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人生成的意识双重结构探析

2021-10-21龙德银

关键词:意向性用例双重

龙德银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拟人(personification)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拟人纳入比拟的一种,“将物拟作人的,称为拟人”[1]。例如: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在例(1)中,诗人把无生命的蜡炬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人来加以描写,运用了拟人。在描写、抒情的文学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拟人,尤其是在童话中,几乎全篇都运用了拟人。

Lakoff和Johnson把拟人视为最明显的本体隐喻[2],自那以后,学界开始反思以往的修辞理论,持续关注拟人运用的认知理据。朱晓琴从概念隐喻视角研究拟人的构建及其认知力[3];Dorst将隐喻识别程序(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和五步程序(five-step procedures)结合,分析话语拟人的语言形式、概念结构和交际功能等[4];黄丽君基于自主—依存说和内涵外延传承说,探讨拟人的生成机制[5];Bocarova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有关美学反应神经相关物质的研究结果(findings on the neurocorrelates of aesthetic response)相结合,阐释拟人寓言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应用[6];Long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探讨话语拟人的意义构建[7];龙德银以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框架为理论基础,阐释拟人生成机制[8]。以上研究较为详尽地阐释了拟人的运用机制,但是它们对于拟人生成过程中主体的意识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从心智哲学研究语言的过程就是从心智到语言的过程,主体的意识活动是语言运用的基底,意识研究是心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9]。拟人是一类较为特殊的认知现象,其生成是主体意识活动涌现的结果,并且涉及意识双重结构。本文以文学作品中的拟人为语料,以徐盛桓提出的“语言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9-10],构建拟人生成意识双重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从心智哲学视角探讨拟人生成,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拟人生成。

一、语言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

意识是一种生物现象,它具有主体性(subjectivity)、统一性(unity)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特点[11]。意识有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之分,本文讨论的意识主要是个体意识。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和脑科学的发展,意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意识连同意向性、感受质一起构成心智哲学的三大难题,意识成为心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意识能力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机能或状态。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及语言学家对意识的认识和分类有所不同,但大体都把意识分为两个层次。心理学认为意识体验涉及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感受[12];从现象学的视角看,人的认知过程包括静态构造和发生构造两个意识构造阶段[13];心智哲学家布洛克把意识区分为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和获取意识(access consciousness)[14];脑科学家达马西奥根据意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将意识分为核心意识(core consciousness)和拓展意识(extended consciousness)[15];原初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和反思意识(reflective consciousness)则是徐盛桓从心智哲学视角对意识的不同层次的区分,前者是意识的初级、原来状态的形式,后者则是在原初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所扩展和反思的意识形式[16]。意识双重结构就是根据原初意识和反思意识两个意识层次建构起来的,体现了“语言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的核心思想,包括语言表达生成发生的本体结构和语言表达生成展开与完成的摹状结构。从意识角度分析,是指体现主体对事件感觉的原初意识,经过格式塔转换发展成为体现主体对事件感受的反思意识。在具体语言表达上,意识双重结构主要体现为主体感觉到的事件经过格式塔转换涌现为主体感受到的用例事件。其中,事件是语言表达生成的基础,构成语言表达生成发生的本体结构,包括给予主体的感官以某种影响的自然事件或者社会事件,例如看到的自然界或社会上的所见所闻。事件对主体的感官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某种感觉,从意识活动的角度来说就是原初意识。在此基础上,主体在意向性的主导下通过记忆、联想、想象等,形成主体的感受,原初意识进行格式塔转换发展成为扩展的、更高层次的反思意识,主体感受到的则是用例事件,它构成语言表达生成展开与完成的摹状结构。将事件“裁剪”为用例事件的过程也就是构建意识双重结构的过程。

语言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对于普通语言表达的生成具有较强的阐释力[17],但是对于拟人生成而言,它是如何发生、发展和完成的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拟人生成意识双重结构模型

(一)模型的提出

拟人生成意识双重结构模型是基于语言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针对拟人生成的特殊性而提出的一种模型,该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拟人生成意识双重结构模型

(二)模型的基本描述

拟人生成以主体的意向性为核心,主体的意向性是拟人生成这一意识活动的发端,并贯穿于整个意识活动过程。拟人生成涉及意识双重结构,意识双重结构体现在具体语言表达上,就是事件经过格式塔转换涌现为用例事件。本体结构中的事件会对主体的感官造成一定的影响,主体形成某种感觉,从而获得对事件的原初意识。主体感觉到的事件构成拟人生成发生的本体结构。为了突显表达对象某一方面的特征,主体以某事件为意向内容,选择性地将事件中的某物比拟为人,并将它反思为具有人的言行、举止、特征等,形成具体的感受,从而获得反思意识,主体感受到的用例事件则构成拟人生成展开与完成的摹状结构。用例事件是主体对事件的摹状或描写,主体表征用例事件是以概念塑形的,概念塑造了用例事件的外形。概念塑造的用例事件只是前语言用例事件,是实际语言表达的前身。主体运用语言符号将前语言用例事件加以固化后就成了语言用例事件,语言用例事件是实际的语言表达,在本文中拟人表达就是语言用例事件。

(三)模型的可操作性

笔者将运用拟人生成意识双重结构模型来分析例(1),以初步论证该模型的可操作性。

例(1)运用了拟人,因为“蜡炬”本身是无生命的事物,被赋予了“流眼泪”这一属于人的行为。本例中的拟人生成依赖的事件是“春蚕直到死后才会停止吐丝,蜡炬直到化为灰烬后才会停止滴油”。该事件对作者的感官造成一定的影响,作者形成某种感觉,从而获得原初意识,作者感觉到的事件构成拟人生成发生的本体结构。为了突显“蜡炬”这一表达对象,作者以其意向性为主导,通过记忆、联想、想象等,将“蜡炬”比拟成人,并将蜡炬“滴油”反思为人“流眼泪”,于是作者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事件的感受,从而获得反思意识,事件经过格式塔转换涌现为用例事件,用例事件构成拟人生成展开与完成的摹状结构。用例事件首先以概念结构的形式储存在主体的大脑里,其表征是以概念塑形的,再用语言符号将概念结构加以固化后就生成拟人表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因此,在拟人生成过程中,意识双重结构和主体的意向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拟人生成的意识双重结构阐释

以心智为基础是语言最基本的性质,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要深入到语言表层后面的同语言知识相关的心智活动去开拓课题”[18],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19]。拟人生成意识双重结构模型从心智哲学视角阐释了拟人生成。下面笔者将基于该模型,主要探讨意识双重结构和主体的意向性在拟人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意识双重结构是拟人生成的重要理据

意识双重结构包括本体结构和摹状结构。本体结构中的事件是指给予主体感官一定影响的自在发生的事件,语言表达生成首先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事件,事件构成语言表达生成发生的本体结构,也是意识的一重结构。事件对主体的感官产生的影响往往会形成某种感觉,从意识活动来讲就是原初意识,原初意识涉及主体对事件的物理属性的感觉。反思意识反映了主体对所面临事件的感受,主体的感受反映了事件的心理属性,主体感受到的用例事件则构成语言表达生成展开与完成的摹状结构,它就是意识的二重结构。例如:

(2)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装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在例(2)中,作者把月亮比拟成一位女士,并赋予它女性的情状“瘦削”“盈盈”,以及动作“晚装才罢”等。本例中的拟人生成所依赖的事件是:那晚月亮像一位女士一样变瘦了一点,经过梳妆打扮后才优雅地升上了柳梢头,该语言表达生成发生的本体结构就形成了。然而,此时的事件只是主体通过感官感觉到的事件,或者说是主体通过原初意识体验到的事件,原初意识有待发展成为更高层次的反思意识。为了使语言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主体隐去了人这一要素,直接赋予月亮“瘦削”“盈盈”等情状,以及“晚装才罢”等动作,基本形成语言表达的雏形。作者赋予月亮的不同情状和动作以概念结构的形式存储在主体的大脑里,再用语言符号对概念结构加以固化后生成本例中的拟人表达。用例事件包括前语言用例事件和语言用例事件,概念结构属于前语言用例事件,拟人表达则属于语言用例事件,它们一起构成语言表达生成展开与完成的摹状结构,摹状结构反映了主体的感受,是主体反思意识的结果。

如果说月亮是一位女士,这只是一句隐喻表达。与隐喻不同的是,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强调物与人的相通相融之处,人这一要素被隐去。拟人生成所依赖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一旦进入语言表征层面,事件就发展成为受主体意识干预的自为事件或主体认知的事件,即用例事件,拟人生成要经历主体感觉到的事件经过格式塔转换涌现为主体感受到的用例事件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先验的“完形”活动,它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历程,感觉发展成为感受,往往会形成格式塔转换效应,格式塔转换要通过具体化(reification)、多面稳定性(multistability)、涌现(emergence)和不变性(invariance)四种基本现象达成[20]。具体化是指主体通过幻觉轮廓(illusory contour)把一个感觉印象发展成为感受的一种方式,并补充成为完形。在例(2)中,月亮是人的视觉能够感觉到的表达对象,当主体确定了它为表达对象并且想为它构建一句拟人表达时,主体就在大脑里进行认知加工,通过心智中的幻觉轮廓,月亮在感受过程中被反思为人。多面稳定性是转换的另一种方式,指主体可以通过捕捉表达对象的不同部分作为背景而生成不同的感受,从而将它感受为多种不同的相对稳定的物象。正如例(2)中的月亮在情状、行为等方面被反思成为一位女士,具备“瘦削”“盈盈”“晚装才罢”等多种相对稳定的物象,它们以概念塑形,并以概念结构的形式储存在主体的脑海中。涌现是呈现的方式,指部分信息在整合时会呈现出原来没有的新信息,感受信息会在主体大脑中以概念结构的形式呈现,拟人表达所表征的概念结构往往是非常规性的,正如例(2)中的月亮拥有女性的情状、行为、性质等。不变性是指从感觉到感受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大量的变换,但其本身的特性并没有失去,这可以从变换中的不变性来加以理解。在例(2)中,作者将月亮反思为一位女士,但月亮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

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看作是一种模式识别[21]。当人们对感觉信息进行知觉分析时会涉及记忆、联想、想象等多种方式。知觉分析的基础是格式塔转换,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相邻律、相似律、突出—背景律等,它们对应的是格式塔转换的三种形式:相邻转换、相似转换和显隐转换[22]。拟人生成主要涉及相似转换和显隐转换,并生成隐喻类和显隐类拟人。例如:

(3)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溢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素,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例(3)中的“白杨树”被比拟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具有“伟岸”“正直”“朴素”“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等品质。白杨树其貌不扬,但是它却有着许多非凡之处,这是该语言表达生成所基于的事件,它构成该语言表达的本体结构。为了突显白杨树的非凡之处,作者通过记忆、联想、想象等,将白杨树具体比拟成人,具有“伟岸”“正直”“朴素”“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等属于人的品质,这些品质呈现出多种稳定的物象,这些物象以概念结构的形式存储在人的脑海中,再运用语码将所形成的概念结构加以固化后就涌现出语言用例事件,即本例中的拟人表达。本例中的拟人表达突显了白杨树所具有的非凡之处,作者将白杨树隐喻为“伟丈夫”,认为白杨树和“伟丈夫”在品质方面具有相似性,是作者通过显隐转换和相似转换生成的拟人表达,属于显隐类和隐喻类拟人。尽管白杨树被拟人化了,还被赋予人所特有的品质,但整个事件本身的现象特征和白杨树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

因此,意识双重结构是拟人生成的重要理据,拟人生成涉及从本体结构向摹状结构的格式塔转换。

(二)主体的意向性主导拟人生成过程

主体的意向性可以看作是“顶层”设计[23],它与拟人生成涉及的意识双重结构密切相关,拟人生成这一意识活动受到主体意向性的主导。Giere提出一个三元解释公式:主体S运用X表征W以达到P[24],X指代的是语言现象,W指代的是事件及事件涉及的环境,P指代的是主体的意向性。同语言表达生成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因素是:事件、环境及主体的意向性。事件指客观存在的自在事件,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它可以发展成为受主体意识干预的事件,即用例事件。尽管语言表达千变万化,但离不开被表达的事件,变化的是如何在意向性的主导下表征此事件。意识双重结构的运用是以主体的意向性为主导,事件经过格式塔转换涌现为用例事件,受到主体意向性的主导。意向性具有派生性、指涉性、选择性等特点[25]135-137,它是连接主体与表达对象的中间环节,并贯穿整个拟人生成过程。例如:

(4)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林海》)

例(4)描写了每条岭美丽的景色,尽管每条岭上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但是它们却显得跟人一样温柔、谦逊,这也是本例中的语言表达生成所依赖的事件。作者通过感官察觉到每条岭上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景色如此优美,就联想到人温柔、谦逊的一面,觉得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于是作者把每条岭反思成温柔、谦逊的人,并且把它们当作人来描写,形成用例事件的雏形,然而对用例事件作深层次的加工则需要主体的意向性发挥更加细致、深层次的作用。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两个维度[25]135-136,主体所感觉到的事件就是意向内容,它主要关注的是“说什么”,即指向、关于什么内容,可细分为辖域、视角、聚焦、专门/发散化四个次范畴[10]112-113。辖域指语言意识活动关指、管辖的范围,本例描写的全部内容都是在每条岭的美丽景色这一管辖范围内展开的;视角指主体在语言意识活动中观察、描写事物的角度,角度不同,观察、描写的结果就有差异,语言表达也不一样,在本例中作者显然是以主观的视角来观察、描写每条岭的景色;聚焦中的焦点比视角收得还小,它是图形与背景(figure and ground)中突显出来的图形[26],在本例中作者突显、聚焦的是每条岭迷人的外形;专门/发散化指对被聚焦的事物所做的专门归属,在本例中作者认为每条岭迷人的外形与人的品行具有相似性:温柔,不盛气凌人。意向态度主要关注的是“怎么说”,涉及主体对选定的意向内容持什么样的意向立场,可以从心理状态、心理取向和心理估量三个方面加以考察[9]7。心理状态主要体现为爱、恨、相信、知道、怀疑、希望等,心理取向是指主体以何种心理来观察或叙述意向内容,如常态的、委婉的、形象的、亲切的、夸张的、谐趣的等心理,心理估量是指表达对象应该重于、前于、显于、先于别的事物,并应该显现或隐现等。在意向态度的三个次范畴中,跟拟人最密切相关的是心理取向,主体运用拟人就是以形象的心理取向来表征概念结构,其意向态度是让语言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并相信拟人表达显于普通语言表达。作者在描写每条岭的优美景色时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运用拟人突显每条岭迷人的外形。跟普通语言表达相比较,拟人表达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由此可见,主体的意向性主导拟人生成的整个过程。

四、结语

传统修辞学将拟人看作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而认知科学则把拟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拟人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从心智哲学视角分析,拟人生成是以主体的意识活动为基底,意识双重结构是拟人生成的重要理据,拟人生成离不开意识双重结构,拟人生成发生的本体结构经过格式塔转换涌现为拟人生成发展与完成的摹状结构,在具体语言表达上体现为主体将事件“裁剪”为用例事件;拟人生成涉及感觉和感受等意识体验、主体的原初意识,以及在原初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反思意识等意识活动,并以主体的意向性为主导。本文以文学作品中的拟人为语料,基于语言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构建拟人生成意识双重结构模型,阐释拟人生成涉及的心智运作规律,从心智哲学层面解释拟人生成,进一步揭示拟人生成机制,深化人们对拟人生成过程的认识。除拟人外,隐语、反语、移就等的生成同样涉及意识双重结构,从大脑的意识切入语言表达生成研究值得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意向性用例双重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感知与意向性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
双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