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文化对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影响

2021-10-21于晓卉刘珊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误读古典园林审美观

于晓卉 刘珊

摘要:山水文化在中国有很深厚的社会情感积淀,并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山水式园林。18世纪的英国园林由古典主义向自然风景转变,山水文化意识淡薄。因正值中英交流时期,中国山水园林的创作手法对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英国园林师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内在哲学思想产生了误读。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文化;自然风景;审美观;误读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人不是冯虚御风的仙子。人总要依附、生息于大地之上,而大地除了平坦的陆地之外,不是山,就是水。”[1]《管子·水地篇》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2]。

中国早期的山水哲学观概括了人与自然生态的依存关系,奠定了山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基础。

18世纪英国园林开始由规则式园林向自然风景式园林转型,英国民族风景画的产生和中国古典园林的传入为英国本土自然风景园林的创作提供了借鉴,造园师在山水布置方面用叠山置石替代以往的小品石材,并一改之前规则的池水设计,开始模仿自然水体,使其成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重要特征。

1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审美观的形成与实践

山水是历代中国人描绘自然风景的总称,是中国古典园林对自然风貌的高度概括。中国把描绘地理景观的艺术形式称为山水画,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同山水园林的信仰自古以来都倾注在山、水之间,垂直耸立的山峰与水平扇状的平原、水体是中国艺术的主要创作来源,水墨山水画的鼻祖王维就将山水寓意融入山水诗和山水园林中。

1.1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文化的含义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国家,依赖于自然山水的农耕文明决定了早期先民们对天地山川的崇奉之情,《礼记·祭法》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3]

秦始皇因向往蓬莱神话仙境,用转化的手法把蓬莱仙岛搬进了园林之中,在有限的空间中用人造假山取代自然山,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巨岳名山不仅是君主向往的神仙境地,也是文人墨客远离尘世喧嚣的隐逸佳地。隐逸高士常与山水相伴,在拳池勺水之间领略山川江湖的自然之美。据文字记载,我国最早的私家园林为汉代的袁广汉所造,《三辅黄图·苑囿》云:“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4]《洛阳伽蓝记》也清晰地记录了当时人们争相造园的景象,如“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5]。

山水元素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基础,也是历代文人喻德和抒情的对象。《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中国抒情诗歌的艺术特征,“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6],武王对山川的歌颂表达了对周邦的美好祝愿。春秋末期孔子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德”思想,利用自然景物来评价人的精神与品质,《论语·雍也》篇有“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7]的表述。水体的清浊好比个人道德修养的拙劣,智者敏锐的头脑如同川流不息的江水,仁义之士稳重沉静的性情像矗立不变的山川。孔子山水比德的审美论向贤德君子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标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文化内涵。

1.2 山水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具体表现

中国园林讲求边界性,利用墙体对园内进行分隔。墙体是巍峨高山的缩影,其围合的有限面积能创造出无限的虚实空间感。置石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的造园艺术,“假山是园林结构的骨架,也是组织园林空间的基本要素”[8],人工堆造石景要因材施法,不同的石材具有不同的特性。“黄石假山‘起脚易,收顶难,收顶时应注意轮廓的起伏变化;锦川石难在经营位置,须特别注意和其他园林要素的配置关系。”[8]

首先高低起伏的峰峦是置石叠山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北京颐和园内的黄石山峰、南京瞻园的湖石峰峦和苏州耦园的黄石山峦等等;其次是堆叠洞府和崖谷,洞府可增强内部的空间层次和引人探幽的意趣,崖谷中陡峭危耸的空间可给予人们险峻之感;石材还可用于铺砌道路,造园剩余的砖、瓦、碎石和卵石可作为地面装饰材料,如杭州芝园的聚宝盆纹铺地、上海豫园的浪花纹铺地等等,不仅具有可供观赏的典雅之美,还充分体现了古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中国园林的水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水景的源头常常被拉远或遮蔽,给人以水体源源不断的错觉美。“以拙政园为例,中部水面的源头被隐在小沧浪之后,西部水面的源头则隐在塔影亭之南,这两处都非游园必经之路,只有探幽才可达。”[9]动态水景主要有人工引水和自然引水两种方式,可依靠假山堆叠的高度优势让水流汇聚成瀑布跌落而下,如寄畅园内引惠山泉水形成的流水潺潺的八音涧;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天泉造景,使从屋面落下的雨水流经假山顶部的小坑后由石口吐出,从而“坐雨观泉”。

2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中山水审美观的形成与实践

17世纪,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級壮大,经验主义哲学家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对自然美进行讴歌,固有的审美观开始发生转变,自由的思想空间为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出现提供了契机。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园林的自由布局被英国造园师借鉴,同时英国自然风景画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产生。

2.1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中山水审美观的形成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不规则化时期、庄园化时期、如画式时期。

不规则化时期,人们开始尝试运用非对称布局和自由弯曲的形状进行新型园路的探索,凡布娄和布里奇曼较早开始对自然风景园林进行探索,利用自由且非对称的布局突破园林的古典主义构图。1714年所建造的斯托园是英国早期自然风景园林的代表,布里奇曼打破了传统的规则式布局,设计了灵活自由的曲线园路。

中世纪时期,畜牧业的发展引发圈地运动,致使英国出现大片庄园景观,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庄园化奠定了创作基础。威廉·肯特将自然审美观真正运用到英国园林设计中,他毫无保留地复制自然,厌恶无生命的直线设计,反对对称的园林布局,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式样。布朗又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去掉园林中所有的几何成分,采用自然样式,取消围墙,扩大草地和水域面积,力求建立真实的自然景观。

如画式自然风景园林的发展与英国自然风景画息息相关。威廉·肯特较早地领悟了园林景观同绘画之间的关系,借助绘画作品改造和加工自然,以法国画家克洛德·洛兰和加斯帕·普桑的绘画作品为造园范本,掌握风景画中透视和光影的关系,使植物和水体之间的层次愈加鲜明。钱伯斯在建造自然风景园林的过程中,既参考了本国的风景画,也借鉴了中国的园林文化,他设计的丘园中有大量的中国式建筑和异域景观,引发了中国热。

2.2 英國自然风景园林中山水审美观的实践

18世纪英国的风景园林不再拘泥于规则几何之中,反对明确的物质界限,呈现出牧歌式的自然景色,这主要得益于查尔斯·布里奇曼设计的具有栅栏功能的水渠沟——哈哈沟。哈哈沟使传统的围栏荡然无存,去除一切规则式痕迹,消除了视线上的屏障,扩大了视野范围,将大片缓坡起伏的草地当作风景园林的主角,创造了与周边自然风貌几乎完全一致的风景,此时的园林带有一种外延性。

早期的英国园林对山石元素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远处的山体和石雕装饰中,英国自然风景园林趋于成熟后,受中国园林人工假山的影响,英国造园师蒲柏开始突破以往对山石的畏惧感,将石材纳入园林创作之中,为中式叠石的引入开启了先例,在阙根海姆园林中建造了中国式的假山和洞穴。肯特也将叠石作为园林的景观元素,他主张保留石材的原始质感,在斯托园林里建造了中国式假山和洞穴,以及罗马式的石拱桥等景观,在罗斯海姆园的设计中,肯特充分发挥石材的作用,设计了维纳斯峡谷,体现了叠石和水体的巧妙搭配。中国置石叠山的造园艺术推动了英国岩石园的诞生,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最先打造这种微型景观,在有限的空间中模拟出自然高山景观,将叠石艺术和植物种植相结合,其因体量小、易栽培等特点受到众多园艺家的追捧。

英国古典园林的水体以主题式喷泉和水渠为主,造园师并不注重水体的重要性,许多园林是没有水体的,后来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才将水体当作重要的景观元素,如斯托园中的水体是布里奇曼通过八角池引入园中的。英国园林面积较大,形式较为粗野,地势没有明显的跌宕起伏,缺少可营造出动态水景的高度优势,水体只能顺着自然山脉流淌;水体多为镜面似的自然湖泊,与临岸的景物呼应,水岸线与丘陵、草坪的交界线完美融合。园林师布朗对风景园中的水景处理有着独到的见解,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手法,他拆除了规则式园林中的水池,利用叠石带来的落差引水助流,建成自然式的瀑布,模仿了中国园林中动态水景的造园手法。

18世纪后期,英国园林师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吸收加速了英国本土园林风格的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异国情调,但也只是将中国园林的表面形象与英国园林的整体部分结合在一起,对中国园林文化内在的哲学思想知之甚少。

3 英国园林师对中国园林文化的误读

英国造园师除了借鉴中国园林的山水表现手法,还模仿中国园林中的建筑,英国人最喜欢用的园林元素是中国亭。钱伯斯设计的丘园中有大量的中式建筑,如一座十层八角的中国宝塔,其外观仿照南京报恩寺九层琉璃塔。依据中国的宗教哲学思想,数字有奇偶、阴阳之分,奇为阳、偶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塔层通常取奇数,寓吉祥之意。虽然钱伯斯的如画式园林呈现了对中国园林精神的高度概括,但对中国园林形式的复制与它的文化根源之间缺少深刻的解读和必然的联系。

中国园林的抽象表现形式得不到部分西方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仅用奇特怪异的风岩石来表现山体,显然是不够真实的。“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丹麦地理学家马尔特·布戎(Malte-Brun,1775—1826)却挑剔中国人的园林缺乏想象力,说它们只是对大自然形象的精确模仿而已。”[10]陈从周先生在《续说园》中有精彩的论述,“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11]“中国艺术哲学的传统,又使其不止于单纯地将自然物象进行呈现或模拟,而是要于其间探寻自然天地运行的至道至理”[12]。

4 结语

中国山水园林的诗意美为英国自然美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园林理论被英国本土化,以英国化的形式呈现。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文化只是为了匹配当时的反古典主义思潮,英国造园师将本土审美哲学与中国园林艺术思想相融合并进行了重新解读,但英国的审美观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加之西方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中国古典园林只能成为英国造园师借鉴的样板。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园冶多维探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277.

[2] [唐]房玄龄.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4.

[3] [西汉]戴圣.礼记[M].张博,译注.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9:283.

[4] [清]孙星衍.三辅黄图[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36:29.

[5] [北魏]杨炫之.洛阳迦蓝记[M].尚荣,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303.

[6] [春秋]佚名.诗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316.

[7] [春秋]孔丘.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0:54.

[8] 李友友,蓝先琳.园林石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29-30.

[9] 王泽猛.园之虚实与画之虚实:明清苏州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画意表现[J].装饰,2020(10):102-104.

[10]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M].志丞,刘苏,译注.北京:商务印刷馆,2019:194.

[11] 陈从周.梓翁说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4.

[12] 王惠.中国山水文化中“虚”“实”交互的形式美法则[J].河西学院学报,2019,35(4):98-100.

作者简介:于晓卉(199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刘珊(1998—),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误读古典园林审美观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浅谈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