(萧红原名张乃莹),像吸血鬼一样的剥削者。萧红与其说在批评地主阶级的丑恶,不如说是在挞伐她的父亲,恶语相向,刀刀见骨。这种情感自然也影响到她的创作。所以,萧红笔下的故乡是一个矛盾体,它虽然美丽,但更冷酷。

三、乱世佳人梦未醒——情为哪般

虽然萧红的童年生活栖栖遑遑,荆棘遍地,但这是她三十二年人生旅途中最安宁、最幸福的时光。冷漠的父母只是在实践着旧中国、旧家庭惯常的重男轻女,虽然他们实际上爱自己的孩子。当然这也不排除成年后的萧红潜意识地“放大”了自己童年的伤痕,仇视父亲的背后自然是对祖父的偏执与褒奖。于是,萧红的童年时光里总是有一位疼爱甚至溺爱自己的祖父。我们把视线投射到离开故园的萧红。她可谓一再遇人不淑,只有更渣,没有最渣。抛弃了她和他们的孩子的未婚夫汪某;彼此深爱,但不断刺激她、伤害她的萧某;利用她,当耗尽她光环之后将她无情赶走的端木。尽管在她浮沉之际鲁迅曾昙花一现,远远不能和她的童年生活相比了。童年世界中值得信任依赖的祖父,无疑成为萧红浪迹天涯之时,应对艰难生活的最大安慰。

萧红的时代,风云激荡,新的思潮熏染着东方古老文明,新旧思想的冲击给她带来的巨大冲击,既造就了她的文学成就,也酝酿了她的人生际遇。无法与千百年来中国妇女程式化的命运相调和,萧红注定了要逃离,逃离令她难以呼吸的家庭、故土,向着光明、自由进发。我总是不由地联想到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一个女人一旦出走,就再不可能回头。萧红从逃离呼兰河之后,只能奔走于十里洋场喧嚣的漩涡,根本停不下脚步。萧红,这个穿上“红舞鞋”的灰姑娘,以燃烧生命的方式永不停歇的旋转,直到生命终结。酿成萧红悲剧的原因很多,我以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呼兰河以外的任何地方,都不是萧红的家。虽然萧红渴望能在一个地方扎下根,这样的可能似乎也曾出现过:结识鲁迅、爱上萧军、遇见端木蕻良。乱世中相濡以沫、相依為命,逃离之后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她的这些梦想被现实一一粉碎,曾经近在咫尺、触手可得,越来越变得遥不可及。萧红陷入逃离、幻想、失望的“命运之圈”,直到人生的尽头。

或许,只有在逃跑的行为过程中萧红才能体验到自由,哪怕这自由是短暂的。萧红永远在逃离的路上。前路坎坷,却总比那些行将倒塌的庇护来得安全。

四、梦回“呼兰”——情归何处

“国事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便是工。”萧红漂泊的一生,从少小离家到客死他乡,她都是在创作中回忆家乡,以呼兰河为载体体验童年的快乐,获得写作的灵感和思绪的源泉。

萧红笔下的故园,主色调是美丽。草长莺飞、花开花落、云蒸霞蔚、童心童趣,这是她记忆的故园。萧红将对生命的期许和幻想融入乡土小说的创作。在《呼兰河传》中,作者都将这些儿童时期鲜明的细部记忆、深刻的原初感一一复活了:“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带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久贮在她童年记忆的是,“六月里后花园更热闹起来了,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

萧红不仅看到了呼兰小城美好的一面,也看见了小城里人们盲目接受和服从封建社会的悲哀。寓居香港,孤岛独悬,导师故去,战友疏离,看不到未来和希望,萧红是寂寞、孤独、迷惘。这种日益厚重的寂寞与悲凉投射在小说里,“呼兰河”成为难以忘却的“寂寞城”。《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也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它展示了白山黑水的荒凉、颓败,抒发的是低沉、寂寞。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龙潭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呼兰河园子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梦游呼兰河(组诗)
我和祖母的园子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园子匠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