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问题与垃圾箱画派色彩分析
2021-10-20王文琨
王文琨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
美国在19-20 世纪之交迎来了城市建设的高潮,进步主义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展开。艺术家在这场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用笔去揭露生活的真相刻画社会的现实,垃圾箱画派也用其独特的色彩和符号发挥作用。本文试图考察城市化问题与垃圾箱画派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垃圾箱画派及其所运用色彩蕴含的时代精神。
一、垃圾箱画派的出现与其作品色彩分析
19-20 世纪之交美国的移民潮主要由东南欧移民构成,他们想用在美国工业城市工作的高薪和较低的物价水平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移民大规模到来使城市住房拥挤问题加剧。1890 年美国平均每套住宅居住5.45 人,而纽约却高达18.52人,芝加哥8.6 人,[1]住房拥挤问题让地产商看到了可乘之机,他们通过旧房改造和搭建简易房屋牟取暴利,1900 年纽约形成的贫民窟已有4.3 万个,这些贫民窟容纳了150 万的居民,而当时整个纽约的人口不足400 万。[2]内战结束至20 世纪初是美国印刷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报刊业完成了大众化的过程,新闻事业发达。针对城市化所引起的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兴起了一股黑幕揭发运动,黑幕揭发者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用犀利的笔触不断刺激着美国人的感官,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丑恶现象的持续关注。
城市生活的现实情况无疑为垃圾箱画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关于色彩运用的新思考,这一画派虽源于一场无组织的艺术运动,但它的出现是为了描绘真实的城市生活,因为这恰恰是上流社会审美所忽视的。评论家罗伯特·休斯称赞道“诚实的人性,坦率的同情,拒绝将其人物扁平化为阶级苦难的刻板印象……他将人民视为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即城市生活的本身。”[3]当现实主义小说正寻找其读者,而揭发丑闻的记者正呼吁关注贫民窟状况的同一时间,垃圾箱画派也开始通过其主题和色彩引起公众的关注。罗伯特·亨利的《纽约雪景》用灰色、棕色等色调描绘了大雪之后纽约泥泞不堪的马路和阴沉灰暗的天空,暗色系的色调强调了黯淡的纽约城与人们想象中光鲜亮丽的纽约截然不同。乔治·本杰明·卢克斯的画作则多用暖色系用以反映曼哈顿东区穷人和移民的生活。《揽客人》中两个年轻女孩欢乐的脸庞与满是泥土的小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卢克斯感伤又忧愁地描绘了他所看见的真相。乔治·伯罗斯的画作《码头上的人们》(如图1)则用冷色系的色调描绘一群穿着很少被清洗的大衣的男人寻找工作的样子,巨大的蒸汽轮船、脏乱的码头与对岸曼哈顿直通天际的摩天大楼形成了鲜明对比,冰冷与灰暗的色彩强调着劳动者处境的不稳定。在乱象丛生与道德失范的城市生活中,垃圾箱画派的画家用画笔勾勒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城市的现实,用夺人眼球的视觉艺术和色彩艺术试图唤醒人们麻木的精神。
图1 《码头上的人们》
二、垃圾箱画派的“叛逆”精神与色彩运用创新
垃圾箱画派的艺术家在展现社会真实一面的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叛逆”精神,他们的“叛逆”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和主流艺术的反叛上,也体现在“他们不像文学那样与激进的政治或阶级斗争直接相关,他们用讽刺或幽默的精神代替了道德上的愤慨和改革呼吁。”[4]美国学院现实主义派这一当时最受尊敬和推崇的绘画风格受到了部分画家的质疑,1908 年以罗伯特·亨利为首的八位画家在纽约麦克白画廊举行展览,旨在抗议国家美术设计学院的展览政策与其狭隘的审美品味,垃圾箱画派以其现代性和独特的美国性促使媒体进一步讨论对学院派艺术的思考和关于绘画题材中可被接受的新主题与在绘画过程中可运用的新色调。
为何垃圾箱画派会有如此鲜明的“叛逆”精神?笔者认为垃圾箱画派的“叛逆”精神可以通过其所处时代的“现代性”特征和“自由”这一理念的定义来理解。
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超越,也是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的变革。内战后的几十年是美国人审美品味的黑暗时代。在这一时期,“对现代主义日益增长的力量的抵制表现在庸俗地炫耀和精致主义中。镀金时代无处不在的奢侈虽抓住了‘财富’这一时代特征,但也暗含了其审美的保守。”[4]暴发户们热衷用欧洲艺术品装点自己的门面,标榜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论其优点抑或是风格,“欧洲”在他们眼里就是贵族与时尚的代名词。同时,官方艺术的古典主义和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定义认为:艺术由“所见的自然之美”组成。强调美国的艺术应围绕着风景如画,雄伟宏大,格调高雅而展开。这类绘画通常可以获得最讨人喜欢的墙壁位置,并在各种学院年会上获得奖项。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无疑冲击了古典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色彩要求。
在十九世纪中叶,爱默生就已经认识到并雄辩地表达了将艺术与美国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必要性,他写道:“我们没有足够的坦率或充足的勇气来面对生活,我们甚至不敢歌颂我们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到1880 年评论家麦凯·拉凡更直言不讳地表达日益丰满的美国现实生活的有效性:“一个坦荡与写实的美国马池,一个凌乱却真实的公寓,一个未受影响的糖厂,一个粗俗但不朴素的煤码头,比圣索菲亚大教堂、金角教堂、诺曼底大教堂以及所有其他神圣的传统和东正教教堂以及99 座清真寺都更令人快乐。”[4]这股思想潮流展现了新的,但尚未凝练的艺术态度:对美国经验的肯定,接受其所有的原始性,以及对欧洲传统的拒绝。垃圾箱画派的艺术家们也致力于这样一种理想,即如果要发展一种真正的美国艺术,艺术家必须描绘他最了解的生活。在垃圾箱画派所处的年代,城市化带来了许多问题,城市角落恶劣的环境与人们所经历的变革性生活都使得该画派的作家以较暗的色调或更富有冲击感的颜色搭配去表达和展现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的震荡与不安。
自“镀金时代”遗留下来的自由放任式个人主义危害了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团结的基础,社会问题突出与阶级差距撕裂了美国社会。对此,美国社会强调社会团结的重要性,美西战争彰显了美国社会团结在一起的价值,但由此所产生的过度国家主义也腐蚀了美国人所强调的“自由”理念。美国政府权力的扩大使得激进的进步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故此,如约翰·斯隆所说“当美国画家不一定要画美国国旗。”[4]与罗伯特·亨利所呼吁的日益增长的自由情绪“因为我们浸透了生命,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最强烈的动机是生命,人性;线条背后的动机越强烈,线条就越强烈,因此也就越美丽。”[4]以及垃圾箱画派对学院派艺术的“反叛”精神和绘画颜色上的创新就可以被理解了。
三、结论
垃圾箱画派描绘了美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用讽刺和幽默的笔调揭露了美国社会的真实生活。作为一场艺术运动,垃圾箱画派是该时期政治叛逆精神的象征,他们冲击了传统的绘画观念和审美取向表达了对自由创作的渴望。垃圾箱画派常用其较暗的色调勾勒美国城市生活,展现了另一种独特的“美国性”特征—即美国社会真实的一面。因其在绘画主题与色彩运用上对传统写实主义革命性的变革,垃圾箱画派被后人赞誉为美国现代艺术的起点,它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它的现代性特征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艺术取向依然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