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薯10号不同栽培密度试验初报
2021-10-21李敏智
李敏智,马 芸
(甘肃省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庄浪 744699)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氮肥为尿素(含N 46%),磷肥为普通过磷酸钙(含P2O514%);地膜为厚0.01 mm、宽120 cm的黑色农用地膜;马铃薯品种为陇薯10号。
1.2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法设计,5个处理,重复3次。T1:45000株/hm2(CK),穴距0.44 cm;T2:52500株/hm2,穴距0.38 cm;T3:60000株/hm2,穴距0.33 cm;T4:67500株/hm2,穴距0.29 cm;T5:75000株/hm2,穴距0.26 cm。播种方式为全膜垄作侧播,垄底宽70 cm,垄面宽50 cm,垄高15 cm,垄沟宽40 cm,垄上播种2行,行距35 cm。选择地力中上等、肥力均匀的地块于3月上旬覆膜,结合播前整地施P2O56 kg/hm2、K2O 2 kg/hm2。4月8日用马铃薯点播器播种,现蕾期追施纯N 5 kg/hm2。试验期内记载生育期、经济性状,马铃薯成熟后每小区中间行取10株进行考种,其他管理同当地大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密度对陇薯10号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栽培密度对陇薯10号的生育期无影响,各处理均于5月13日出苗,5月25日现蕾,7月23日进入块茎膨大期,10月8日成熟,10月12日收获,生育期均为148 d。
表1 不同栽培密度对陇薯10号生育期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密度对陇薯10号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株高:T1(CK)为185 cm;T2为183 cm,较对照低2 cm;T3为179 cm,较对照低6 cm;T4为165 cm,较对照低20 cm;T5为165 cm,较对照低24 cm。茎粗:T1为1.2 cm;T2和T3均为1 cm,较T1细0.2 cm;T4为0.85 cm,较T1细0.35 cm;T5为0.8 cm,较T1细0.3 cm。单株结薯数:T1为4.4粒;T2为5.5粒,较T1多1.1粒;T3为4.8粒,较T1多0.4粒;T4为4.9粒,较T1多0.5粒;T5为5粒,较T1多0.6粒。单株产量:T1和T3均为0.64 kg;T2为0.68 kg,较T1增加0.04 kg;T4为0.45 kg,较T1减少0.19 kg;T5为0.36 kg,较T1减少0.28 kg。大中薯率:T1为70.45%;T2为63.64%,较T1低6.81个百分点;T3为52.08%,较T1低18.37个百分点;T4为46.94%,较T1低23.51个百分点;T5为40%,较T1低30.45个百分点。
表2 不同栽培密度对陇薯10号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密度对陇薯10号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T3折合产量最高,为38408.08 kg/hm2,较对照增产9611.28 kg/hm2,增幅33.38%,位居第一;T2折合产量为35 96.85 kg/hm2,较对照增产6 900.05 kg/hm2,增幅23.96%,位居第二;T4折合产量30374.75 kg/hm2,较对照增产1577.95 kg/hm2,增产5.48%,位居第三;T1(CK)折合产量28796.80 kg/hm2,位居第四;T5折合产量27462.80 kg/hm2,较对照减产1334 kg/hm2,减产率4.63%,位居第五。对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F=1112.99>F0.01=7.006,表明各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进一步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R-SSR)进行多重比较,处理1与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2与处理3、处理4、处理5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3与处理4、处理5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4与处理5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3 不同栽培密度对陇薯10号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栽培密度为6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8408.08㎏/hm2;栽培密度高于60 000株/hm2时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栽培密度低于60000株/hm2时产量随栽培密度的降低呈递减趋势。
图1 回归方程曲线
3 小结
不同栽培密度对陇薯10号的生育期无影响,各处理生育期均为148 d。不同栽培密度对经济性状和产量均有影响,密度为60 000株/hm2时综合经济性状表现最好,产量最高,为38408.08 kg/hm2;密度为52 500株/hm2时综合经济性状表现较好,产量较高,为35 696.85 kg/hm2;陇薯10号在庄浪县的最佳播种密度为60 000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