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王堆汉墓T型帛画蕴涵的生态美学智慧

2021-10-20郭筱瑾

东方收藏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图像

摘要: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经过1972年至1974年先后三次的考古发掘,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历经2000多年封存的文物重现于世人面前,从而掀起了一股“马王堆热”。湖南省博物馆现存较为完整的两幅T型帛画,分别为1号辛追墓和3号利豨墓出土,本篇文章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尝试分析马王堆1号辛追墓T型帛画所蕴含的生态之美。生态美学是近些年新兴的学科研究,但是其思想观念存在了几千年,譬如秦汉之初的“黄老美学”,强调按照事物自然的状态行事;再如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皆是如此。生态美学不是实体性的美学表現,而是超乎人们多感官限制下的生态审美意识,包含着多种维度下的生态智慧和审美形式。

关键词:生态美学;马王堆汉墓;帛画;图像

一、T型帛画中生态美学图像表现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T型帛画又称“非衣”,其具有招魂引导的作用,覆盖于内棺之上,是汉代时期厚葬之风的重要代表物,同时代表墓主当时的身份地位(见图)。

梳理与T型帛画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近些年来,学界内大多以帛画的绘画元素、个体图像、丧葬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诠释。经过检索分析,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辛追墓T型帛画的论著还是比较缺乏的。本文将试着挖掘帛画中的生态审美意识,了解帛画中隐喻在深处的生态美学价值。

1.日月神话的画意表现

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时,墓内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墓主是利苍之妻辛追。辛追墓帛画的整体画面布局从上至下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传统的观点是将这三个部分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万物皆纳且不谈部分的是非与否,只从整体画面来逐一分析帛画的画意韵味。

辛追墓帛画中天上左右两侧为九日、金乌、灵蟾、玉兔、托月女神、扶桑树,中央为人首蛇身之神的烛龙两旁仙鹤翘首。金乌融于一日内,余八日栖息于扶桑树周侧相伴。玉兔奔于蟾顶部,蟾蜍口衔灵芝置于月上隔新月与托月女神相对。屈原《楚辞·天问》中有“顾菟在腹”,顾是蟾蜍,菟是兔子。帛画上画的是新月,所以把蟾蜍和兔子画在月外,如果画的是圆月,则都画在月中。中部两只怪兽乘神兽拉绳震钟,以示叩响升天之音。下方绘有天界守门神帝阍伫立于天门之间拱手相坐,意为迎接升天的灵魂。天门两阙各攀伏一只守护神豹,两侧飞龙与象征长寿的仙鹤盘旋飞腾。

人间部分,以写实的手法描绘辛追夫人出行的场景。双龙交尾缠绕穿过玉璧,将人间一分为二呈上下两部分,同时寓意引导灵魂向上升天。上方华盖立鸟象征天盖高悬于双龙之上,迎接亡者的招魂鸟飞廉盘旋龙首之间,中央描绘墓主辛追夫人及其侍女身穿曲裾长袍,踏在玉璧平台上,受天界使者迎接出行升天。《招魂》述有:“魂兮归来,君无上天兮;虎豹九关,啄害天下人兮。一夫九首,拔木九千兮。”平台下方置有红色柱子鼎立,柱两侧各有一只赤红色豹子,“虎豹九关”与之呼应。下半部分描绘盛大的祭祀场景,春神句芒为墓主赐福、五彩羽帷帐祭祀乐器、龟驮鸱鸮口衔灵药等富有美好寓意的图像。

T型帛画的地下部分,一个赤裸上身的巨人双臂擎举大地,跨坐在两条交缠的鲸鲵上。赤裸上身的巨人即为水神禺疆,形象魁梧有力,保护大地不被侵扰,赤红色的蛇作为水神的监督者缠绕在身侧。辛追墓T型帛画所描绘的万千世界,不仅在古代,甚至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都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从天、地、人到自然万物,从死亡到往生,从现实到虚无,绘者为世人建造出一个瑰丽纷繁、严谨有序的神话意境。

帛画的画意表现出先人早期的生态审美意识,古人秉承着“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崇尚天地。在天地万物间,日月神话对于人来说,不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还隐喻了思想内涵的一部分。帛画中的九日、金乌和扶桑树实质都是对自然生态的崇拜,《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一描述与图意表象如出一辙。T型帛画中的神话意象更多是基于人、神话、生态的紧密联系,所表现的是一种 “此在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2.画容万象的构图审美

辛追墓帛画的整体画面呈现“T”型,上宽下窄,通长205、横向顶部宽92、末端下宽47.7厘米,帛画顶部内裹着一根竹竿,且系着棕色丝带便于悬挂,天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两个下角,缀有青色筒状的穗带。

辛追墓帛画在构图形式上采用大开大合的表现手法,由中开向四周,由四周向中心聚拢。飞龙向中聚拢,是为合,怪兽拉绳背向飞驰意为开;双龙穿璧飞腾于帛画两侧是为开,句芒相对是为合。初看帛画似乎呈严格对称,仔细查看两边又不尽全然相同。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造物思想都讲究和谐、圆满、对称、均衡的思想观,而帛画在以“中”为轴、以“平衡”为旨的基础上,追求数量变化。如天上部分以烛龙为轴,左右两侧日月、飞龙、怪兽、天门对称相立,偶有仙鹤数量变化;人间场景的绘制总体朝向偏右侧,为了追求平衡,绘者将地下水神擎举大地的景象偏于左侧以达到均衡圆满合而为一。

3.源于自然的生态材质

T型帛画通体采用三块单层的棕色天然细绢作底,中间部分由一长条整幅的绢做主体,长条上部两侧则用对开的三分之一长度的绢缝合。帛画不同于其他织物画,帛画所用的细绢采用桑蚕丝织造,缫丝过程中不浆、不矾,从而确保桑蚕丝的天然性。作品运用工笔重彩的技法绘制而成,帛画整体视觉效果纷繁中严谨有序,悲凉中蕴涵热情。据资料研究发现,著名书画家刘炳森曾参与T型帛画的临摹复刻,根据研究结合X射线衍射法推断得出:帛画绘制所用的颜料,大致可以归纳为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两大类别。植物色中包含扶桑树、鲸鲵、飞龙的蓝草青黛,玉璧和人物服饰上的栀子藤黄;矿物色中包括九日的朱砂石红,帛画上的白色部分则采用的是绢云母矿白。

二、T型帛画中“天人感应”的生态美学思想

汉代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观来引导人认识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和谐关系,所谓“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命》)以及“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易经》)。按董仲舒的天人宇宙构成说,日月星辰、鱼虫鸟兽皆可依照五行之性合理生成。

辛追墓T型帛画依五行方位运行,由顶至下可为:顶部九日为火置于右上;扶桑为木;怪兽拉绳震钟;钟为金;中部双龙绕璧,璧为土;地下水神掌水位于末。《五行之义》中将五行的顺序进行排列表达:木居于五行之最初,金位于右方,火为前方,土于中央,水位于后,水居于五行之最末。依五行生克的平衡关系,或可将帛画从图像上增添新解读:木生火、金生水、水生木。由此,单从帛画天上部分可见,九日如繁花栖息于扶桑树四方,扶桑树以木滋养九日可作为木生火;怪兽震钟居于中各向奔赴双龙,而龙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水源,可意为金生水,水需要金开导疏通;右侧飞龙与扶桑树交织重叠,可视为水生木。万物之间达到理想的平衡,五行达中和之美,天人感应万象皆同类。

董仲舒借阴阳五行学说来发展天人感应的思想,在百家争鸣的境界下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得到了更充实的完善。他将人的活动融于万物之中,同时涉及到了人在万物间的生态义务:自然界是本身具有客观规律的有机体,人在整个生态中应了解生活运转的规律,天与人是同类,破坏自己的行为会惹怒上天,降下灾难。从生态的角度分析,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与当前的生态美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长沙马王堆漢墓T型帛画的出土对于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弥补了汉代早期丝织物绘画的空白。它所描绘的内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绘制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充满神话想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印象的解释。马王堆T型帛画具有渊源深厚的思想内涵,其蕴涵的生态意识更值得深思。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强调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相生相惜。因此,今天我们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要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和社会环境,树立生态平等和生态循环的正确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存明.美学艺术论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50.

2.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72.

3.于兵.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0(00).

4.陈瑜华,王建明.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及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4):1-3.

5.刘敦愿.马王堆西汉帛画中的若干神话问题[J].文史哲,1978(4):10.

作者简介:

郭筱瑾,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艺术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专业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图像
雨伞
A、B两点漂流记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