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辩证法:想要前进,请接受后退

2021-10-20李卫华

大学生 2021年10期
关键词:杂念前额来访者

李卫华

人的心理,从本质上来看,是有一些“诡异”的:

想要忘记一个人,就越发忘不了;

想要一直往前走,却总会往后退;

想要专心致志,却总有抑制不住的滔滔杂念

为了忘记她,请不要忘记她

有一个男生失恋了。他和女朋友是高中同学,高中谈恋爱的时候双方父母都不同意。但是两人克服困难,双双考到了北京的名牌大学,终于能在一起了。结果,不到一个学期,女生就觉得双方不合适,提出了分手。分手后,男生久久不能释怀,每天穷尽各种办法想要忘掉女生,然而走到哪里好像都能看到女生的影子。男生痛苦万分,来到心理咨询室请求帮助:“老师,我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忘记她,您能不能帮帮我?让我尽快忘掉她!”

这位男生为什么“想要忘记而不能”?这是由人的记忆和思维的特征决定的。我们先从记忆的特征来解释。首先,记忆,需要刻意的重复和练习才能达成。但是遗忘,是最怕刻意的,因为每一次“刻意”,只会增强记忆。其次,情感记忆与我们平时学习知识形成的信息记忆不同(信息记忆一般储存在大脑皮层,如果不去复习,久而久之就淡忘了),情感记忆也叫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件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它一旦形成,很难忘记。

那为什么“越想忘掉却越难忘掉”呢?这也可以从思维层面来解释。“刻意忘记” 是控制性思维,需要付出自觉的高强度努力才能达到效果,而“不经意回忆起”是一种自动思维,是由既往的固定行为模式自发形成的思维。当控制性思维控制人们去刻意忘记某事时,它第一时间要启动我们在大脑里搜索这件事相关的记忆,然后再努力去抑制它,但是第一步搜索的时候,不经意就启动了自动思维,和这件事相关的情绪记忆就像滔滔洪水一样喷涌而出。控制思维一时无法抵挡这么大的洪流,人们会因此感觉到疲于应对,此时自动思维便迅速占据了优势,“不经意回忆起”的记忆与情绪体验越来越多,最终,“忘掉任务”失败!

高度的专注力需要适度的轻松

对于这位来咨询的男生来说,他要是真的想忘记往事,忘记那一段恋情,最好的办法是:第一,不要刻意遗忘,因为刻意只会加强记忆;第二,接受一时不能彻底忘记的事实,接受情感记忆的淡化需要更久的时间;第三,不要去记忆中检索那些想要忘记的事或人。如何做到不检索?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启动控制思维,这就又回到了第一点:不要刻意遗忘。

把所有这些分析和方法总结起来,就成了一句很有辩证意味的话:因为想要忘记她,所以请不要忘记她。

想要前进,请先“后退”

有一位来访者,因为某个创伤事件造成的痛苦而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两年里她经常与咨询师一起回到童年的某个创伤时刻,每一次创伤的触碰,像水面上扔进了一个小石子,激起很多往事的涟漪。两年后的某个咨询时刻,这位来访者对再一次“回去”深感沮丧和失望,她对咨询师说:“老师,我能不能不要再回到过去,让我一直前进不好吗?”

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有可能会产生两种身心状况。一种状况是受伤程度比较轻,当事人一旦受到与该事件相关的刺激,会产生痛苦体验和过敏反应。这是大脑边缘系统做出的“聪明决策”,它指挥着神经、肌肉和内分泌去突出感受事件相关的刺激,这是为了保护当事人免遭二次创伤。结果创伤被“封存”的同时,当事人也失去了修复创伤的机会,因而在心理功能上产生某些障碍,不能自然地面对很多平常的情境。这种状态,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应激障碍”。虽然称之为障碍,但是别忘了,它的出发点是“保护”。

缺乏系统支持的局部变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第二种状况受伤程度比较重,当事人会失去来自边缘系统的保护,从而失去回避危险刺激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神经外科学家克鲁维尔和布西,用外科手术切除一只猕猴的颞叶(主要是杏仁核位置),手术后的猴子变得不再具有攻击性,愤怒和恐惧似乎完全消失了,情感变得非常淡漠,而且看上去“无惧无畏”。这种状况,科学家在遭受严重脑损伤的病人身上也看到了,被称为“克鲁维尔—布西综合征”。

这个故事中的来访者经受的多半是第一种创伤,创伤发生时刻,铺天盖地压过来的痛苦超出了她当时能够承受的极限。于是,恐怖的一幕突然而止,被冻在了边缘系统控制的情绪的深处。即便多年以后,事件中的人和事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来访者依然停留在当年受伤那一刻的情境中,依然以当时记忆中的形象来看待相关人等,比如“我清楚记得我父亲或母亲当时对我说的那句话”“它像一把刀子,扼杀了我全部的梦想”。

那些強行压下去的终将以命运的形式降临

心理疗愈实际上是做一个解冻的工作,让冻住的画面,记忆的河流缓缓流动起来。这种解冻的过程无疑是缓慢的,从生理上来说,它是大脑杏仁核、海马回配合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与外界环境重新调解和适应的过程。它需要当事人小心翼翼地回到过去的画面,谨小慎微地探索和触碰某些细节,在确认安全之后,再鼓起勇气探索另外一些细节,直到获得下一个安全的确认这个解冻的过程,是不断地回去、不断地触碰、不断地确认安全的过程。因此,对这个来访者来说,要想真正疗愈创伤,获得前进的动力,她不得不经常后退回去面对。用一句辩证的话来总结就是:想要前进,就得不断后退。

“不要有杂念”,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杂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我加入了好几条心理援助热线做志愿服务工作。其间有好几天,我都会接到一位大学生打来的电话。他说他的居家学习太痛苦了,每次学习前都花要很长时间平息心中的杂念,这让他非常烦躁。最后每次只要一把书本摆到桌面上,他就开始紧张,赶紧检视自己有没有杂念,一旦发现就赶紧强迫自己把它压下去。但是一个杂念摁下去之后,另一个又冒了出来,就像打地鼠游戏一样。这位同学不停地摁住一个又一个杂念十几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上午过去了——眼见着大把时间浪费,这位同学感到十分沮丧。因为总是不能静下心来,他开始自我贬低,结果杂念就更多了。他在电话里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方法,让我不要有杂念?”

刻意让人放松,是一件让人很不放松的事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人类发展出两种注意力品质,一种是注意力的专注度,它帮助人们专心致志、调度全身的资源去应对挑战和压力;还有一种是注意力的广度,它让人们的注意力维持一定的分散性,用以对那些不易被发现的危险保持觉察。可以说,人类的注意力本身就具备“分心”的特质,保持杂念是人们适应复杂环境习得的一种生存技能。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保持一定专注度的同时,是一定会带着某种杂念的。

当我要打倒我的杂念时它突然就变成了我自己

从低级脑中枢的角度来看,集中精神去克服分心,只是刻意提升神经的唤起水平,它有可能会导致注意力更低下。1969年,羅伯特·扎荣茨通过蟑螂实验发现,有机体在面临熟悉任务的情况下,提高神经兴奋性唤起水平可以使得工作效率提高,但是在面临不熟悉的任务时,唤起水平越高反而工作效率越低。

从高级脑中枢的角度来看,抑制杂念、提高专注度,是大脑前额叶的主要功能。在前额叶没那么疲倦、面临环境的威胁较小,以及任务挑战难度不大、任务内容不太枯燥的情况下,通过刻意的抑制,提高前额叶的活性,是有助于提升注意力的。但是,当人们觉察到周围环境具备一定的威胁性时,注意力的广度品质就会起作用,进入保持类似于“耳听八方”的警觉状态,此刻专注度便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若面临的任务挑战难度较大、内容又比较枯燥,前额叶若一直被迫维持高活性水平,就会变得非常疲倦。前额叶抑制能力一下降,大脑皮层的其他区域就会激活一些“有趣”的内容来弥补这种“枯燥”的苦涩。这就是杂念分心的由来。

在这个故事里,在疫情初始阶段,这位居家学习的大学生本身处于一种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当中,分心是难免的。然而他本人对这种分心不能接纳,强迫自己必须要获得一种“毫无杂念”的状态,再加上学习任务也并不轻松和有趣,这些都让前额叶疲惫不堪,导致更多的杂念来趁虚而入、报复性溢出。在这个故事里,“不要杂念”这种执念,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杂念”。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不妨在一开始就对自己说:可以分心、可以有杂念,这或许会获得更好的专注度。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杂念前额来访者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简单搓搓可养生
登山的奥秘
甲状腺素和多奈哌齐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前额叶synaptotagmin-1表达的影响
魔法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