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10-21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赵正林

中学政史地 2021年25期
关键词:分封制中央集权题意

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赵正林

【专题概述】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发展变化的三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逐步公正规范化。

1.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明废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2.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丞相制度,设内阁)——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3.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科举制。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重要概念】

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必须要知道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概念。

1.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体,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主权结构形式。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萌芽——先秦时期

(一)西周——分封制

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目的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标准血缘与功劳对象宗亲和功臣内容土地和人口权力管理土地人口,建立诸侯国,再次分封义务随从作战,拱卫王室,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评价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最终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二)秦国

实施商鞅变法;确立郡县制,郡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例.(2021·广西百色)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由此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 )

A.加强了西周统治 B.实现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割据分裂 D.加强了思想控制

解析:据题干材料“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起到了拱卫王室、治理天下的作用,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周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它加强了西周的统治,但并未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B项;分封制不能避免割据分裂,相反为割据分裂埋下了隐患,排除C项;分封制不能起到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排除D项。故本题选A。

二、确立——秦朝时期

1.原因:秦统一六国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2.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结果: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由上图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中央层次的皇帝制度、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掌控最高的决断权。

(2)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3)地方: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全国最初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县两级行政机构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特别提醒: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各级官吏不再拥有封地。从此,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例.(2021·云南昆明)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免,故B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刺史制度是西汉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三、巩固——西汉时期

1.背景:西汉初,诸侯王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1)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

(2)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1)颁布“推恩令”: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2)削夺爵位: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特别提醒:“推恩令”和削藩的关系。

“推恩令”是削藩的一种演化措施,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减弱藩王实力,消除对中央的威胁。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行的政策。“推恩令”名义上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例.(2021·江苏宿迁)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

( )

A.“推恩令” B.废除丞相制度

C.抑制豪强势力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对董仲舒很尊敬,主要因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后被汉武帝采纳,A项不符合题意;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而不是汉朝,B项不符合题意;抑制豪强势力是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例.(2021·北京)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36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8年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置五经博士派卫青等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下令铸造五铢钱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年谱不是用年号纪年的,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事迹,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使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B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汉武帝在位54年,C项错误。故本题选D。

四、完善——隋唐时期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

1.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1)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3)唐太宗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武举。

(5)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使一批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年。

(二)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1.形成: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职能: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五、强化——宋元时期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初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1)军事方面:皇帝控制兵权。(杯酒释兵权;更戍法;兵将分离)

(2)政治方面: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文臣任知州;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

(3)经济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3.重文轻武的政策:

(1)文臣统兵格局的形成。

①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②措施: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③特点: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2)科举制的改革和发展。

①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②影响:a.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4)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a.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b.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二)元朝——行省制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设立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六、顶峰——明清时期

(一)明太祖强化皇权

1.背景: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3.措施:朱元璋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特务机构: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二)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表现:

(1)考试要求: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文体: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3.结果: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①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时期:为了抑制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2)设立:

时间雍正时期。构成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成员皇帝选派的亲信大臣。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职责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3)影响:①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被撤销。②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化方面: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实施文化专制政策。

例.(2021·湖北孝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 )

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由“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可知,从汉代到明朝,丞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及至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由此得以逐步加强,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集思广益,减少失误”,A项不符合题意;“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的实施,B项不符合题意;“相互制约,杜绝贪腐”说法错误,可排除C项。故本题选D。

【提升训练】

1.《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行省制

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3.《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

4.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5.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

材料出处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资治通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6.以下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历史学习笔记。这些措施

( )

人物措施秦始皇推行皇帝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

A.推动了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巩固

B.有利于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出现

C.不利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消除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7.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

8.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下表空白处应正确填写的内容是

( )

皇帝措施隋文帝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A.汉武帝 B.唐玄宗 C.隋炀帝 D.明太祖

9.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 )

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

10.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11.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

A.开创科举制度 B.重文轻武

C.提倡尊孔崇儒 D.大兴文字狱

12.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其共同目的是

( )

A.扩大疆域 B.整顿吏治

C.创新行政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贾谊,汉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秦始皇。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摘编自《中国历史》

(1)“商”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一,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予以说明。

(3)对比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发展。

(4)综上所述,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C 6.A 7.A 8.C 9.D 10.D 11.C 12.D

13.(1)贾谊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或: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因素:社会环境(生活时代)、立场、学识等。

(2)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建立全国道路网、开凿灵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修筑长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稳定边疆秩序。这些都是积极的。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14.(1)汤。

商朝:方国松散联盟;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表现: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说明:商鞅变法确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3)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猜你喜欢

分封制中央集权题意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分封制的比较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分封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