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石林农民画中的色彩表现

2021-10-20柴文豪

流行色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民画石林刺绣

柴文豪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一、石林农民画概述

石林农民画的创作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石林地区的群众性绘画活动。当地的广大彝族人民作为创作主体,以彝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节日、生产活动等内容为题材入画,以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在继承民间美术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大胆吸收现代艺术的造型样式,在追求形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物像进行夸张变形,从而形成了石林农民画造型稚拙、构图饱满、设色浓艳且对比强烈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石林彝族人民热情、淳朴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生动再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地域特色以及时代特色,从而也搭建起了民间群众与艺术沟通的桥梁,成为一种让当地人民乃至中国民众一看即懂、心领神会的艺术。

二、石林农民画中色彩的选择

农民画又被称为现代民间绘画,它是一种自由奔放的画种,是一种不受任何工具、形式制约的绘画样式,无论是在艺术造型、表现形式还是色彩运用上,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紧密相连,是画家们对现实和自然的一种解释与关照,均带有浓厚的主观情感与个性色彩特征,能充分表现出人们的创造性思维[1]。石林农民画作为中国农民画的独特一支,亦是如此。石林农民画在色彩的选择上充分显示了画家们所受到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民间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2]。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既有奇特秀美的溶洞景观,又有和缓起伏的高原、丘陵。世代生活在此的彝族人面对这些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象,日渐形成对大自然的特殊崇拜之情,因此,人们在绘制农民画时,便会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了大自然的“本色”,通过“随类赋彩”的方式,绘制出他们心中对自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赞美与热爱。

毕文贵的《找水》(图1)一画,可以明显看出受到了石林溶洞景观的影响,画面色彩缤纷夺目、神秘浪漫。画家根据物像的形体,以平涂的方式将纯净的蓝色、黄色、红色、黑色赋在找水的人物、流动的溪流以及有着奇特形态的石头上,从而为画面增加了一份奇幻之感;同样是表现溶洞题材的作品《游溶洞》(图2)中的用色也极为丰富,但与毕文贵的《找水》相比,《游溶洞》中亮色的使用几乎没有,整体色调较为柔和,以大面积纯黑色作底色的方式既符合了溶洞中漆黑一片的真实情况,又能较好的凸显出画面中央一排正在游溶洞的人物形象,衬托出溶洞中千姿百态的如奇珍异宝般闪烁的岩石形态,而且还极大地缓解了由于大量彩色小色块的组合所带来的视觉混乱与视觉疲劳。

图1 《找水》毕文贵

图2 《游溶洞》姜青云

(二)民风民俗的影响

石林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歌舞之乡” 的称号,民俗风情古朴浓郁,既有粗犷豪放的摔跤竞技、斗牛舞狮,又有热情奔放的火把节、三弦舞,为了生动表现出当地撒尼彝族欢声笑语的生产生活场景和自由洒脱的民族性格特点,石林农民画中往往选择对比强烈且纯度极高的色彩去描绘画面,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石林地区的彝族人民在庆祝火把节时会举行大规模的斗牛、摔跤、篝火晚会等活动。金牛的《火把节之夜》(图3)描绘的正是石林地区火把节的篝火晚会,为了突出夜晚这一时间节点,画家金牛使用纯度、明度较高的群青色表现夜空,钴蓝色表现画面里的石林,大面积的赭红色表现夜晚火光照映下的红土地,明黄色则被用来表现广场中央的熊熊烈火和零星挂于石柱上的玉米,不同色调的绿色用来表现画面中的树木丛林,红、黄、蓝、绿的穿插使用将火把节的热闹气氛以及彝族人民在夜晚载歌载舞、尽情欢乐的生活都淋漓的呈现给观者。

图3《火把节之夜》金牛

(三)民间艺术的影响

石林地区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作为其中之一的石林农民画在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受到当地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比如石林农民画在内容的表现、色彩的选用上深受图案精美、色彩明丽的彝族撒尼刺绣的影响。刺绣在彝族撒尼人的服饰、生活用品上处处可见,因此,石林农民画在表现与刺绣图案、彝族撒尼妇女刺绣等相关的内容时,在色彩的选取上则大量借鉴刺绣中的配色理念来强化所要表现的内容[3]。如《绣之一》(图4)表现的就是石林地区撒尼妇女刺绣的场景,画面描绘了一位母亲正坐在院子里向她的两个女儿传授刺绣技艺,画面色彩吸取了撒尼刺绣丰富艳丽的特点,用色繁而不杂,既表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彝族妇女日常生活的场景,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撒尼彝绣》(图5)描绘的则是绣有精美图案的撒尼人传统服装配饰与生活用品,这幅画在色彩的选择上遵循了主体物绣品的固有色,底色使用了淡淡的天蓝色,这样做一方面缓解了繁多的刺绣图案可能会给视觉带来的混乱感,另一方面又衬托出五彩斑斓的图纹之美。

图4《绣之一》吴小涛

图5《撒尼彝绣》

图6 撒尼刺绣壁挂(局部)

图7 撒尼刺绣挎包

(四)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

石林农民画在色彩的选用上,也深受当地宗教信仰的影响。石林地区撒尼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丰富多样的内容,农民画在表现这些神秘古朴的宗教活动时,通常会与其宗教色彩相结合,多使用带有象征性的色彩去表现对象。如毕文贵的《祭土》(图8)一画,表现的是当地人民对土地神的崇拜。彝族的土神崇拜由来已久,《云南通志》中有“耕毕,合家携酒撰郊外,祭土神后,长者盘坐,幼者跪敬酒食,一若宾客相饮者然……” 这样一种关于彝族土神崇拜的记载。撒尼彝族对土地神十分恭敬虔诚,他们会在每年的农历9 月中选取一良辰吉日,以白公鸡为祭品,奉祭地神[4]。毕文贵在画中为了表现出撒尼人这种古老仪式的神秘以及他们敬畏自然的诚挚精神,选取了饱和度和明度较低的颜色为物像着色,画面中的紫色与蓝色凸显出祭拜仪式的庄重,起到了增强画面神秘氛围的作用,而分散于画面中的橙色、黄色则减轻了画面中由于大面积灰蓝色、灰紫色的使用所带来的沉闷之感。

图8《祭土》毕文贵(图片来源于石林农民画馆)作者拍摄

三、石林农民画中色彩表现的特点

图9《割麻》毕文贵

图10《彝家古乐》吴小涛 (图片来源于石林农民画馆)作者拍摄

石林农民画中的色彩是具有主观性、表现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色彩,画家们的色彩选用是在较多借鉴民间美术传统配色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发挥色彩的表现性,他们的用色较为随意,往往是通过打破学院派那种对各种色彩关系的限制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石林的农民画用色极为大胆,画家们很少使用灰色,喜爱通过大面积地使用高纯度、高明度的对比色、互补色来营造画面氛围,注重色彩给观者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极尽全力凸显补色的强烈对比所带来的张力和刺激。

(一)高纯度的补色运用

石林农民画作品特别注重色彩的单纯性,画面中的色彩运用像极了儿童画中的色彩表现方式,画家们经常使用鲜艳明亮的纯色,再通过补色对比表现出画面浓烈的情感内容,极具浪漫主义气息。比如毕文贵的《割麻》(图9),画面使用了红色与绿色这一高纯度的补色对比,在大面积的绿色中流动着一小片红色,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者能一眼就注意到位于画面红色区域正在劳作的人物形象,而中间穿插使用的星星点点的蓝色和黄绿色则对红、绿二色起到了调和的作用,生动表现出撒尼彝族人民割麻劳作时欢歌笑语、热火朝天的景象;

吴小涛的《彝家古乐》(图10)一画更是将补色运用发挥到了极致,首先画家使用纯黑色描绘画面上方的天空,大红色描绘人物脚下的土地,在这一黑一红的对比中突出了画面中央奏乐的主体人物,其次画家还通过用群青色和明亮的柠檬黄表现人物的衣服和乐器,画面中的五个奏乐人物就在这蓝与黄的强烈对比中自然凸显出来。

(二)丰富多变的类似色运用

图11《玩月亮》金牛

类似色是指在色环上九十度内相邻接的颜色,它的特点是色相对比不那么强烈,给人一种平静、调和的感觉。除了强烈醒目的补色之外,石林的农民画中经常会见到作为配色的类似色的存在。比如金牛的《玩月亮》(图11),画家使用不同色调的紫色画出月亮的光圈,既起到了与群青色天空过渡的作用,调和了画面中黄色月亮与群青色天空所带来的冲击性,又丰富了画面背景天空的色彩,活跃了画面;再比如金牛的《金色土地》(图12)一画,画面色彩绚丽辉煌,画家大胆运用红色、黄色、赭石色、熟褐色将波浪般翻涌的肥沃土地画得饱满而形象,而在画面中太阳的周围,画家也蘸取橙色、黄色、绿色、白色等丰富的颜料以西方“点彩派”式的画法表现出太阳的多彩光辉,既丰富了后面的蓝色背景,为清寂的天空带去丝丝温暖的阳光,同时又调和了暖红色太阳与钴蓝色天空的对立。

图12《金色土地》金牛

(三)简练大胆的色块组合

石林农民画中除了喜爱运用补色、同类色外,还非常擅长将它们进行主观性的色块组合,也就是画家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在遵循视觉习惯的前提下,在注重色彩协调搭配的基础上,将一些象征性的色彩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以纯色块的、平涂的方式表现出来。金牛的《阿诗玛》(图13)一画,画家以拼贴画中的分割构图方式,将画面整体分为了11个小画面去表现民间传说《阿诗玛的故事》,而这由11 个小场景组成的画面,像极了色相环,画家大胆使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诸多色彩去表现画面,画面色彩虽多,但随着冷暖色彩的对比,同类色、邻近色的调和,各个色彩之间相互呼应协调,从而使得整幅画既绚丽多彩又和谐融洽;毕文明的《撒尼人》(图14)一画更能看出色彩组合的主观性与象征性,那大胆简练的红、黄、蓝、黑大色块的组合,仿佛是在与西方野兽画派进行一场有关色彩的对话[5]。整幅画的画面色彩非常纯净鲜艳且饱和度极高,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震撼与刺激,画家非常重视色彩应用的比例关系与情绪表达,比如画面中画家通过使用不同色相的蓝色去表现与水相关的内容,通过红色的色块让人感受红土高原的温度以及撒尼彝族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而黄色就恰似石林农民画的辉煌成就,每一幅画作的配色都能给人一种活力四射的感受。

图13《阿诗玛》金牛

图14《撒尼人》毕文明

四、结语

农民画是最贴近劳动人民的艺术,石林农民画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独特的创作形式,而且具有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尤其是在色彩表现方面,既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色彩观念,又强调个人主观审美色彩观的传达与展现,因此使得石林农民画产生出丰盈且极具文化内涵的色彩魅力。不过,对于石林农民画的色彩表现问题,生活在新时代下的我们还应该去主动思考:石林农民画中的色彩如何在继承传统民间色彩观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性的转型?如何通过色彩体现出石林农民画的时代特征?

猜你喜欢

农民画石林刺绣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黄河石林
清新唯美的刺绣
相约在石林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石林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