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2021-10-21徐沐熙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发轫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纪念典礼活动,经过百年历史演进,逐步立法化、制度化。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具有建构历史意识和担当历史责任、明确秩序追求和政治理想、凝聚人民力量和唤起人民的集体记忆、塑造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形象等历史作用。新时代要通过汲取中华传统礼制文明精髓、吸纳西方典礼制度的有益之处以及法律规定和制度保障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5-0120-08

在纪念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30周年时,法国作家雨果指出,“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揭示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寓意纪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活动犹如火炬一样能够照亮现实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重要的纪念典礼仪式,2014年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讲话,2015年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盛大阅兵仪式并发表讲话,2017年出席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沙场阅兵仪式并发表讲话,2018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行宪法宣誓仪式,2019年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并发表讲话,2021年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并讲话,等等。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他从典礼的政治部署,典礼样态,典礼风貌,典礼凝聚人心、激发澎湃热情、汇聚磅礴伟力的作用,典礼总结党史经验,典礼提升党和国家形象等方面盛赞纪念建党百年的典礼活动。认为“把庆祝活动办成了党的盛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并提出“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礼制度”的明确要求以及“要结合做好庆祝活动后续工作,全面深化拓展庆祝活动成果,奋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的未来展望。[1]从《讲话》中可知,将党和国家的纪念典礼活动升华到典礼制度的层面并不断丰富完善,是纪念典礼类政治文化未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发轫及历史演进

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历史根基在于党的纪念典礼活动史。党的纪念典礼活动经过历史演进逐步常态化、规范化、定型化,直至立法化、制度化。

(一)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发轫于中国共产党的纪念典礼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党以来经过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可以说,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发轫于中国共产党的纪念典礼活动。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百年间每逢重大事件、重大节日、重要人物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就会相应地举行典礼仪式,并且往往与纪念活动在时间和内容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也就是在纪念活动中往往伴随着追思性、慶祝性的典礼仪式,二者共同成为纪念性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和典礼仪式越来越成熟,与党的奋斗史、组织史一样成为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特殊的历史作用。

纪念典礼活动的开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历史观的理性选择。党成立以来,开展了几个主要方面的纪念活动。其一是对国际共运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特殊节日的纪念,比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诞辰纪念、十月革命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等。其二是对近代中国重要人物诞辰或逝世周年的纪念活动,比如1955年孙中山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对近代中国重要历史事件或节日的纪念,比如辛亥革命纪念、“五四”运动纪念等。其三是对党自身主要节日、重大事件、革命先烈与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诞辰纪念,比如七一建党纪念、八一建军纪念、十一国庆纪念等。这些纪念典礼活动伴随着历史的积淀构成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核心内容。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既要将党和国家在过往岁月中已经成熟、定型甚至形成典范的纪念活动和典礼仪式升华到典礼制度层面,又要逐步提升、完善那些刚刚起步、尚未成熟的纪念活动和典礼仪式的内容,还要挖掘更多尚未被重视但却有纪念意义的典礼题材,并将这些题材、活动和仪式统一到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层面加以丰富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的纪念典礼活动往往因节日、时代等不同而采取多种纪念方式,包括会议纪念、文本纪念、行为纪念、符号纪念、网络纪念等。会议纪念包括召开纪念大会、座谈会、举办招待会、学术研讨会等,比如1937年陕北公学举办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1996年中共中央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举行座谈会等。文本纪念包括发表宣言、通告或口号,比如1950年中共中央发表《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38条;还包括出版专刊、特辑、发表纪念文章或社论,比如1941年《解放日报》出版特辑、刊发文章,并配发社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出版文集、纪念集,比如2018年出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发致敬电、贺电;发表纪念题词等。行为纪念包括纪念游行、纪念阅兵等。一方面,这些党和国家传统的纪念形式经过多年积累和实践,已经较为成熟,具有程序化、规范化的特点,可承袭沿用这些程序和规范,为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丰富完善“铺路架桥”。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纪念典礼活动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比如2021年建党百年庆祝活动,除了以上的各种纪念方式以外,还举办了大型主题展览活动以及文艺演出等。所以,要挖掘更加多样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礼仪式,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回顾党的纪念典礼活动史,我们能够看到从简单的纪念活动仪式到多元化典礼,再从多元化典礼到定型化、规范化的典礼制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也能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纪念典礼活动的演变过程,看到其向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

(二)从纪念典礼仪式向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历史演进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典礼制度化的探索、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党的纪念典礼活动受共产国际影响较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纪念典礼活动肇端于共产国际的倡议,而后逐步独立探索并走向常态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念典礼活动形式较为朴素,会议纪念和文本纪念是常用的纪念形式,时而搭配文娱活动以及生产竞赛活动等,在纪念活动的严肃气息以外增加活跃气氛。主要作用在于实施政治动员、加强党的建设等,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是典礼制度化的奠基阶段。除了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是党和国家典礼活动的巅峰,是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奠基之作”以外,建黨庆祝活动的发展也别开生面。我们能够看到这一时期党的纪念典礼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并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增加新的形式。中国共产党为了树立大党权威,塑造大党形象,非常重视建党庆祝典礼活动,其中“召开纪念大会,党的主要领导人出席并发表讲话,是新中国成立后建党纪念规格最高的形式”[2]P308;而后《人民日报》刊发社论,因站位高、定位准而成为建党纪念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将表彰与纪念结合起来成为建党纪念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延续到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的典礼活动中。

再次,2014年以来以立法形式确定党和国家的纪念典礼活动,是典礼制度化的发展创新阶段。在这一时期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宪法日等,说明党和国家对纪念典礼活动的重视到了新阶段和新高度。以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例,我们知道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既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也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纪念行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纪念典礼活动一直在提升演进,“立法化”意味着大党大国典礼的制度化喷薄欲出。

最后,在新时代,将党的纪念活动提升到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层面,是典礼制度化的日趋成熟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强调:“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这就明确提出了礼仪制度建设的要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进一步丰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各类纪念活动已经被提升到典礼的制度层面。

总之,中国共产党百年积累的丰富的纪念典礼活动经验为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日趋成熟、完善打好了基础。从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能够看到党的纪念典礼仪式向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重要作用

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是时代需求,因为它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

(一)更加有利于建构历史意识和担当历史责任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深入总结百年党史正反两方面经验,在历史智慧的学习运用中提升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1]。可见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丰富完善离不开历史意识的建构,因为历史积淀越有厚度,纪念典礼活动越有价值和意义。

首先,总结历史经验,是典礼制度建设的重要功能。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才能为现实行动提供借鉴。比如,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7周年之际,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无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P534。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舞台上从未缺席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总结了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经验,并通过“历史告诉我们”的话语方式,诠释了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

其次,加强历史宣传,是典礼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纪念典礼活动中历史宣传是重要环节,比如1951年《中共中央关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办法的通知》要求:“在党的支部中和劳动群众中进行关于党的历史的宣传”,在党的报刊上,“陆续大量刊登对于党的斗争历史的各种会议,对于革命烈士、模范党员和党的组织牺牲奋斗为人民谋自由幸福的回忆”。[5]P170在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

最后,担当历史责任,是典礼制度建设的重要目的。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历史宣传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担当起历史责任,为开创更好的未来做好准备。比如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呼吁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6]。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必须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抉择,展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和担当意识。历史担当也是我们党的伟大使命所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是开创新的伟大事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更加有利于履行治国理政和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1]大党大国典礼,既是一种国家象征的政治仪式,也是新时代治国理念的仪式表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大党大国典礼作为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理念的仪式化展演,体现了明确的秩序追求和政治理想,蕴含着高深的政治智慧。一般而言,“仪式与象征既可以表达权威,又可以创造和再造权威”[7]P342。由此,典礼可树立党的权威,增强党的领导力,使党更好地履行治国理政、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具体而言,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更加有利于党表达政治认同和政治主张、实施政治动员。

首先,更加有利于表达政治认同。大党大国典礼是表达政治认同的仪式文化。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况、2021年建党百年庆祝盛典等大党大国典礼,让人民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对国家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而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建设、改革、新时代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成功举行了数次大党庆典、大国典礼活动,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的典礼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美好的向往,以及进一步健全完善典礼制度的意愿和决心。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完善典礼制度,以典礼仪式文化表达政治认同、强化尊党爱国的意识形态,可以培养对党忠诚的心理,维护大党团结;可以培养爱国热情,维护大国尊严。

其次,更加有利于政治动员。利用纪念典礼活动实施政治动员一直是党的重要策略。在民主革命时期,通过开展纪念典礼活动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政治动员,比如1924年,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制定《农民兵士间的工作问题议决案》指出:“应当时向兵士发传单,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宣传国民革命,尤其要趁国内各种政治运动式的纪念日”[8]P77。在抗日战争时期,动员全民族参与抗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动员全国人民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付出努力,并对新中国的未来事业充满信心,比如1951年《中共中央关于国庆节宣传要点的指示》指出,通过宣传党的成绩提高人民对于“建设光明幸福的新中国的胜利信心”[9]P45;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动员全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投身改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将更加有利于在制度的保障下进行政治动员,比如通过建党百年庆典活动动员全民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最后,更加有利于表达政治主张。党的政治主张、政治诉求一般会直接地体现在典礼活动上发表的宣言、口号、讲话中,也会间接地通过仪式展演表现出来。1943年,为纪念全面抗战六周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了“加强作战”“加强团结”“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四大主张,将抗战纪念与政治表达融为一体。[10]P41-4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通过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主张、行动路径等。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更加有利于在制度保障下运用典礼仪式表达政治主张。

(三)更加有利于凝聚人民力量和唤起人民的集体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建党百年典礼“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1]。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的一系列庆祝活动精彩纷呈,尤其是群众的广泛参与成为亮点。不仅推出红色题材文艺精品、主题展览、红色旅游路线等让群众对党的百年风华有更直观的感受、更感性的认识、更深刻的体会,而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把党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呈现在群众面前,让人们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了解党史、接受教育,甚至还将庆典活动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见,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丰富與完善离不开对人民的共同情感、集体意愿、集体力量、集体记忆的关注。

首先,典礼仪式凝聚了人民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情感。古代的国家典礼,除了要祭奠山川日月,还要祭祀先祖,让流着相同血脉的人凝聚到一起,使人们产生同一民族的共同情感,产生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感,体现“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的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党大国典礼中,依然通过这种群体性参与形成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凝聚力。典礼仪式的群体参与者通过仪节、仪态、仪容以及礼乐的节奏、韵律等,以群体的整齐性、纪律性重复一致地庄严完成象征性动作,激发对党、国家和民族的虔敬情感,使民族的凝聚力在典礼仪式中得到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充分利用庆祝活动激发的澎湃热情和强大正能量,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1]。而且,典礼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一项优良传统,有助于形成共情化的共同体。“仪式不仅从认知上影响人们对政治现实的定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情感影响力。人们从他们所参与的仪式中可以得到很大的满足。”[7]P343大党大国典礼使人民对党产生情感化的信任,形成共情化的共同体。这时就能体会到2021年建党百年庆祝典礼中党的生日俨然已是人民的节日。

其次,典礼仪式尊重和满足人民的集体意愿。与古代典礼是围墙内的贵族仪式相比,新时代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充分尊重人民意愿,以开放式典礼实现人民共享盛典的目的,以公开的、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开展纪念典礼活动,比如1951年《中共中央关于国庆节宣传要点的指示》约请各界代表人物和普通老百姓写文叙述他们两年来生活变化、思想变化和前途希望等。比如,2021年建党百年的庆祝典礼活动,因为尊重和满足人民的集体意愿,让人民极大程度、极大范围地参与典礼活动,所以把党的生日过成了人民的节日,让党、人民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典礼活动中实现三位一体的统一。这就使得人民对党产生广泛的集体性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认可,对领袖深深爱戴。

最后,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更加有利于激发集体记忆。“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具有保存历史记忆和储存文化的社会功能。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11]P40比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能唤起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对这种集体记忆的形象表达,正所谓“同一代人共有同样的过去,这不仅使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强化了他们当下的价值取向”[12]P190,说明典礼仪式有唤起人们集体记忆的指向功能。此外,通过纪念典礼活动还能表达对纪念对象的尊重、敬畏和追忆,比如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6]。由此强化了对孙中山的记忆。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丰富完善将使人民筑起集体记忆的长城,更加坚毅、勇敢地面向未来。

(四)更加有利于塑造中国共产党形象和提升国家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有效提升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1]

1.塑造党的形象,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首先,纪念典礼活动提升党的权威,对党的形象进行定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纪念典礼活动就比较注重提升党的权威。1938年发布《中央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做了概括:“中共过去的十七年即是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艰苦奋斗的十七年”[13]P22,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1947年新华社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立26周年发表社论《努力奋斗 迎接胜利》,对党的形象进行了定位,认为中国共产党经过26年锻炼,“已经成为伟大的成熟的老练的政党”,是“坚强团结起来的政治上完全成熟了的党”[14]P219,222。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四个是”的“肖像”图,是对新时代党的权威和党的形象的准确描绘。

其次,纪念典礼活动彰显党在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1937年,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上作题为《十六周年的中国共产党》的专题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没有欧美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传统,却承袭了中国农民革命与民族民主革命的传统,接受了欧战后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影响,站在新兴的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已锻炼成为共产国际最好的支部之一,不愧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之一员”[15]P377,高度评价党在国际共运中的卓越表现。1940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发表“五一”宣言,要求全世界的无产者、劳动者在五一“举行示威,来拥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挑拨者及放火者”[16]。党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举行五一纪念活动,向世界其他国家的无产者、劳动者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声音,有助于党步入国际舞台建构国际形象。

最后,纪念典礼活动是党在国际上传播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既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擅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肩负着传承并创新转化中华礼乐文明,滋养、健全、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历史使命。大党大国典礼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仪式展演、权力表达等,还涉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功能,为社会提供了道德、价值和秩序规范。以大党大国的典礼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其实就是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国际传播。

2.塑造国家形象,有效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方面,借助典礼活动提升我国主场外交的大国形象和世界地位。加强与各国在典礼制度建设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典礼外交。首先,借助典礼活动申明外交政策。比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17],这是借典礼之机表明外交政策。其次,邀请外宾参加纪念典礼活动并展示我国的建设成就。比如《中共中央关于1954年国庆节外宾接待工作的指示》提出,邀请50个国家1500多位代表来我国参加观礼和访问,要求“借此次各国外宾来我国的机会,宣传我国五年来的建设成就,解释我国的总路线和宪法,表达我国人民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团结一致……”[18]P838。最后,借助典礼活动邀请外宾阅兵观礼,观阅我军仪容。再比如,2015年“9·3阅兵”典礼上3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外国领导、19位政府高级别代表、10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应邀出席,分别登上天安门城楼和观礼台观礼,中国军队尤其是三军仪仗队的仪仗兵军容威武、纪律严明,受到外国政要好评。2021年在庆祝建党百年典礼上,直升机、歼10、歼20等战机编队做出“71”“100”等庆典的关键数字队型,令人震撼。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将更加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方面,与国际接轨,在增进国家认同、凝聚国家共识的基础上赢得世界认同。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以典礼文化推动建立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大党大国的全球传播新格局;以典礼文化推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及认同。比如,外国政党政要和各界人士致电致函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坚信中国共产党必将取得新的更大成就,这也是赢得世界认同的过程。

三、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践行路径

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既要汲取中华传统礼制文明精髓,又要吸纳西方典礼制度的优异之处,更要具体落实在法律规定和制度保障上。

(一)持续汲取中华传统礼制文明精髓

中国上古社会的人文精神是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国家典礼及礼制建设一直备受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视,典礼制度是中华5000年文明文脉延续的重要载体。制度化的国家礼仪典礼,即国家礼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较为完备,孔子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给了“周礼”盛名。西周以降的历代统治者们依各自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建立多样化的礼仪典礼并形成礼仪制度,比如魏晋南北朝的“五礼制度”,明初的“五礼”体系等都是制度化的国家礼仪,这些最终汇聚成中华传统礼制文明,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这种注重政治仪式展演的礼制传统,以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仪式文化,为党和国家设立节日、谋划与开展纪念典礼活动,构建礼仪制度,传播党和国家主流价值观提供了内在的文化前提。

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应该传承中华文明的礼制传统,并汲取精髓,使中华礼典文明与新时代新内容相结合,建立国家层面规范的典礼仪轨,形成别具一格的国家礼仪风范,既能彰显中华礼制文明的民族伟力,又能体现大党风范,大国威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9]P13。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中华传统礼制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有利于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二)注重吸纳西方礼制的有益之处

虽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21],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丰富完善离不开民族文化,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礼制文明的传承发展,但是对西方礼制有益之处的吸纳同样不能被忽视。

实际上,调整好礼制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必须要解决的两重关系,否则礼制非但不能融入当今的社会生活,也将远离世界潮流。古代的中华礼制文明融入现代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国际化的过程。比如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拥有“现代感”的过程就是国际化的过程,它必然需要吸纳西方礼制的有益之处。总之,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大党大国典礼制度,需要理性地、积极地面对时代变迁及礼制变化,吸纳西方礼制文化精华,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及现代文明。

(三)坚持做好具体的制度安排

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既是对党和国家纪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又是对未来纪念活动的制度引领,所以必须为其做好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才能使党和国家重要纪念典礼活动在未来举办得更加有效、更加得力、更加有意义。

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使纪念典礼活动更加规范化、定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纪念典礼活动就有规范化的程序、仪式,特别注意细节处理的规范化。比如1951年《中共中央关于纪念建党三十周年时党旗式样的通知》,提出“在党中央未正式规定出党旗的统一式样以前,在党的三十周年纪念时,各地可按旧例,一律采用红旗加镰刀锤头,不必在旗上加‘中国共产党等字”[5]P225。这种规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进一步深化加强,向制度化趋近,比如抗战胜利纪念日,除了中央举行纪念活动以外,各地是否举办、如何举办、举办到什么规模和程度,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和安排;比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除了在南京举行仪式外,各地如何纪念抗战中遇难的同胞,也应有相应的安排。如果只是举办纪念活动,却不形成典礼制度的话,仪式结束即完成,很难将纪念活动的外延影响和历史作用发挥到极致。

有了完善的制度安排,在纪念内容上才能更加全面地涵盖党和国家的历史题材;在纪念典礼的具体组织实施上,无论是追思仪式还是庆典仪式,有了完善的制度安排,才能更加做好总体设计和具体谋划;在纪念典礼的仪式展演上,无论是象征性与表演性,还是例行化与固定化,有了完善的制度安排,才能更为规范与定型;在纪念典礼的政治文化上,无论是价值取向与理念追求,还是理想信念与精神信仰,有了完善的制度安排,才能更加坚定且明确。比如,有了关于礼制机构设置的制度安排,就有了不断丰富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古代传统礼制中,对各种礼仪都作出明确的制度规定,在礼仪机构的设置上可见一斑。历代都有专门的礼仪机构,比如鸿胪寺、礼部等,近代中国国家礼仪机构的设立,可溯至清末。1907年,清廷由礼部设立“礼学馆”,将国家、人民的一切礼仪制度编订成为法则。而后的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礼制建设,不论何种政治派系掌握国家权力,都会开展形式不一的礼仪活动,比如开展礼仪机构建置工作,设置“礼制编订会”等,这些都是使礼制从民众日常礼仪上升到国家典礼层面的举措。以史为师,当代礼制建设也应该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有学者建言“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制定各项礼仪,并编撰国家的礼仪大典”[22],也有学者建言恢复设立国家典礼局,全面开展礼制建设,对国家典礼、礼宾、公务接待等作出明确的顶层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1-07-14.

[2]陈金龙.中共共产党纪念活动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郝琴,卫建国.大力传播主流价值 用礼仪制度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N].人民日报,2020-06-09.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2.

[7]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中央檔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M].朱红文,李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6]共产国际“五一”宣言[J].解放,1940(4).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8]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2021-05-10.

[21]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9-30.

[22]刘梦溪.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N].光明日报,2004-04-28.

Continuously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Ceremony System for Big Party and Big Cou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U Mu-xi

(Institute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The ceremony system for big party and big cou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riginated from the commemorative ceremony activities of the CPC,and gradually became legislat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In the new era,the continuous enric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eremony system for big party and big cou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the historical functions of constructing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assuming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ies,clarifying the pursuit of order and political ideals,rallying the peoples strength and arousing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people,and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CPC and the country.In the new era,we should constantly enrich and perfect the ceremony system for big party and big cou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itual civilization,absorb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western ceremony system,and improving the legal provisions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ig party and big country;ceremony system

(責任编辑:朱文鸿)

[收稿日期]2021-08-26

[作者简介]徐沐熙(1980—),女,吉林长春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项目编号:2017YCXZD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