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块面中的纵横色韵
——探析尼古拉斯·德·斯塔尔的色彩语言

2021-10-20陈嘉瑜

流行色 2021年7期
关键词:斯塔尔画家色彩

陈嘉瑜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色彩在油画中的表现语言与形式永远是画家和观者探索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无论抽象(自在色彩)写实(自然色彩)均绕不开对色彩美的追求。从古典时期重视固有色与明暗效果的保守到近代带有强烈个人语言性与设计性的新具象绘画的色彩,色彩在西方艺术中经历了众多的革新,其于画中的节奏与情感表现等大趋势随时代地域的变动而改变,大环境下每个画家又都有不同见解,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

一、德斯塔尔的生平简介

德斯塔尔是二战后备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从小就展现出艺术天赋的他酷爱游历,环游欧洲汲取各地绘画灵感的经历为后来他对抽象与具象这一难题的独特视角埋下伏笔。无论处于何种阶段,他一直没有放弃创新,这种精神甚至与时代的要求相比近乎是叛逆的,42 年正式创作抽象画作,起初的不得意并未使他放弃个人抽象的雏形,然而在50 年代名利双收时他又被具象吸引重新调整了风格。一次次背叛“大流”的他,画中氛围张扬热烈,背后又隐藏着如爱情一般的脆弱。1955 年德斯塔尔留下遗书于未完成的画作《音乐会》后从画室的阳台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他15 年的创作生涯中,德斯塔尔一直都处在抽象与具象的矛盾之中,但他却一直说“颜色,是绘画的灵魂,是绘画的核心。”自步入抽象后,德斯塔尔从未放弃小心安排画面上边缘斑驳的几何颜色。正是这种态度,使得观者在迎来画面的整体冲击后仍能深入探寻其背面的微妙。

二、德斯塔尔的色彩运用

作为终其一生都热衷色彩甚至部分时期毫不避讳将色彩作为画面主体的画家,德斯塔尔在对色彩进行过诸多尝试。在初步接触抽象时期,是仿佛阴雨天般的灰黑基调,1946 年起,他的色彩逐步走向鲜明,强烈的背景光变成了柔和的内在感觉,其后,虽然他偶尔会重拾阴暗色调的作品,但画面总体变得愈加明亮,这种趋势甚至延续到他的生命结束前都不曾停止。值得一提的是德斯塔尔尤其重视画面的和谐,在1950 年接受采访时,他曾谈到,撇去对象与他自己,德斯塔尔反复强调画面中会剩下的东西—“关系”,他对画面色彩和谐的追求有时甚至到达了一种强迫的状态,不禁让人联想到他一直未放下的贵族脾气,他会以刮刀反复切割色块的比例,不断微妙得给每一部分的颜色做调整,一层层得反复也是造就他画面厚重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纹理魔术师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崇拜,这也使得他对画布上颜料与色块的添加重组更为执着。

1952 年,足球运动与音乐会带给他的冲击使得德斯塔尔不仅重拾具象,也使得他的用色更为鲜艳。譬如这幅《足球员》(图1),强烈的对比带来的冲击力是以往作品无可比拟的,这一系列大多只使用黑红白蓝四色,但却很好地还原出了画家观看王子公园那晚足球赛的感受。此幅作品兼具平衡与力量感的对冲,直与倾斜的块面在画家的巧妙安排下做到了秩序与和谐,似马赛克般的切割让人想起他上一阶段的绘画布置习惯。画面中四名足球运动员纠缠在一起成为画面主体,近似于黑色的深蓝首先被运用在黑夜的背景上,又通过球员衣着往下打破画面,融入周边。最右球员的脸部夸张地用上了深红色,呼应着下方被灯光照成同样颜色的草坪。四色在画面上的跳跃舞蹈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画作中的白色近乎是纯白,被画家以刮刀反复敷上画面,很明显德斯塔尔想要通过此将色彩对比推到极致,配合饱和度不低的红色使本属于黑夜的一幕提气不少,取得色彩共振效果,仿佛将那场球赛迸发的生命力带回到了观众眼前。

图1 足球员(1952 年 油画 61x74.9cm洛杉矶当代美术馆藏)

之后德斯塔尔先后前往那不勒斯,庞贝古城与西西里岛等地的旅游,这段经历给他的画面带来了更加温暖的橙红绿黄,画家此时期着迷于记录触动他的风景,如这幅《Ciel de Vaucluse》(图2),此时的德斯塔尔已重新回归具象,因此创作的许多作品的标题都有了物象指代,1953 年7 月至1954 年6 月之间画家在沿地中海的旅途中创作了许多以地区命名的画作,此幅作品正是德斯塔尔普罗旺斯时期的佳作。清新的色调给人以愉悦的观感,作品以橙黄的暖色为主,暖色整体以饱和度从下往上渐变,德斯塔尔一如既往厚重的作画方式所造成的斑驳,让画面不同颜色的衔接变得更为自然,不似其他大部分画家对普罗旺斯特有紫色的着迷,德斯塔尔的兴趣似乎更加集中于天空,画面可见画家对于薰衣草的描绘十分克制,美妙的蓝紫色被控制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里用以对上方的冷色做回应。

图2 Ciel de Vaucluse

1954 年移居西西里后,他开始尝试将颜料薄涂,画面变得有些模糊,但除了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外,德斯塔尔的画面整体仍旧朝着更大胆且明亮的色调迈进。

三、画面背后的抒情

德斯塔尔从不避讳画面上的情感流露,他的色彩也一直是心手合一所绘出的,早期困顿烦闷,色调就偏暗沉,后来生活不再总为难他,这种暗沉才从德斯塔尔的作品中退出主导地位。画家对情感色彩观念的熟练运用也使得观者更容易通过画作表面与其后的抒情触及相通。

譬如这幅创作于1947 年的怨恨(图3),当时德斯塔尔刚刚搬入新画室,虽然新婚和住房问题的解决给他的生活带去了转机,那段时期画面上的颜色也逐步走向明亮,但过往的苦闷经历有时也会再度影响他的画面,这幅画整体呈灰暗色调,大量的楔形笔触配合凌乱的走线把画面分割得较为零碎,但似划痕的黑色与背景中的中性灰的色度差又保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使得画面仍旧能被视为一个整体,少数地方用了偏黄的象牙白呼应暖棕的调子,例如左上角,画面中央与画面接近右上角的地方,而这些白又大多被黑色包围住,这种反差使得这几处成为了类似视觉中心的存在。画面的厚重与力度,初看时会觉得黑色十分显眼,使得画面给人以切题般的忧郁,苦闷,但是再看时,会发现画面上被黑色层叠割裂的中性色的微弱色度更加吸引眼球,且就厚重程度而言,它们足以压过黑色的粗线,仿佛昭示画家不愿屈服于生活的精神,破开黑暗跃动到画面最前方,这种近乎两面的复杂的情绪被德斯塔尔很好地把握在了画面之中,无怪乎被人归类为浪漫抒情画家。

图3 怨恨(1947 年 油画 100x81cm)

四、德斯塔尔色彩语言的延展

德斯塔尔作为二战后闻名西方画坛的画家,其独特的画法及对抽象和具象两种概念的探索,撇开同时期互相往来西方的布拉克,马捏利等同辈不谈,给其后的许多人带去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德斯塔尔在50 年代重回具象的举动又可以被看作湾区运动的先例,其他许多抽象画家也纷纷采取了类似的行动。英国画家威廉.斯科特(scott)借鉴了德斯塔尔画面厚重的特点创作了许多视觉上具有触感的作品,同为英国画家的基思·沃恩 (Keith Vaughan)主要在抽象与具象的平衡上受其影响。身为法籍华裔的朱德群先生在看过德斯塔尔的作品展览后更是大受启发,直到1960 年代结合中国画的特点之前都采用画刀分割画面的方式绘制油画。

结论

笔者的研究对象,尼古拉斯.德.斯塔尔生于俄罗斯,长于法国,其绘画生涯始自二战期间,战后抽象表现主义大兴,西方艺术中心从法国巴黎转移至纽约,虽然战争给欧洲带来重创,但也激发了一大批画家的表现欲,使得新巴黎画派在艺坛崭露头角。德斯塔尔虽不属于其中,但也同他们一样多少继承了战前野兽派的奔放色彩与立体主义的重构精神。纵观国内对德斯塔尔的研究,具体分析其色彩的寥寥无几。笔者观其画评,除了描述画家的表现手法外不外乎都着重提到了其色彩的感染力,而德斯塔尔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特殊地位又使得他的色彩语言有别于同时期的其他画家,具有独特的价值。

猜你喜欢

斯塔尔画家色彩
毛泽东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四重着力点与启示——基于斯塔尔的《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的政治学解读与反思
骇图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