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中人

2021-10-20苏凯洋

大学生 2021年10期
关键词:李家庄榆中农家

苏凯洋

研究生第一学年结束的暑期,刚好我们学院举办“第十一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我选择了榆中线,期待通过深入采访,记录这片土地。

阅读,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实践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榆中县高墩营村,这里距榆中校区仅10分钟车程,我却是第一次来。

在村口下车,一条平坦宽阔的沥青路笔直通向村里的文化广场,我们的目的地——高墩营村的农家书屋就坐落于此,低矮的平房、生锈的牌匾、陈旧的门窗……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此行一位重要的朋友——赵新宇。

和往常一样,赵新宇骑车过来找书看。让我们又惊讶又疑惑的是,他对这里非常熟悉。每个书架上有什么类别的书,来源哪里,他一清二楚,一副图书管理员的架势。

2015年,53岁的赵新宇在去卫生院取药的路上偶然发现了农家书屋,如获至宝的他走进去一探究竟。这一眼,距今已6年。

赵新宇说:“书屋解决了我看书难的问题。以前看书都得自己买,但我没有太多的经济可以投入,所以总是把买来的书看了又看。”

难得遇到可以与之讨论书的人,赵新宇跟我们聊了很多。我们把《文化苦旅》拿出来时,他激动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他最爱的章节,嘴里念念有词:“这本和我自己买的版本不一样,我最爱读的一章,这本里没有。”聊到尽兴时,他还给我们朗诵了一段自己写的小诗。

据赵新宇说,对书的热爱要从他小时候讲起。“那时候,一周的零花钱只有几分钱,其他小朋友都拿去买棒棒糖之类的,我却都攒下来,攒够了就去买小说看。”工作以后,他一直坚持买书、看书。在学校食堂打工的妻子了解他的爱好,赶上毕业季时,会把学生们不要的书带回来给他,这些书都是赵新宇的宝。

窗前晾晒的杏干

赵新宇找到心仪的书后自己登记

如今,高墩营村的农家书屋里有上万本图书,并且在县图书馆的支持下定期更新。赵新宇闲暇时就会来看看书,他坦言:“每次来书屋,都是一种享受。”

故乡,走得再远也难忘

距我们落脚的宾馆仅1公里,就是李家庄。如今的李家庄人烟稀少,上锁的门随处可见。再过两个月,这些房屋就要全部拆掉了。2017年,李家庄开始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几年过去,大部分人都搬到了离村1公里外的小区居住。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些“坚守”的村民。

外面的小雨淅淅沥沥,村中心的小卖部开着门,里面却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商品,标签散落一地。就在我们疑惑时,一位老人走了出来。

她叫李翠云,小卖部曾经由她经营,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让她养活了儿女、盖了房子。

3个月前,李翠云随着儿女搬到了拆迁房。每隔一两天她就忍不住回来看看。打扫屋子、收拾院子、伺候庄稼,重复着曾经过了几十年的日子。

聊了一会儿,李翠云主動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坐坐。三道门锁过后,才入家门。屋子里家具不多,倒是干净得很,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窗前晾晒的杏干品相诱人,一点也不像没人住的样子。

这时我们才知道,这房子盖了没几年。“只要还没拆,我就想回来看看,收拾收拾。”

从李翠云家里出来,雨已经停了。

68岁的张秀兰,正在院子里种菜,见有人从院子前经过,她主动邀请我们进屋坐坐。“搬迁给了两套房,一套给了儿子,一套给了孙子。”聊到儿女,她拿出了三本相册,自豪地给我们看儿子、孙子,里面记录着他们人生中每一个重要节点。

承载回忆的不只有相册,还有老房子。老房子就在新房后面的院子里,熏黑的灶口记录着曾经的烟火生活。门打开后,土炕上略显杂乱,角落里的红柜子格外显眼,那是张秀兰丈夫在部队荣获二等功的奖励。

提到当过兵的丈夫,说起上大学的孙子,张秀兰的言语中有藏不住的自豪。“老头子以前在部队当过兵,党培养过的人还是很放心的,对我好得很!”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淳朴村民,在榆中这片土地上晨炊星饭、繁衍生息。他们在这里劳作、在这里收获、在烟火生活中诉说各自的苦乐。

我何其有幸,在这片土地上学习知识、感悟生活、见证苦乐。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李家庄榆中农家
农家笑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晋州市李家庄村
春回农家
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牛牙齿根面龋的再矿化作用
兴隆山对榆中地区影响的研究
“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
李家庄青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心得选
学习李家庄团支部经验从实际出发指导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