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2021-10-21徐丛春李先杰丁仕伟翟仁祥
徐丛春,李先杰,胡 洁,丁仕伟,翟仁祥
(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2.江苏海洋大学,江苏 连云港222005)
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和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十二五”以来,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海洋经济圈基本形成,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浙江舟山群岛、广州南沙、大连金普、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台相继获批设立,多层次、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已经形成,海洋经济在促进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科学规划沿海各地海洋经济、服务宏观决策,全面、客观地反映沿海各地海洋经济运行状况,明晰各地区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动趋势,提出促进各地海洋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加强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尤为必要。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学者多集中在单个产业竞争力层面和发展模式上,对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测评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如RANDALL分析了新西兰海产品企业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概述了政府政策在维持行业和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1];HORAK等衡量了克罗地亚国家的航海旅游竞争力,并对影响航海旅游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进行讨论[2]。国内学者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研究较多,研究集中于定量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如殷克东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积决策理论构建了国家层面的海洋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测评研究,并将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相结合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联合决策理论调度模型,对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梯度类型划分及动态评价[3-4];伍业锋从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业绩表现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5];谭晓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理论框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蓝色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对山东省蓝色经济各竞争力指标和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估[6-8];刘洋等对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作了聚类分析,并对山东半岛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出了建议[9]。但现有的研究评价指标普遍没有统一的测评标准,有的评价指标鉴于数据的可获性,大多数指标可操作性较差,且对影响竞争力的要素权重大小分歧较大。此外,方法选取上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评方法较为复杂,不便于指导地方开展业务实践。鉴于此,探讨研究并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十分必要。
2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影响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海洋生态环境、区域经济、产业配套、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海洋经济实力、海洋科技教育、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政策制度、腹地支撑等。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对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施加的影响不同,也可分为关键性因素和一般性因素。当前,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以及陆海统筹的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实力、海洋科技人才、腹地支撑、海洋政策制度在决定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而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属于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般性因素,尽管海洋资源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所降低,但是随着生态文明日益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洋生态环境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逐步提高。当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因素施加的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之,通过各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与变化趋势。
因此,综合考虑上述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开展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必须构建系统全面、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可比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遵照科学系统、简明实用、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客观的、代表性强的指标来反映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情况。基于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由海洋经济实力竞争力、海洋科技教育竞争力、海洋资源潜力竞争力、海洋生态环境竞争力和沿海腹地支撑竞争力5个部分组成(见表1)。
表1 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海洋经济实力竞争力是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反映区域海洋经济现实竞争力,由经济规模、经济结构、质量效益3个方面指标组成。经济规模方面,海洋生产总值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海洋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海洋经济的总量规模;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与贡献。经济结构方面,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反映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反映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结构;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海洋工业化水平和能力。质量效益方面,海洋劳动生产率是指全社会海洋劳动者(即涉海就业人员)的劳动效率,综合反映海洋经济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素质水平;万元海洋生产总值能耗是指生产每万元海洋生产总值所消费的能源总量,反映海洋经济的节能减排成效。
海洋科技教育竞争力是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反映区域海洋经济潜在竞争力,由科技支撑、教育文化、人力资源3个方面指标组成。科技支撑方面,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总数是海洋科研机构拥有经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反映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从经费和人员两方面反映用于海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入情况。教育文化方面,高等教育海洋专业点数、开设海洋专业高等院校数从专业点和机构数两方面反映海洋专业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人力资源方面,涉海从业人员数是指由机构年末直接组织安排工作并支付工资的各类涉海人员总数,反映涉海劳动力资源投入情况;从事海洋科技活动人员数是指从业人员中的海洋科技管理人员、课题活动人员和科技服务人员,反映涉海劳动力资源中高层次科技人员投入情况;海洋专业高等教育、海洋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不同教育层面反映涉海潜在劳动力资源情况。
海洋资源潜力竞争力是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资源基础与支撑,反映区域海洋资源的潜在竞争力,由资源禀赋、开发能力两个方面指标组成。资源禀赋方面,从管辖海域面积、海岸线长度两方面指标来衡量;开发能力,从港口开发、渔业、盐业、海上风电等方面综合反映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包括主要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长度、海水养殖面积、盐田生产面积和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等指标。
海洋生态环境竞争力是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生态环境基础和支撑,反映区域海洋经济的环境承载与治理能力以及生态健康状况,包括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两个方面指标组成。环境保护方面,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反映海水环境质量状况;万元生产总值废水排放量沿海地区每生产万元生产总值的废水排放量,反映污染减排成效;沿海地区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反映沿海地区污染治理投入情况。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比重反映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状况;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反映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保护情况。鉴于海洋生态修复岸线长度和面积尚未纳入统计制度,故暂未包括在指标体系中。
沿海腹地支撑竞争力是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动力支撑,反映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市场需求及基础设施条件,包括地区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3个方面指标组成。地区经济方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货物进出口总额反映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活跃程度;劳动力人口数采用15~64岁的国际一般通用标准,反映劳动力供给情况;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反映一个地区对资金的吸附能力。居民生活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的收入支出水平;城镇化率反映了一个地区对人口的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基础设施方面,采用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公路网线密度、铁路网线密度、互联网普及率等指标来反映。
此外,政策制度、法律环境、产业间配套、要素流动与创新交流等方面也应是形成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但受限于指标量化的限制,暂未考虑到指标体系中。
3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具有递阶层次特征的评价指标集。本研究中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分。
3.1 指标权重的计算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专家排序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法)以及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AHP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考虑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10]。因此,为使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普适性,故选取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3.2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是将众多指标逐级合成一个数值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通常是先将每一最下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而后从最下一级指标到目标层的计量分值逐层依次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计算过程如下:
式中:Y——综合评价值;wbi——系统层指标权重;Bi——系统层量化指标评价值;r——系统层要素个数。
式中:Bi——系统层量化指标评价值;wcj——特征层指标权重;Cj——特征层量化指标评价值;s——特征层要素个数。
式中:Cj——特征层量化指标评价值;wdk——指标层各项评价指标权重;Dk——指标层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z——指标层各项评价指标个数。
4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
区域海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沿海地区统计年鉴以及11个沿海省(区、市)的统计网站等。为综合反映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时间尺度选取了2010—2017年的指标数据。
4.2 计算结果分析
4.2.1 静态分析
根据模型计算,2017年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从高至低依次是山东、广东、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天津、辽宁、海南、河北、广西。广东和山东从综合竞争力还是分项评估来看均排在前列,海南、河北和广西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弱,其他各省份居中(见表2)。
表2 2017年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结果
从海洋经济实力来看,上海、广东、山东、福建、天津优势较为突出,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除上海外,山东、福建、广东、天津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广西受科技教育和腹地支撑所限,发展较为滞后,海洋经济实力最弱。辽宁受腹地经济影响海洋经济下滑明显,海洋经济实力仅略高于广西。
从海洋科技教育来看,山东、广东海洋科技教育优势尤其突出,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总数、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和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3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65.7%、41.7%和45.4%。江苏、辽宁、上海、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海洋科技教育水平相差不大,处于沿海地区的中游水平。天津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相比,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不及上海的一半,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总数仅占上海的三分之一。河北、广西、海南海洋科技教育劣势较为明显,主要指标均位列沿海地区后列。
从海洋资源潜力来看,广东、福建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陆海岸线,山东大陆海岸潮间带面积和海湾面积均位居全国首位,海南拥有管辖面积最大的海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建设海洋强省份、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海洋资源具有固有性、地域性特征,使得海洋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特征。上海、天津受限于海岸线、管辖海域面积等天然劣势,位居各省份后列。
从海洋生态环境来看,海南、广西、辽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均超过90%,在沿海地区位居前列。天津、江苏、山东万元生产总值废水排放量较低,同时山东、上海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支持力度强于其他沿海地区。在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方面,天津、山东均超过10%,而江苏不足2%。在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位列前3位的是江苏、山东和辽宁。因此,综合来看山东省生态环境竞争力主要指标发展较为均衡,其他省份在指标分布上差别较大。
从沿海腹地支撑来看,上海、广东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层次的居民生活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遥遥领先于沿海地区,天津、浙江、江苏、山东紧随其后,发达完善的腹地支撑为陆海统筹、支撑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河北、海南、广西相较于上述区域,处于较弱的竞争劣势,在地区经济、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2.2 动态分析
对2010—2017年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多年比较分析来看,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年度变化整体较为稳定。山东、广东、上海位次始终不变,一直位居沿海地区的前3位,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江苏紧随其后,位列第4位,但与鲁粤沪三省市有一定差距。辽宁、天津、浙江、福建波动幅度较大,其中浙江、福建排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辽宁、天津则有所下降,尤其是辽宁从2010年第5位降至2017年第8位。海南、河北始终处于第9、第10位上下徘徊。广西位次持续稳定(见图1)。
图1 2010—2017年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折线图
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选取欧式距离为计算距离,将2010—2017年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聚类分析(见表3)。其中:(1)第一类地区整体综合竞争力居于前列,且经济实力、科技教育、资源潜力、生态环境、腹地支撑5个方面的实力都较强且比较均匀。其中,山东一直处于该梯队,广东有6年处于该梯队,上海有4年迈入该梯队,辽宁仅2014年进入该梯队。(2)第二类地区稍逊于第一类地区的综合实力,且经济实力、科技教育、资源潜力、生态环境、腹地支撑5个方面的实力较第一类地区分布不均匀,但该类地区潜力巨大,在某个方面具备超越第一类区域的能力和潜力。其中,天津、浙江、福建、江苏在8年中一直处于该梯队,辽宁有6年处于该梯队,上海有4年处于该梯队,广东有2年处于该梯队。(3)第三类地区整体的综合竞争力较前两个区域相比较弱,其经济实力、科技教育、资源潜力、生态环境、腹地支撑5个方面的实力分布更为不均且有些指标与竞争力较强的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该类地区的竞争力提升较第二类地区更难。河北、广西、海南这3个沿海地区8年中一直处于这个梯队,整体与分项综合竞争力总体低于其他沿海地区,辽宁在2017年跌入该梯队,竞争力下滑明显。
表3 2010—2017年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聚类分析结果
4 主要结论与建议
通过借鉴参考国内外对区域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考虑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了涵盖海洋经济实力、海洋科技教育、海洋资源潜力、海洋生态环境、沿海腹地支撑五个方面的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编制matlab程序,对2010—2017年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以下分析结论。
一是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整体较为稳定。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总体呈现“两头稳、中间波动”的特征,山东、广东、上海、江苏始终处于沿海地区前4位,海南、河北、广西稳定处于沿海地区后列,辽宁、天津、浙江、福建年际间变化较大。根据2017年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广东、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天津、辽宁、海南、河北、广西。从经济实力、科技教育、资源潜力、生态环境、腹地支撑分项评价来看,沿海各地区科技教育、资源潜力、腹地支撑年际间排位较为稳定,经济实力、生态环境则年际间排位波动较大。
二是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培育需要长期的过程。从近年来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来看,虽然福建、江苏以及广西、海南等地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海洋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也要看到,广东、山东等先行省份拥有更高的起点、更广阔的平台,形成的累积优势既是继承历史的,也是承接未来的,具有后发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后发地区必须正确认识这一客观现实,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统筹协调处理经济实力、科技教育、资源潜力、生态环境、腹地支撑等各个方面的关系,逐渐累积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三是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五个分项影响因素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从沿海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来看,排在第一类的地区,如山东、广东两省,不仅是综合实力强,而且经济实力、科技教育、资源潜力、生态环境、腹地支撑5个分项均较为均衡,位列沿海地区前列。可以说,沿海区域海洋综合竞争力各组成部分是“五位一体”的,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要想提升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需要经济实力、科技教育、资源潜力、生态环境、腹地支撑各个方面综合发展、协调提升,不仅要关注海洋经济的产出,而且要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新思路,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