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城市临时性公共艺术发展途径

2021-10-20祖媛媛何建波

流行色 2021年7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

祖媛媛 何建波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1 临时性公共艺术的概念

临时性公共艺术是城市快速化进程下的产物,国外的文献中对临时性公共艺术的研究涵盖了从静态到动态各类艺术实践,而国内的文献研究更多地局限在临时性景观的发展上,在目前的学术界并未对临时性公共艺术形成明确的定义,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看来,对于这一概念依然缺少完整、系统的认识。现有文献研究中,上海大学曹烨博士的学位论文中对其定义较为全面[1]。文章认为在对其进行含义的界定时,需要以“永久性公共艺术”为坐标,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其角度如下:

1.1 时间维度

所谓“临时”,即是指时间上的短暂。与长久留存的公共艺术相比而言,临时性公共艺术使用时间短暂,如各类博览会、赛事、节日活动等。在这些“短暂”的临时性公共艺术活动中,其时效也是长短不一的,长达半年的世界级展览会,短至几分钟的快闪活动,都从不同层面向人们展示了城市间与众不同的空间魅力。

1.2 空间维度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起,城市中各种废弃地块、闲置地块就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载体。艺术家通过对废旧场地的设计创作,使原本浪费掉的空间重新获得使用价值或审美价值乃至更深层次的精神含义。这样的临时性公共艺术更是成为了市政部门对废弃空间进行更完善规划前的一种绝佳过渡。

1.3 规划设计

不同于永久性公共艺术设计时遵循原生自然条件的出发点,临时性公共艺术则更强调人的需求。在规划筹备时,永久性公共艺术就考虑了完成后长远的功能性及综合价值,而临时性公共艺术则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借助更经济有效的手段实现目的,并且还需要考虑其拆卸或重组的便利性。

2 公共艺术发展的革新需要临时性公共艺术

千百年来,艺术自身绵延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统一不断前进,公共艺术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形式,势必遵循这一普遍规律。作为公共艺术革新的体现,临时性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是由多个方面所决定的。

2.1 内容革新需要临时性公共艺术

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需要具备公共性和艺术性这两个基本特点。艺术性的含义是作品表现出的一种风格和形象,体现出了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而公共性更加重视的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效果和作用[2]。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选择的是大众性的题材,研究了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公共艺术从物体向行为过渡得越来越广泛,在艺术作品、艺术活动中蕴含了更强烈的社会意义。

2.2 形式革新需要临时性公共艺术

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表现出当下社会背景的问题,选取的材料也更符合当地的审美需求。因此其在城市中也能够表现出更强的价值和意义,符合民众的感知和审美,从而更容易引起共识。

从艺术审美的发展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随着社会中全新的事件的出现,很多过去的公共艺术品已经难以体现出作用和价值。而大众对这些过时的作品也不具备足够的兴趣和激情[3]。

3 临时性公共艺术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临时性公共艺术为大众提供了全新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反映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现实问题,体现出了大众的需求,故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大众的接纳和认可,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艺术形式[4]。

3.1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相比于一般的公共艺术作品,临时性公共艺术体现出了较大的特殊性,在体裁上超越传统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出现了投影、录像、演出乃至人工智能等新型方式,更加实现了对艺术手法、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延伸和创新。临时性公共艺术因其时间上的有限性,同艺术作品一样具有文化属性的艺术创作过程也成为艺术家设计中的一部分。艺术家茱迪斯·贝卡就提出:以往以作品成果为中心,而忽略创作过程的观念导致欧洲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破产。

3.2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临时性公共艺术以其可拆可组的便利明显有别于永久性公共艺术,这种便利性还需要临时性公共艺术的材料具有可大批量加工生产的性质。这一特点在临时性景观的运用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世界级的盛会是展现各国经济文化实力的绝佳舞台,如果每一场盛会都新建大规模场馆既是财力的巨大消耗,又是场地空间的极大浪费,而临时性公共艺术就可以更经济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譬如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中,位于北京的31 个竞赛训练体育馆中就有8 个临时场馆。这些临时性场馆由于其特殊的时间属性,所以更倾向于使用较为经济的材料,避免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使建设材料可以循环使用。

3.3 更优的交互体验

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在形式上更加多变,能够和人进行互动,因此大众对其的关注度也更高。相比于传统的严肃政治内涵的作品,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更加轻松,能够促使社会大众进行更加生活化地讨论,使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充分地感受作品的内涵,体会作品的价值。乌镇戏剧节作为中国影响力较强的戏剧节,常常会上演创意十足的作品。2016 年武汉传媒学院喆艺术工作室创作的《明天》的设计中,运用白色布条和白色塑料袋作为环境,讲述人类与污染共存的故事。在这个表演中,观众并不是独立于作品之外的,演员四散在观众周围,使大众也身处表演情境之中,更直接地感受作品想要表达的挣扎情绪[7]。

3.4 独特的设计手法

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时间并不是长期的,一般都会限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中。随着展出或者活动的结束,这些作品也会被撤销。因此,这就要求了作品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选取使用更加多变的主题和形象,传达各种新型的理念和观点,提升作品的创新性。日本2008 年开始的“传递艺术”项目以普及艺术为目的,项目执行委员会认为艺术通过各种媒介、活动可以传递价值观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个项目在日本已有四十多所小学参与,在学生与老师中取得了十分积极的反应,正如刘毅教授所评: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带来更宽广的认知与能力。

4 临时性公共艺术的实现方式

本文在研究上还针对不同空间形态下的临时性公共艺术实现方式展开了论述,以期能够加强大众之间的沟通,促使不同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的人都能够进行自由沟通,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4.1 公共场景下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的效果往往会让很多大众觉得“不知所云”。普通老百姓往往难以接纳和理解,因此最终起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然而随着行为艺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更加内敛、善意的作品的数量也不断提升,而大众的接纳度和认可度也不断提升。很多人对于这些作品的兴趣也更高,能够感受到作品中传递出的幽默情感和艺术价值。

2016 年,徐震超市在上海愚园路开业,开业期为三周。在当时,徐震超市的门面装饰与一般便利商店无异,店铺内的商品虽然外观上也与其他市场商品并没有不同,但是任何商品都是“空”的,在徐震这里,这类“快闪”超市的本意是引起社会大众对日常消费文化的关注与探讨,此外也“借用这种消费性作为当代艺术的传播渠道”。

4.2 临时性艺术活动

临时性的艺术活动,在很多的城市庆典活动以及节日活动中都广泛存在。其特殊性在于,大众能够参与其中,具备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因为是以公共临时展示为目的,选定了特点的主题,设定出了短期的活动内容和安排。其更加重视的是对特定观念的表达,比如柏林街头的临时性公共艺术活动“涂抹现实”,艺术家用环保的水性漆涂在车子的轮胎上,利用车辆的行驶在交叉路口自然形成各种各样不同颜色的轨迹。这种新颖的形式和思想内涵并不止步于告诉公众什么是艺术,也不仅仅是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要促成一个全民分享、全民参与的艺术形式。

4.3 临时性装置作品

利用日常已经存在的物品,选取拼接、重构、叠加等手段,构建出的艺术品就是装置艺术。装置艺术以其本身体现出的较强的开放性特点成为目前城市临时性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置艺术所体现出的对经典艺术的反叛,表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内涵,而观众在品味的过程中也能够放慢节奏,对其中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慢慢发现其中的艺术性。将现成品使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构建出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观念。而针对相同的装置作品,不同的人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既是装置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是常常引起人们热议、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的原因。

5 临时性公共艺术发展建议

5.1 将地域特色文化与临时性公共艺术结合

现阶段所面临的“千城一面”问题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来解决。通过提炼城市或地域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自然特色等方面元素作为公共艺术作品的母题进行主题式创作,避免千篇一律的都市风格或不加考量的模仿外国建设模式。由于临时性公共艺术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度,从而更加能够在提供艺术文化教育的同时,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在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强化当地居民与地域文化的共鸣,深化地区在外来人口的良好印象。艺术作品方面,在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传统活化”展区,有大量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案例,如《设计新通道》(图1)、《东方丝国》(图 2)等,是对传统纹样、传统工艺和传统形制等的发掘运用,这些作品给临时性公共艺术的探索方向作出了积极引领。艺术活动方面,以安徽省芜湖市鸠兹古镇为例,小镇中专设有梨园堂,上演徽剧、黄梅戏和芜湖本地的梨簧戏。此外,结合当地徽商文化和鸠兹文化呈现出《徽商往事》《梦回徽州》等大型表演活动。小镇中的环境营造也有效影响到观众心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古镇内从建筑到员工服饰乃至商户招牌与吆喝全部采用统一的古风,除了节日特别打造的灯会以外,常设猜灯谜、投壶、射箭等古代消遣游戏,这些或叙事或游乐的活动在满足游客好奇心的同时,逼真地重现了芜湖“宜贾宜居”的璀璨历史。

图1 设计新通道

图2 东方丝国

5.2 将先进科技与临时性公共艺术结合

当艺术与技术越来越紧密之后,机遇与挑战就迎面而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创新发展建立了新的物质基础,尤其是数字交互技术更能有效促进人与作品的交流互动。将互动装置与艺术作品结合形成的互动装置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声音、面目表情、肢体语言乃至大脑活动与作品进行互动。自2003 年“中国数字奖”中出现了新分类“互动组”并征集作品开始,互动装配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渐渐成为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形式。互动装置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信息的传递必须是双向的,基于此特点,暴露在公共视野之下的互动装置艺术,往往更强调引起公众的思考和感知,在这种互动中,公众对作品的艺术接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感知,而是变成积极的参与。2019 年建成的北京大兴机场中展示着多件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例如位于国际到达通道的《归鸟集》(图3),作品以宋代精细的工笔花鸟作品作为艺术图像基础,当屏幕的感应器接收到人经过的信号时,画中的鸟儿会飞起,当你驻足在屏幕前,鸟儿也会停下。以经济效益为特点的临时性公共艺术更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来推动其本身的进步。

图3 归鸟集

5.3 完善临时性公共艺术的公民参与机制

临时性公共艺术作为新类型公共艺术,在管理制度和创作机制上的缺失更需要综合性、系统性看待这个关系到社会公民集体形象、审美水平乃至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自觉意识的文化建设领域。临时性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可以参考芝加哥公共艺术项目的模式—首先由政府引导,其次与社会机构合作进行,再由专业人士主导执行策划,同时与艺术家进行联合创作。在实际操作中,作为引导者的政府需维护好艺术家或艺术团队的利益,完善奖励机制和产权保护机制,同时严格把控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的成本及可重复利用的特点。此外,为提高公众参与度,需加强落实市民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的甄选、监督及批评。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例,上海市政府于2019 年通过颁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加大对公共艺术项目的投入。在整个艺术季项目初期,首先由艺术机构根据艺术季的初衷和方向设计总体项目方案,拟订方案交至政府主办方共同讨论,点位规划确定后,通过邀请和征集的方式收集作品方案,艺术家所提供的方案会由各个层面的组织(例如相关业主团队、策展机构、学委会等)综合考察,加以完善。敲定的方案经由政府审批通过后再交由众制作单位各司其职。项目完善后,艺术团队还会为每一件艺术作品出具相应的证书和后期维护管理手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所施行的这样一套完备的公共艺术项目的运行机制为临时性公共艺术未来的机制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随着临时性公共艺术的应用逐渐增加,面临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努力来解决。首先从管理层面而言,还需要完善合理的监管制度,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提高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的整体水平。其次,从艺术家角度,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丰富对临时性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最后,作为公众,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应当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它,接纳它,齐心协力让城市临时性公共艺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艺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