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元素英语表达能力的课堂实践
2021-10-19谭文杰
【摘要】大学英语教育需要审视中国文化在整个课程结构所占的比例问题,目前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比较弱,造成在中外交流的过程中信息流动不对称,中国文化有被矮化的危险,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英语表达中国元素的能力迫在眉睫,这需要在教材、课堂设计、测评等方面做出调整。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 新进阶 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质量工程项目(编号4041461612)。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067-02
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交往的时候既要吸收也要传播,两者不可或缺,除了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以英语为媒介向国外友人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目前英语依然是国际性语言,运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中国故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每个英语学习者应该承担的任务。但是在现实中,运用英语对中国的元素进行表达是很多人的一个难点,即使是学习了英语很多年的大学生,也非常缺乏这种能力,导致在和外国人沟通的时候信息交流不对称,中国的文化难以得到弘扬。学者从丛在2000年首先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这一表达方式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描述,并指出了这是我们在英语教育里面的一种缺陷。这一软肋使我们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有被矮化的危险,所以我们需要正视这种现象,积极弥补这一缺陷,使我们在交往的时候可以中西兼顾,成为真正有效的沟通者。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中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在教学中应该适度地导入中国的元素,培养学生具备全球的视野和民族的情怀,真正成为既可以理解西方,又可以传扬东方文化的国际人才。
一、现实状况
有学者曾对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做过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中国文化知识失语现象普遍明显,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情况尤甚,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等于2008至2009年对一百多名学生进行测试、问卷、访谈的调查,最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有关中国文化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是65.35%,而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的回答正确率仅是31.66%,虽然此项调查距今已近10年,但在近期相类似的调查中发现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刘文婷、刘永丽对2017级非英语专业158名本科生进行此类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基于此次调查他们在2019年发表的相关论文中指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中国文化知识掌握不好,不能有效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中西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例失衡。
目前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于三个原因:(1)教学大纲的限制;(2)教材的限制;(3)测试内容的限制。这里的教学大纲指的是上层建筑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总体要求,其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要求缺少明确的指导;在大学英语教材方面,一直以来中国的元素都偏少,由于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呼声渐高,一些教材开始有意识地增加这一方面的内容;在测试方面,这几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段落翻译题大多数都是关于中国元素方面内容的翻译,所以可以看到有关方面也希望利用这一方法使大学英语的教学能提供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学校面临的趋势都是大学英语的学时在减少,所以想单独增加一门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化的方法基本是不可行的,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只能是在原有的课程设计里导入中国文化这部分的内容,在学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要增加教学目标,就需要有高效的教学设计。
二、课程试验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针对文科和理工科进行分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材。笔者是在担任理工科教学的教研任务,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理工科的教学试验来阐述。加强理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素质能使他们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更广博的思维。大学英语课堂是很好地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载体,在课堂内容的选取上,除了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还需要灌输中国的文化。为了有充实的课堂,合适的教材很重要,因为教材是课堂的支点,是老师贯彻教学理念的抓手,为了在课堂中提高中国文化的比例,首先我们需要一套合适的教材,我们对目前流行的教材进行对比,最后选定了由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这套教材。
有了教材之后,便要深度发掘教材里面关于中国元素的内容。在这套教材中,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安排三篇文章,第一、第二篇文章稍长,第三篇文章稍短,四册书共24个单元,除了有一个关于friendship(友谊)的单元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内容的文章外,其他的每个单元都至少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中国内容的,这些文章主题的覆盖面非常广,涉及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环境、教育、人物、民间故事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形成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教师们施教的重点内容。另外,在这套教材中,除了文章,教材的其他部分也编排了包含中国的内容,如在导入部分,要求学生介绍中国的一些名人,讨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等,在诗歌赏析部分,让同学们欣赏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这些内容都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元素及其英文的表达。
在深度发掘了教材中的中国元素以后,接下来就是在教学中做出合理的安排,由于课时不会增加(每个单元6课时),所以必然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变动,以往的教学设计是所有这6个课时都是针对第一篇文章进行精读,课堂中讲得很细致,其他的两篇文章都由学生自学,现在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堂设计上适当减少第一篇文章的教学时间,约占三分之二,腾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给中国文化的讲授。在这种安排下,教师在讲授第一篇文章的时候便不能做到事事俱到,为了弥补这一点,教师经常以任务型的方式布置学生进行学习、思考,老师再检查任务完成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样安排不但没有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有以下的优点:(1)课堂由一篇文章的教学转为两篇,驱使学生增大阅读量;(2)任务增强了学生自主學习的能动性;(3)学习中国元素的英语表达。
为了强化中国文化的灌输,除了发掘教材的内容,还把我们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度的延伸,把以往四级考试关于中国的段落翻译题目和翻译答案收集汇编,分类整理了十一个关于中国主题的资料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艺术及工艺”“戏剧、表演、运动”“古代建筑景点”“中国发明”“思想、名人”“经典文学作品”“饮食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中国社会”,同时我们在每个主题下面附上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段落短小精悍,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增加教学的灵活性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主题总共分四个学期学完,一般的做法是老师让学生课前课后进行翻译的练习,在课堂进行适当的讲解,每完成一个主题检测学生掌握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情况。为了配合教学和弥补课时的不足,在每个主题学习的时候,我们都会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选用与主题相关的课程片段要求学生课外进行观看学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方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我们推荐学生关注“China Daily”(中国日报英文版)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上的英文文章大部分都是关于中国的内容,而且语言难度也不是很大,非常适合大学生阅读,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有时也会就公众号上面的话题引出討论。综上所述,通过课上课下,使学生能比较大量地接触到有关中国的英文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英语诠释的能力和增强他们对于弘扬中国文化的担当。
考虑到课时的紧张以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中老师都会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作业,让学生课外完成,然后以演讲、角色扮演、手抄报等方式汇报成果,学生成果的展示也是我们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完成所有主题学习之后,通过学生完成任务和项目的情况发现学生的失语现象慢慢地得到了改善。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中国梦的实现、民族的复兴已形成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壮丽的历史潮流下,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强大,文化的自信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归根结底只有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我们才能在对外的交往中不卑不亢,在多元的世界里体现自己的价值。语言是交流的桥梁,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这门课应该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这一方面肩负起责任,对于我们的母语文化,要主动承担起传承和传播的责任,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不同的文化,贯通中西,使学生能掌握中西文化更全面的表达,使语言的桥梁作用更加畅通,在对外交往中真正实现平等互利的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
[1]肖福龙,肖笛,李岚,宋伊雯.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2010(1)
[2]刘文婷,刘永丽.“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一项对非英语本科生的调查[J].文化学刊,2019(5)
[3]袁小陆,赵娟.“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中文化自觉培养的诉求与应对[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9)
[4]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5]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作者简介:
谭文杰(1971年-),男,广东江门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