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中国镞

2021-10-20孟润成

东方收藏 2021年10期
关键词:箭头

孟润成

镞者,箭头也。箭头,即安装在一支箭前端的物件,利用弓的弹射力把箭发射出去以发挥箭头的功效,或毁伤,或完成其他任务。其实,弓箭就是一套组合运载工具,如同当今军事上发射导弹将其前端运载的战斗部射向目标。今天暂且不谈弓箭,只谈箭头及其功能。

中国古镞,泛指在大中华疆域内史前及以后的历朝历代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古代箭镞,包括用石、骨、角、铜、铁等材料制作的各式箭头,时间上涵盖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清朝。中国古镞历经万年的发展演进,跨越多个历史时期而从未中断,从原始的石、骨镞到精制的铜、铁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纵观世界,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因此说中国的箭镞发展史极具代表意义。

就整体而言,中国古镞是中国古代兵器的一个重要分支,收藏并研究它是认识兵器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从中国古镞的形、用、色、艺,它的历史作用及其独特的收藏魅力,按六个方面逐一介绍,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古镞之旅,一同领略古镞之美,探索其中的奥妙!

镞之形

说起箭头,人们对它并不陌生,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可接触和用到它。平面图形上它一般是个等腰锐角三角形,后面拖着的尾巴就是箭杆,小到电脑屏幕上的鼠标箭头,大到公共场所的指示路标,箭头标识都可指示去往的方向或路径,简明易懂。然而,您知道吗?这些箭头的原型就出自史前人类创造并使用的三角形双翼石镞,正是这个简单实用的创造伴随人类走过近万年的生存发展历程。现在,我们就从箭头的型式和分类谈起。

中国古镞种类型式繁多,为便于称谓和理清脉络,按照箭头尾部的型式和装杆方式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有铤镞,另一类为有銎镞。简单形象些讲,箭镞的铤和銎孔就是两种连接箭杆的方式,就像木工活里的榫和卯,前者是包裹在箭杆之中的,后者则是在銎孔中插入箭杆的。

第一类有铤镞。镞铤,就是在箭头下部延伸出来的一条尾巴,用于连接箭杆。古人在镞铤上缠绕麻线类的纤维,将其插入箭杆内或夹裹在箭杆里,再从箭杆外捆扎结实。根据镞铤横截面的形状,有铤镞又可分为三种:圆铤镞、扁铤镞和凹铤镞。

圆铤镞是个统称,其铤横截面基本为圆形,包括圆柱铤、扁圆铤、菱形铤、三棱铤、四棱铤和多棱铤。圆铤镞在长城地带以南的农耕文化区是主流镞式,也可泛指中原式镞。

扁铤镞的铤横截面为扁平一字型,有北南之分。北方扁铤较长,由圆渐扁,铤尖成薄片状收尾,这类扁铤镞是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草原民族使用的一种镞式,以内蒙古地区居多。南方扁铤整体扁薄,通常较短,主要流行于南越地区。

凹铤镞将铤翼合一,在镞身下的尾翼间形成内凹空间,便于将箭杆插入其中。双翼凹铤镞是把箭杆前端修成楔形插入尾翼间,三翼凹铤镞则是将箭杆直接纳入三条尾翼间再捆扎,连接方式大致与銎式镞装杆方式相似。凹铤镞仅流行于北方草原的部分区域,时间上大约涵盖西周至战国,因此镞式只有双翼、三翼和三棱,而且仅见于青铜镞。相对其他铤式镞,凹铤镞的存世量十分有限,并不常见,因此一般藏家对它不甚了解。

第二类有銎镞。这类镞与有铤镞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铤,而是将箭头尾部中心做成一个圆锥形孔洞,用于纳入箭杆。依照銎口的长度,有銎镞又可分为长銎镞(管銎镞)、短銎镞(孔銎镞)。与北方扁铤镞和凹铤镞一样,銎式镞也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中。

不论是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圆铤镞,还是盛行于北方地區的扁铤镞、凹铤镞和有銎镞,它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承,又彼此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庞大的中华古镞大家庭(图1)。

再说镞身,它是箭头的主体功能部分,以杀伤为主要目的的箭头大多具有尖锐的前锋,镞身呈扁平双翼、三翼和三棱形,无论是有铤镞还是有銎镞,大抵具有这三种镞式。有生活常识的人都懂得,狩猎时装有尖锐三角形箭头的箭是很容易穿透皮毛射入猎物体内,对它造成创伤。除了这三种主要镞式外,镞体还有四棱形、多棱形、圆锥形、矛头形等,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出现的时间也较晚。

镞之用

箭头的外型与其功能密切相关,不同功用的箭头采用不同的外型设计,型式为功能服务。功能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实战用的战镞,构成箭头的主流,因为射杀敌方有生力量才是箭镞最主要的用途。这类镞构成古代军事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造型简洁、锋尖刃利,注重实战毁伤效果,属于实用镞。

二是用于狩猎、田猎、渔猎的猎镞,它们以生产生活用途为主,主要用来捕获禽、兽和鱼类,既是平民猎户、渔夫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又是贵族大户围猎行动和部队军事训练的好帮手,功能上注重实用。这类镞最具箭镞的初始功能,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整个新石器时代,石、骨镞就已广泛应用于史前人类的渔猎活动,是重要的生存手段。发展到清朝,为皇室贵族的大型围猎活动而制作的猎镞更是式样齐全、功能完备。

三是用于祭祀、礼仪、娱乐等的功能镞,诸如仪仗镞、礼射镞、弋射镞和鱼射镞。这类镞一般造型夸张、装饰华丽、做工繁缛、讲求炫耀,基本脱离了实用功能,属于箭头中的奢侈品。

猎镞中有一种功用特殊的箭头叫做鸣镝,是一种形状独特的响器,安装在箭杆前端,射出后能发出尖利的哨音,故又称作“响箭”“哨箭”,一般用动物的骨、角制作,也有用铜、铁或木头做成的(图2)。其典型的特征是被做成一只空腔葫芦,在葫芦上部对称地开几个孔,空气进入后即可发声,类似于鸽哨发声的原理。

鸣镝出现的年代久远,考古出土的鸣镝最早见于春秋墓葬。史书的记载始于汉代,《史记·匈奴传》中记述的冒顿用鸣镝训练部下射杀了父亲头曼单于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鸣镝在北方草原民族中广为使用,主要用于狩猎、围猎活动,辽代曾盛行一时,清代也被用于皇家组织的木兰秋狝中,鸣镝的制作被发展到极致。

鸣镝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箭头组成箭哨复合体,按组合方式可分为三型:一是单一型(单体哨),即一个单体发声葫芦,下端开口插在箭杆前端,仅具发声的单一功能,是鸣镝的初始形态;二是组合型(箭、哨分体),即在箭头下面穿一个两头开口的葫芦组成响箭,兼具攻击和发声两种功能;三是复合型(箭、哨一体),就是把箭头和葫芦用一种材料做成一体,比组合型的制作难度更大。随着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形式和材质异彩纷呈,鸣镝在箭镞中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分支。

镞之色

镞之色既指制作箭镞所用材料自身的颜色,也指箭头在使用后或后天形成的多种色彩,即藏家口中的“皮壳”。从目前已知的实物标本看,史上用于制作箭镞的材料可分为天然物料和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前者包含石、骨、角、蚌、牙、木;后者有铜、铁、铅、锡、银、金、陶。

自然界中的石材五颜六色,古人就地取材,从大自然中选取适用的石材制作石镞,制作打制石镞时最受青睐的石料是坚硬的燧石、玉髓、玛瑙、黑曜石等,它们大多色彩斑斓;磨制石镞多选用质地较软的泥岩、粉砂岩、页岩等,色彩较为灰暗单调。正如宝玉石在经过切割打磨后的变身一样,具有天然色彩的石材在被加工成箭头后变得莹润通透、璀璨夺目。在诸多石镞中色彩最为丰富的当属玛瑙镞和燧石镞,从火红、橙红、黄褐、赭石、翠绿,到灰白、乳白、莹白、墨黑,色彩一应俱全,其中玛瑙镞尤为出众,半透明的镞身在光线照射下晶莹剔透,堪称石镞珍品。除却天然的纹理和色彩外,被古人遗落的石镞又历经数千年风霜雨雪、水浸土埋的侵蚀浸润,使得先天与后天的色彩相互交融,幻化出五光十色的沁色来。

由于地域、环境、气候、地质、埋藏环境以及合金成分比例等诸多因素,遗存的青铜镞表面会呈现出多种色彩和光泽。无论是埋藏于地下,还是遗落在地面水中,青铜镞都呈现出极具地域特征的外表和锈色,容易辨明出处。石分五色,青铜镞的皮壳亦可幻化出赤、橙、黄、绿、青(黑)、蓝、白的色彩,宛若光谱般绚烂。一般而言,北方铜镞的外表多呈枣皮红、黑漆古、孔雀蓝、鸡骨白、水银沁;南方水坑铜镞常被披上翠绿色、烧蓝或幻彩。此外,华丽的鎏金、鎏银、鎏锡工艺还为青铜镞表面装饰出华丽的色彩,尽显高贵身份。

当然,在欣赏镞色之美时也别忘记,锈色(包浆)亦是判断真伪的一项重要依据。不同的沁色、锈色与标本的年代、式样、地域、埋藏环境等因素之间必然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当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古镞色彩形成和变化的规律时,就不会被仿品的怪异外表所迷惑。

镞之艺

再谈古镞的制作技术和装饰工艺。先说制作技术,一般而言,青铜镞是铸造而成,而铁镞则以锻造为主,虽然在早期有过短暂的铸造阶段。早期铜镞采用单范或双范铸造;商以后的双翼铜镞基本采用双范铸造技术;三翼铜镞大多采用三合范铸造;汉、三国开始流行的三棱羊头铜、铁镞则有双范或三范之别。既然是合范铸造,在范瓣之间就会产生铸缝,铸成品表面便留下硬朗清晰的范线,因此范线便成为判断铸造形态和辨明古镞真伪的一项重要依据。

青铜镞制作工艺上有一个细节值得留意,即后加工痕迹,它也是判明真伪的一项重要特征。古时,即使铜镞铸造工艺再精密,使用前都要对其进行打磨处理,戗掉铸缝毛碴,磨出锋刃。从镞上加工痕迹可以推测,古时一定有一整套专用的夹具、戗具和磨具,以及完备的加工操作流程。一遇战事紧急,工匠们就只做粗磨或直接装杆使用。特殊情况下,一些未及加工的半成品箭头被遗弃,因而得以保存其全部铸造特征,成为研究当时铸造工艺难得的标本,亦成为研判真伪的关键依据。

不同的镞式有着与之配套的工艺特征,例如双翼镞,从镞脊到两翼为两个斜面,因此一支双翼镞需要打磨四面方可完成。对于三翼和三棱镞,由于一次便可加工两个刃缘,因而只需锉磨三面便可完成,加工效率明显提高。通常情况下打磨是横向进行的,因此镞体上有着与脊线成直角的磨痕,痕迹硬朗干脆,一丝不苟。少数私人定制的高等级箭镞能够做到通体精细打磨,费工且成本高,因此只有在制作礼仪、娱乐镞或高阶专属镞时才会做到。

古镞的装饰工艺集中体现在纹饰镞上,包括铭文镞和纹饰镞。铭文镞上的文字一般是铸造而成,有阳文与阴文之别,也有少数高等级镞用贵金属以嵌错方式呈现。宥于体量限制,镞身上只能容纳不多的文字,且大多为简化字。铭文镞中较多见和知名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生产的“得工”三翼铁铤铜镞,文字分为阳文“左得工”和“右得工”。这类镞主要出自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战场遗址。

纹饰镞,顾名思义就是在镞身上做出装饰性图案或纹样。依目前所见,纹饰的表现手法大体上有两种:嵌错工艺和铸造工艺。前一种基本用于圆柱形的弋射铜镞上,利用错红铜或错金银工艺在镞身上错镶出花纹,有卷云纹、蟠魑纹、蝉纹、弦纹等。错金镞中翘楚当属从河南新蔡战国时楚国平夜君成墓中出土的一枚错金弋射镞,在10厘米见长的镞身上嵌错出繁复虬曲的纹饰,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图3)。后一种是在镞体上铸出凹凸纹样,多见于春秋双翼铜镞和部分弋射镞。纹饰镞中较为知名的有凤鸟纹,在双翼镞身上对称地铸出阴线图案,形似简笔凤鸟,生动有趣,为战争利器平添了些许艺术气息。

镞之锐

今天,当我们观赏把玩古镞时,可见其中相当数量依然保存完好,锋刃锐利如初,虽不及吴越青铜剑可以轻易划破十数张纸,但是刺破皮肉则是轻而易举。当我们叹服古人高超的制作技艺时,心中更有无尽好奇想一探其中奥秘。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出土了4500多枚青铜镞,虽历经2400年的浸泡,出土后依旧完好如初,锋尖刃利,足可见当年曾国造箭水平之高。春秋战国时,为争霸战争需要,各国无不竞相把最先进的工艺技术用于兵器制造,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力争在激烈的武备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像曾侯乙墓这样高质量的箭镞在当时并非个例,同时代的许多箭镞都有着相同的高水平。因此,人们不难得出结论,镞之锐不仅出自古人精细纯熟的制造工艺和完备的后加工技术,更离不开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精细把控和严格的生产管理,没有这些保障,镞之锐便无从谈起。

以秦国为例,当时设立了专门机构掌管兵器生产,采取“物勒工名”的质量监督跟踪管理体系,规定在制作的兵器上都要标注年号、主管兵器制造的官员、作坊和工匠的名姓,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便可逐级追查。在严刑厉法的威慑下,各级参与人员无不尽心尽责,从而使高质量的兵器生产得以保障。就拿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出土的五万多支三棱銅铤铜镞来说,其外形采用极简设计,三条棱线简洁强悍,无后锋,与现代的子弹头无异,虽说中箭后取出并不费力,但是这种利用强弩发射的箭头所能达到的强大冲击力和穿透力是十分骇人的,即使是厚重的装甲也能轻松穿透。而且,这种外形简洁的箭头,既易于铸造加工,又便于射击瞄准,能够做到标准化批量生产,因而成为秦军装备的制式兵器,也成为战国后期的主流镞式。批量制造并不意味质量不佳,秦国的三棱铜镞每一枚都是经过精密铸造和精细打磨的,经检测,这些铜镞三个棱面的加工精度误差极小,堪称同时代青铜镞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镞中当之无愧的无上良品(图4)。

另一类精品镞是西汉时的三翼铁铤铜镞,形似春秋晚期大三翼的外形设计,在当时确实有些复古,但是它大胆采用直刃设计,配以锐利的后锋,在纤薄中透出强悍,复古而又兼具创新。虽说也是批量化装备部队的制式镞,但产品却达到了高度的标准化,件件都是精品,无愧为两千年前的“中国制造”,亦成为中国青铜镞制造史上的最后一抹亮丽的余晖(图5)。

秦汉时期的强弓劲弩无不证明,凡处于上升期的武装势力或国家,一定是凭借举国之力打造武备,其兵器一定是强悍大气,极具威慑力和战斗力的。“言武事者,首曰弓矢”,在冷兵器称霸的年代,弓箭是当之无愧的兵者之王,从原始社会末期部族间的争斗到明清王朝交替的戎马征战莫不如此。毫不夸张地说,一支军队装备弓箭的规模与水平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想当年,秦王扫六合离不开大规模装备部队的强弩利箭;西汉大军北击匈奴靠的是强弓劲弩和彪悍的骑兵;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靠的也是手中的弓箭和胯下的快马,弓箭为推动历史车辆前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镞之魅

读懂了古镞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就能较全面地感受到中国古镞收藏的独特魅力。手握一枚古镞,千古历史浓缩于掌中,它穿越时光留存至今,经历过战争的洗礼,饱受了风霜雨雪的考验,积淀了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是我们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虽说单枚箭头体小量轻,比不得刀枪剑戟,但是作为消耗性的武器,却体现出各朝各代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代表着各个历史时期最高的技艺和生产力水平,因而既是我们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财富,也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中国古镞还有一价值不容忽视,即美学欣赏价值。精良的选材,优异的气动外形设计,流畅的曲线和卓越的制作工艺在古镞上达到材质与形式、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高度有机结合。一枚好镞一定是一件设计精巧、比例匀称、省工省料、制作精良、形神兼备的上乘工艺佳作,图6这枚春秋圆铤双翼青铜镞就是最好的例证。其翼、身、铤的长宽比竟然十分接近黄金分割比例,看起来十分舒服,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难道我们的先人在2500年前就懂得黄金分割比例的原理吗?或许他们并不懂,但是,在反复实战检验和经验总结后,他们肯定明白按照这样的比例做出来的箭头一定是最实用、最美观、最省工省料的。中国古镞集形美、色美、艺美于一身,极具知识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如今,展示在博物馆展柜里的各式古镞依然锋芒如初,但它们已不再是当年嗜血的战争利器,已然变为追忆过往的一个个文化符号,成为赏心悦目的工艺佳作。

纵观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无论是刀枪剑戟,还是斧钺钩叉,它们或曾盛极一时,或曾昙花一现,唯有弓箭与长矛是为数不多的连续使用的兵器。一枚古镞看似无奇,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当千百枚古镞穿越时空汇聚在一起时,那就是一幅生动的古代战争史全景画卷,一本鲜活的兵器发展史教科书,一部辉煌的科技与生产力发展史的百科辞典,一套趣味盎然的历史掌故、成语故事、风俗轶事的连环画。

笔者在《中国古镞鉴赏》一书的前言中曾经写道:“古镞虽小,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助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及其演变过程,从这点意義上讲,它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博大精深的中国箭(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弘扬中华箭(镞)文化,并与全人类共同分享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炎黄子孙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简介:孟润成,大学学历,国际商务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箭镞

猜你喜欢

箭头
文稿快捷键
漂亮的雪花
两架小飞机
走迷宫
走一走
运载火箭
连字成句
寻宝历险记(6)
走迷宫等
天地大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