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021-10-20张春凤
张春凤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只是一门初中阶段的必须课程,更是一生中的必修课。在初中教育中,对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可忽视,抓好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责任意识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任意识 培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认清课程的基本理念,尤其是基本理念当中赋予的课程核心地位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版)解读》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样的论述统领了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提醒教师要将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公民责任心放在教学的首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而也只有如此,有效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公民意识,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责任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进而外化成为负责任的行动。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民族负责任,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教学引子
当下很多初中学生对“积极健康的生活”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这里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认识原因。也正因为如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调这一核心才具有其实际意义!
例如在“学会合作”的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上提供的“了解合作的意义”中所举的事例,虽然说有数据有论述,但学生并不认为这就能说明合作的意义,而此时认识如果不到位,那对后面所强调的“合作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等论述的建构,就难免有空中楼阁的嫌疑。在这样的矛盾面前,结合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首先,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是否需要合作?这个问题,学生的直觉反应是“需要”,但在说明理由尤其是想举例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困难,因此此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课堂上,经过激烈讨论与梳理之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只要有了生产资料的交换,就一定存在合作。由此可见,从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一课程核心观念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思想政治课程中基本观点的合理性、必然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更趋合理。
二、有責任意识是当代公民的特征
相对于“积极健康的生活”而言,“做负责任的公民”更具显性的政治术语意义。比如说在“与诚信同行”的教学中,在跟学生讨论“诚信”时,我发现学生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学生提出了“诚信在社会中可能会吃亏”的观点(他还举出了自己父亲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例子与言论)。一方面,我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大胆”的发言,实际上是来自于我的课堂氛围的宽松,学生愿意将真实想法说出来;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使得初中学生在思想品德的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而这也意味着学生的认知与课程核心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如何实施呢?
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回避学生的这一观点,相反却花时间讨论这一教学预设之外的学习细节:第一,有没有哪个社会是没有失信行为了?第二,如果你是国家政策制定者,那遇到失信问题你会怎么办?第三,作为一社会的普通个体,你在诚信与失信之间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普遍认为没有失信行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只能是理想社会。我认同了学生的看法,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失信是在所难免的,比失信行为更可怕的是对诚信失去信心(我注意到那个学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的状态);随之进入第二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如何打造诚信社会的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严厉打击失信行为,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打击是处罚的一种手段,社会治理中实际上是一种体系行为,社会上需要惩罚的行为很多,如果因为失信而提高惩罚的力度,那会陷入一种死循环。这个时候,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诚信档案”就成为师生热烈讨论的话题,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这种机制性的措施,才可以约束更多的人不至于失信;在进入第三个问题的讨论时,教材上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精神财富”“诚信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学生理解起来也就不那么生硬抽象了。
在这个过程中,以诚信为关键词的教学,实际上在有力地塑造一个个“有责任意识的当代公民。
总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是学生心理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但是由于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所以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在这一阶段应以专业的、良好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在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得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以正确的姿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也只要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