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明新封藩王的财源与权势
——以惠王为例

2021-10-19谢宁静

关键词:藩王

吴 滔,谢宁静

(中山大学a.历史学系(珠海),广东 珠海519082;b.历史学系,广东 广州510275)

一、引言:晚明新封藩王与地方社会

宗藩对晚明历史的影响究竟如何?宗室问题的研究者从人口、宗禄、庄田、犯罪、经商等角度出发大致认为,到明中后期,宗藩加剧了社会矛盾和财政危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顾诚甚至将宗室问题视作导致明朝覆亡的主要原因之一。①顾诚:《明代的宗室》,见明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秘书处论文组编:《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9页。其他参见王毓铨:《明代的王府庄田》,《莱芜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0-241页;李国华:《明代的宗藩》,《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赵毅:《明代宗室政策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王春瑜:《 “弃物” 论——谈明代宗藩》,《学术月刊》1988年第4期;赵毅:《明代宗室的商业活动及其社会影响》,《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1期;张德信:《明代宗室人口俸禄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东岳论丛》1988年第1期;雷炳炎:《明代宗藩经济犯罪述论》,《暨南史学》2009年第6辑。同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者也注意到农民起义军摧毁具有政权象征意义的王府的现象,并有将宗室视为掠夺工商业的统治阶级的论断。②沈定平:《明中叶以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与明末农民大起义》,见《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1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佐藤文俊:《福王府与明末农民反乱》,王纲主编:《张献忠与李自成: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相关认识亦见于南明史研究。③谢国祯:《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页;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李荣庆等译,严寿瀓校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0-51页。由此,学术界形成了宗室是社会寄生群体和经济破坏者的刻板印象。尤其是长期拥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藩王,是大土地和商业资本的所有者,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

以往研究甚少从藩王立场进行 “设身处地” 的讨论,使得有关藩王对地方社会经济影响的认识充满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从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①梁曼容总结道:宗室的研究出现 “脸谱化” , “这种对明代宗藩制度的论述,将以明代宗藩问题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宗藩制度不合理性的论证,宗藩的真正历史意蕴被彻底淹没在不同程度的理论预设和结论先行的历史写作之中” 。参见梁曼容:《20世纪以来的中国明代宗藩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4期。近年来,有一些从社会史、艺术史等角度出发的研究使我们对藩王有了新的认识。如柯律格认为, “20世纪彻底独立的中国史学传统极大低估了明代藩王们所扮演的角色” ;王岗亦点出王府在促进藩城商贸和地方文化繁荣方面有所贡献。②柯律格:《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黄晓鹃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8页;王岗:《明代藩王与道教:王朝精英的制度化护教》,秦国帅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40页。其他参见胡英泽:《晋藩与晋水:明代山西宗藩与地方水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2期;吕双:《王府势力下的特殊宗教空间:明代山西王府香火院中的利益互动》,《史林》2018年第3期。但现有研究在藩王对社会经济影响方面少有明显进展。此外,以往的研究或多或少受线性史观的影响,认为宗室有一个由盛到衰、从政治军事特权者变为经济特权者的演变过程,最终将宗室与明亡联系起来。③暴鸿昌:《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北方论丛》1984年第5期;张显清:《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但亲王就藩时被公开赐予并在朝廷大力支持下获得大规模庄田和经营店业是嘉万以后的事情,且集中于嘉靖及以后新封的潞、福等王。已往研究将新封藩王与旧藩混淆而论,致使形成一种单线化的认知。易言之,以嘉靖朝为界,前后分封的藩王很可能处于朝廷不同的供应体制之下,他们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不应完全被混为一谈。④笔者将朝廷依制提供给宗室经济待遇的安排称为供应。因而若要探究藩王对晚明历史的影响,我们一则要注意区分两种供应体制下的藩王,二则有必要将重点放在新封藩王上。

沿着以上思路,本文选取惠王为研究对象。惠王朱常润为神宗第六子,与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并封,成为明朝最后一批分封并就藩的藩王。他于天启七年(1627)抵达荆州府,此时城内居住着旧藩辽藩,辽王因罪被废,宗支归郡王光泽王管束。截至惠王来荆,辽藩已在当地经营两百年之久。⑤永乐二年(1404)辽藩首王朱植从辽东移藩至荆州,隆庆二年(1568)末代辽王朱宪㸅因罪除国。本文将围绕惠王如何利用特权在新的供应体制之下获得利益,又是如何在明末变乱中发挥藩王作用这两大问题展开讨论。

二、晚明新封藩王的供应和惠王财源

嘉靖以后新封并就藩的亲王为景、潞、福、瑞、惠、桂六位。⑥其中嘉靖之子景王载圳就藩仅四年便薨逝,余者为隆庆之子潞王翊镠,于万历十七年(1589)就藩河南卫辉,万历之子福王常洵,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就藩河南洛阳;瑞王常浩、惠王常润、桂王常瀛,于天启七年(1627)分别就藩陕西汉中、湖广荆州和衡州。《明史》卷一二〇《列传第八·诸王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3652页。已有学者注意到朝廷给赐这些新封亲王大量庄田和诸王经营店业的现象,但他们或从供应不足来解释,或从王公贵戚兼并土地及聚敛财富来定论⑦如佐藤文俊指出: “诸王仅靠明朝规定的禄粮和实际上不足的支付额” , “于是他们便把重点放在依靠集聚土地获得地租和依靠特权商业资本获得货币” 。参见佐藤文俊:《关于明末就藩王府的大土地所有——以潞王府为例》,明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秘书处论文组编:《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556页。,并未从整体制度出发检视诸王供应在晚明的变化与其财源的关联。从制度上说,诸王举凡婚丧嫁娶、宫室营建等项开支都由地方政府供给,最主要的为禄米、庄田和徭役三项。笔者发现,新封亲王的供应与旧藩已然有异,下面先略述这种变化。

亲王禄米。洪武九年(1376),亲王岁禄被定为五万石,另加丝绢等杂项;永乐间定为一万石,这个标准延续至明末。明中叶后朝廷因财政吃紧,逐渐在亲王以下的宗室中推行宗禄改革。至万历、天启间,各省陆续有将宗禄定为永额的举措,削减宗禄供应,亲王禄米亦因之减少。①陈旭:《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宗禄定为永额新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崇祯时又有限禄之议,但不涉新封五藩,崇祯元年(1628)户部议道: “第其中仍有当商确者,如神庙之潞藩,以及先朝之福、瑞、惠、桂四藩,桐封未远,分属懿亲。异日若有支子分封自当另给禄粮,以示优厚,难与诸藩一概限禄,圣虑周详,蚤已见及此矣。”②《题覆查议宗藩分别限禄疏》,毕自严:《度支奏议(八)》陕西司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99-600页。实录载惠王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③《明神宗实录》卷五八三,万历四十七年六月乙丑,台北: “中研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1099页。只是实际能否落实却是一大难题。一来按以往制度,禄米本应主要由封地所在的府县承担,笔者遍检方志,几乎未见对应府地承担新封亲王禄米的记载。但南直隶的部分府县却承担其少量禄米,崇祯七年(1634),巡按苏松等处监察御史在上奏中提及王府禄银有: “督属征解过各年分惠府禄米折银五百八十八两四钱三厘一毫四丝,桂府禄米折银四百四十四两五钱六分二厘五毫四丝。”④祁彪佳:《宜焚全稿》卷一七,《续修四库全书》第4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05页。晚明诸王禄米供应的变革尚待研究。二来明中叶以后禄米拖欠早已是普遍现象,结合晚明财政状况来看,实际供应恐怕和旧藩一样大打折扣。

亲王庄田。王毓铨认为,明初没有给赐藩王庄田的制度,然而 “仁宗以后,亲王之国赐田的事情渐渐多了” 。⑤王毓铨:《明代的王府庄田》,《莱芜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0页。佐藤文俊注意到,从嘉靖之子景王要求四万顷庄田开始,出现 “新封的亲王要求超大规模的庄田,并在皇帝的支持下得到强制实现” 的状况,之后新封的亲王纷纷效仿。⑥佐藤文俊:《王府论》,森正夫等编,周绍泉等译:《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29页。这使得越往后分封的藩王越难顺利获得庄田。隆庆时,潞王援景王例奏请四万顷,并得已故景藩遗业,其赡田跨湖广、河南二省。福王亦请四万顷,终得二万顷,跨河南、山东、湖广三省。到惠、桂二王时,二王本奏请赡田各三万顷,后降为各二万顷,跨湖广、广西、江西、福建四省,历时五年完成搜括。

亲王徭役。此项供应包括日常杂泛供役及为王府临时性修筑宫室、陵墓等。此项至弘治时渐形成较完善之制,时藩王之国,其 “合用乐舞生一百二十名,斋郎四十名,礼生一十名,铺排一十名,屠户一十名,医士二名,厨役四名,乐工二十七户,烧香道士四名,该布政司着落附近府州县照例佥送应用”⑦万历《大明会典》卷五六《礼部十四·王国礼二·之国》,《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42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第1584页。。此外还有菜户、坛夫等项。⑧这些菜户主要是宗室请乞得来。见盛承:《明代菜户考论》,《史学月刊》2018年第9期。这些主要由封地所在的府承担,并陆续折银。佐藤文俊指出: “相对容易量化的柴薪、斋郎等被编入银差中,而且随着一条鞭法的发展,到嘉靖中期其他项目也逐渐纳银化。但由于王府的要求,作为获取银的重要机会的力役依然存在。”⑨佐藤文俊:《王府论》,森正夫等编:《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第228页。这种折银之役实际上已成为亲王的一种固定财源。但笔者目力所及,直到明末,方志中仍零星保留着向旧封亲王府提供徭役的记载,而新建五府不在其列。⑩如长沙县均徭项下有 “惠、桂官军俸粮、荣民较,共五百四十两九钱九分。吉府柴薪、斋郎、民较、祭祀各项二百五两八钱二分” 。崇祯《长沙府志》卷五《赋役》,《湖南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第33页。又如潞王朱翊镠于万历十七年(1589)就藩河南卫辉府,但据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本影印的《卫辉府志》相关内容,在其徭役卫辉府总数的银差项内载 “周府长史司柴薪银六十四两四钱六分,冠服府第祭葬银三百七十四两五钱九分,民校银一千一百四十两” ,未见潞藩徭役和禄粮供给的记载。万历《卫辉府志》卷四《田赋志》,《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新乡卷)》第1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70页。顺治《卫辉府志》卷六《田赋志下》(《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新乡卷)》第1册,第314页)相关记载与万历志同。这个变化可能是受到一条鞭法后差役改革的影响。

通过梳理可知,新封亲王的供应与旧藩确有不同:他们不属限禄之列;就藩时被赐予巨额庄田;甚至可能不在旧有的徭役供应体系下。从新封亲王格外注重庄田而非禄米的情况看,庄田成为他们的关键财源,佐藤文俊亦指出实现福王 “之国” 的关键是四万顷庄田如何落实。①佐藤文俊:《福王府与明末农民反乱》,王纲主编:《张献忠与李自成: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33页。

此外,商业资本渐成为诸王的重要财源。明代藩禁严禁宗室从商,但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商之风盛行,宗室纷纷从商。嘉万之后允许底层宗室从事四民之业,此时藩王虽仍属限制之列,但实际上对他们的禁令已如一纸空文。不少藩王经营商品生产性质的手工业,如衡王经营煤井;还有私下开店,如楚王、韩王等。②赵毅:《明代宗室的商业活动及其社会影响》,《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1期;覃延欢:《明代藩王经商刍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新封亲王中如景王奏请大量房课、盐店、河泊所等,其后潞王继承景藩遗业,还据有义和盐店,并控制了卫辉、怀庆、开封所属的全部或大部分行盐、销盐。③苏德荣:《潞王府的庄田、店业考述》,《明史研究论丛》1991年第2期。因此,在制度弹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庄田和商业成为晚明新封诸王财源的重点,二者利益的实现也是惠王关心之处。

三、惠王在荆赡田的实现过程

惠、桂二王同时就藩湖广,所请庄田共计六万顷,湖广压力空前。其后在户部和湖广巡抚的推动下,朝廷下旨让湖广、江西、福建、广西四省负责二王赡田事宜。崇祯元年(1628),考虑到福王两万顷的先例,朝廷将二王赡田下调到各两万顷,并敦促各省抚按尽快完成。④《题覆潞藩免拨赡田疏》,毕自严:《度支奏议(六)》湖广司卷一,第198页。四省搜田的主要对象是废藩遗产和无主田地,不足部分主要通过种种加派、改编和代纳来完成,过程十分曲折。相关内容由于篇幅有限且非本文重点,兹不赘述。⑤可参潞王例。见佐藤文俊:《关于明末就藩王府的大土地所有——以潞王府为例》,明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秘书处论文组编:《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555-566页。惠王新封于荆,其在荆赡田的获得直接关系王府财源和权势的基础。下文就惠王、地方官和辽藩之间围绕赡田的冲突展开讨论。

崇祯元年,即抵荆次年,惠王便上疏严辞控诉地方官员:

是以臣入国时,旧总理光泽王术堣即将辽藩置备表笺公费三仓等处地租一千五百余两启进,与臣征抵代贡表笺之需。奈何有司欺臣微弱,素藐得惯,夺此公费,虚凑赡数。第臣入国一载,赡额百无一有,宫眷万口,嗷嗷食用,尚难措办,正自治不暇,奚代辽藩费用?以若所为,则辽藩表笺应令有司代进矣。且臣未出都时,已闻搜有辽遗新淤共二万顷,今又一载有余,反只六千顷,尚欲议分两藩,昔何赢,今何缩,臣竟不知其解。揆厥所繇,皆因强宗势豪贿弊侵欺,有司市恩容隐……煌煌天语,墨迹未干,有司如同故纸,置若罔闻……⑥《题覆惠藩奏留表笺公费疏》,毕自严:《度支奏议(六)》湖广司卷一,第200-201页。

惠王控诉有二。其一,有司克扣辽藩光泽王转给惠王的表笺公费。按朝廷制度,宗室朝贡、上奏等事宜所需的文书费用即表笺公费由地方支给。那么有司为何夺此费用?公费与三仓等处地租又是什么关系?同一疏文又载:

辽庄王之子宪㸅因事被削,其原赐庄湖变价入官,惟三仓、小河等洲,是抚按题请议留管理府事者充为朝贡表笺之费。先年广元王宪爀奉敕管理府事,传子术琱薨逝,无嗣。光泽王术堣以伦序相当,奉敕管理辽藩宗事。原留仓洲俱各题请勘合,相仍管业在案。⑦《题覆惠藩奏留表笺公费疏》,毕自严:《度支奏议(六)》湖广司卷一,第201页。此处 “术琱” 应为 “术垌” 。

辽府被废后,抚按将辽府田产的三仓、小河等洲留给辽藩主事者(先后为广元王、光泽王),用来抵付原来应由地方支出的朝贡表笺之费。但这部分田产的实际归属权仍在有司,前文 “虚凑赡数” 一语,透露有司可能趁惠王来荆、表笺公费易主之机,将这份田产收回,而不再与公费挂钩。透过辽藩所献 “置备表笺公费三仓等处地租” 高达1500两的细节,可见与公费挂钩的田产大有价值,而惠王真正看中的实非这笔公费,而是与其挂钩的田产。地方官此举可能有财政紧张的原因,此前为建惠王府,湖广江陵等县知县不得不冒着拖欠赋税的风险挪用漕粮。①《题江陵漕折已完借用免罚疏》,毕自严:《度支奏议(七)》云南司卷十,第509-512页。或许是考虑到地方财政压力,及田土本应在辽府被废时由有司收回的实际情况,朝廷最终并未理会惠王此一诉求。

其二,强宗势豪侵欺本该给他和桂王的 “辽遗新淤” 。惠王未离京时,即得知搜到两万顷新淤,到荆后却只剩六千顷。他指控有司对朝廷旨意 “置若罔闻” ,对其纵容强宗势豪隐占田产之举非常愤怒。凭空 “消失” 的田产去向如何,史料所限,难以确知,但惠王所说的 “强宗势豪” 中势必包含在荆经营日久的辽藩。之后,朝廷令抚按出面督促搜田。

在抚按的协助下,地方搜田加快,惠王与辽藩的矛盾随即爆发。崇祯三年(1630)八月,惠王上奏 “光泽旧宗术不遵约束,隐占遗淤,乞敕清丈凑赡” ,并指控 “术隐占遗业,并潜踪诬吓” ,朝廷下旨令抚按查明。②《题议桂惠二藩赡田四万疏》,毕自严:《度支奏议(六)》湖广司卷一,第216页。四年(1631)四月,湖广巡抚魏光绪上报:

据荆州府署印推官朱邦祈查得,下马坊一处,原系辽王废业,继为张相没产,而术父王价佃者也。今奉明旨,搜出新淤八百亩,续又四百亩,恭进惠王,而老田听术纳粮永业……该臣会同巡按白士麟,看得下马坊田地,术谁曾价佃,实未派粮,兹当惠王搜括辽产,旋即献出一千二百亩,而王亦宥其前过,言归于好。事大字小,可谓两得之矣。其余老田应听术管业,而辽藩各宗此后各遵约束,不得恣肆。③《覆惠藩参光泽王隐占遗业疏》,毕自严:《度支奏议(六)》湖广司卷二,第241-242页。

二藩最终言归于好,这其中一则应有地方官促成之功,时知府周瑞豹在任,方志记载: “值藩封,奏请诸大政。瑞豹深于经术,以正应之,上下相安,誉望特重”⑦乾隆《江陵县志》卷一八《秩官三·宦迹》,第464页。,可见知府周旋得当。二则有朝廷调停之力。同年六月,户部议道:

天潢虽属一本,分谊不无差等。光泽地届荆南,原属惠藩所辖。湘、辽遗产,应充惠府赡田,此理势宜然,毋容更议者。据查术始缘失于病狂,未免抗违。今已悔改前非,愿进淤田八百亩外,又献新淤四百亩。其余老田,惠王即许其照旧管业,各释嫌怨。总式灵于皇上之威德,而言归于好,皇上又何求焉?合将先后淤田一千二百亩即入惠府,现搜赡数,老田听术输粮永佃。至于各宗,传谕已明,定当咸归约束,必无傲晲屑越,自干国宪者矣。①《覆惠藩参光泽王隐占遗业疏》,毕自严:《度支奏议(六)》湖广司卷二,第242页。

朝廷将田产归于惠府,强调惠王身份贵重,又令各宗不得再生事端,力挺惠王。其 “未免抗违” 和 “悔改前非” 的判定使得光泽王体面收场,又晓以皇家颜面让二藩顾全大局。地方官则得到了光泽王被搜出之老田 “输粮永佃” 的结果。

此后搜田大大加快,次年接近尾声。据巡抚魏光绪奏,荆州监利县知县张五服清出 “淤洲一万五千亩” ,并称 “湘、辽迄今百有余载,节奉搜查,拨给殆尽” ,加上其他府县划拨之业,最后 “王赡已定,似不复屑屑需此以增地方之扰也” 。②《题覆楚藩拨给赡田疏》,毕自严:《度支奏议(六)》湖广司卷二,第263-264页。

回顾两次纷争,最初惠王控诉地方官渎职但收效不大,后期把矛头转向辽藩又亲自搜田,最终获利。三者的立场和得失值得分析。地方官夹于旧藩和新贵之间,又肩负完纳赋税和搜括赡田的职责。他们深知辽藩隐占大量田产,先趁二藩交接表笺公费之机,收回属于州县的田土,而后顺势推动惠王清查辽府废产,在避免自己开罪辽藩的同时又可适当完成朝廷旨意,并将被清出的田土登记在册以增加财政收入,在减轻百姓负担之余又获得声名。辽藩与在位皇帝血缘疏远,加之自隆庆间辽王朱宪㸅被废后久无亲王,权势大不如前,但树大根深,因而郡王光泽王仍可与新贵亲王相抗衡。最终光泽王虽损失不少,但得以合法保留剩余老田和阻止对辽府废产进一步搜查。惠王初封,不熟悉地方形势,但他贵为天启、崇祯二朝皇帝亲叔,得到朝廷支持,推动抚按向地方官和辽藩施压,最终得田并打压了辽藩,初步树立起在荆权势。但他催逼搜田引发冲突之举并不利于惠府声名和其他获利。

由图5可知,翻转机构翻转时的最大角速度为2.8 rad/s;由图6可知,0~2.1 s为顺时针翻转过程,2.3~4.2 s为逆时针翻转过程。其中0 s和4.2 s时翻转机构位于打磨工作位,2.1 s时翻转机构位于卸料位。角速度为正时表示顺时针转动,为负时表示逆时针转动。由翻转机构的角速度曲线和角加速度曲线可知,翻转机构运动的位置准确性高,启动和制动过程平稳。

四、率众捐饷与惠府声望的提升

惠藩新建,滋扰地方,声名长期不佳。天启间知府胡公胄在任时, “时惠王随封诸役倚势陵民。公胄以去就争之,强毅不回”③康熙《荆州府志》卷二四《名宦》,《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35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89页。。至崇祯三年(1630),时因长子出生,皇帝颁布恩诏,令抚按上奏旌表 “行谊克敦、孝友着闻” 的宗室。④孔贞运辑:《皇明诏制》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45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40页。巡按御史黄宗昌推荐了湘阴、长阳、远安三位郡王,俱属辽藩。⑤黄宗昌:《钦奉恩诏疏》,《疏草》卷中,《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辑第2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119-120页。惠王作为荆州唯一的亲王,皇帝亲叔,却在公推中被排出了表彰之列。

但同年四月,惠王便因率众捐饷受到朝廷嘉奖。⑥《崇祯长编》卷三三,崇祯三年四月甲寅,台北: “中研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916页。御史黄宗昌记载了此事:

窃惟京师震惊,凡为臣子,共此戴履,谋抒君父之急,无逾兵饷。臣自入楚,即闻警报,抚臣洪如钟、治臣梁应泽,亲统官兵北上,地方抽调,在在空虚……后见邸报,举朝助饷助马,在籍乡绅,亦有捐赀募兵者。楚中食禄诸臣与夫乡绅士弁,急公一念,不喻而同。惠藩首为捐助,以倡诸藩,各司道诸属并乡绅踊跃乐输,共报捐助银叁万陆千玖百陆拾捌两柒钱……⑦黄宗昌:《恭报捐助疏》,《疏草》卷中,第113页。

自万历间辽东战事爆发以来,边事告急,军兴费繁。此处 “京师震惊” 即崇祯二年(1629)十月的己巳之变,时后金军进犯京畿,朝野震动。这时朝野或以个人或以集体陆续捐饷,如 “南直隶巡按王道直解苏、松、常、镇四府道府州县等官及乡绅典户所捐银”①《崇祯长编》卷三二,崇祯三年三月丁未,第1894-1895页。,宗室中有 “鲁王捐禄佐军”②《崇祯长编》卷三二,崇祯三年三月己酉,第1902页。。惠王此次捐饷,不仅得到了包括以黄宗昌为首的湖广按察司衙门下的大量道员的配合,且有不少宗室和乡绅追随(详见表1)。这些官员以外的捐赠者尤其值得分析。

表1 追随惠王助饷的名单(部分)

此时在湖广还有楚、吉、襄、荣、荆、桂数位亲王。其中,楚王(武昌)、荣王(常德)皆为惠王近邻,桂王(衡州)与惠王血缘关系最近。但亲王中仅有封地距荆较远且血缘关系亦远的荆王(蕲州)追随惠王助饷③荆王首王瞻堈为明仁宗之子,始封于江西建昌,后徙至湖北蕲州。《明史》卷一一九《列传第七·诸王四》,第3631页。,且捐资仅次于惠王。荆王应是惠王最大的支持者,二人关系不同一般。郡王长阳王术雅的捐资值得注意。在惠王与光泽王日趋白热化的争斗中,术雅是辽藩中唯一选择跟随惠王的助饷者,这种公开支持惠王之举有背弃以光泽王为首的辽藩之嫌。而对新封惠王来说,若有熟悉地方舆情的长阳王相助,权势扩张将更为顺利。之后二人关系持续升温,明末李自成攻破荆州,辽藩四下逃散,唯长阳王术雅一支在军队护送下, “随惠王常润避兵湖中” ,得以周全。④徐鼒:《小腆纪传》卷九《列传第二·宗藩·宁靖王术桂》,《续修四库全书》第332册,第572页。其他追随捐赠的宗室为蜀藩华阳王和岷藩中下层宗室。华阳王以蜀藩宗支孤悬湖广,并不得势。⑤华阳王首王因与蜀世子有隙,于洪熙元年(1425)迁至武冈州,不久改澧州。《明史》卷一一七《列传五·诸王二》,第3580页。岷藩则内则内乱方平,元气未复。⑥崇祯二年冬, “岷王禋洪为校尉侍圣及善化王长子企鋀等所弑” , “宗昌至,群奸始伏辜” 。《明史》卷二五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黄宗昌》,第6655页。他们的捐赠,除了响应朝廷,更应理解为攀附惠王之举。

此外,各地士绅也参与其中。有较远的长沙、宝庆等府的乡绅,亦有本地生员。他们的捐资可能是响应惠王号召,也可能是受到湖广监察官员的影响。本地生员或与惠王有更多联系。荆门州生员龚兆魁妻杨氏丈夫过世后, “氏奉翁姑,遵夫遗命” ,惠王得知后, “高其节,赐以义田” 。①陈梦雷等:《明伦汇编·闺媛典》卷一九一《闺节部·列传七十三·明六十八》,《古今图书集成》第40册,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第49482页。虽不能确定惠王是否与龚兆魁往来,但从此事可知他消息灵通,且类似举动也将使其获得乡里好感。

由于文献缺乏,我们很难弄清惠王是如何运作众人捐输之事,但至少从表面看来,他得到了宗室及大量官员、乡绅的公开支持。他以亲王身份率众助饷,既迎合了朝廷又博得了声名,且明显有助于他建立个人的权势关系网和在地方展开活动。正是在捐输之后,惠王便将搜田矛头从地方官转向光泽王,并得到了抚按和地方官的配合。其后,他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从知府高斗枢的事迹中可略知一二:

(崇祯七年)是夏,朝命三内臣各统兵办楚贼,抚军移其一于荆,士民皇惧其扰。斗枢以朝命难沮,密令其号呼,吁请惠王。累日,王果降令旨,言: “荆已有备,不必再驻。” 人情始安。②康熙《鄞县志》卷十七《品行考六·列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1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96-597页。

高斗枢于崇祯五年(1632)出任知府。材料表明,当地士民并不希望有军队驻扎于荆。高斗枢密授一计,让士民借惠王之手劝退统军内臣,侧面反映出惠王已具备一定权势。而惠王此举,在彰显自身能力之时也提高了威望。与此前倚势陵民的风评相较,惠王与当地士民的关系正在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他突破了宗室不得参政的禁令,对地方军务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地方官与惠王并未合流。之后高斗枢为阻止惠王自行收租,一面 “密请巡按余应桂将田册辗转” ,一面告发惠府郑承奉赃私, “得银二十余万,始知平时侵欺之奸,王官自征赡租之议辄罢” ,损害惠王不少利益。不过他持 “惠藩惑于郑承奉之言” 之辞,终是为惠王开脱。③康熙《鄞县志》卷十七《品行考六·列传》,《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第18册,第597页。随着局势日趋紧张,地方官开始与王府合作,惠府权势将大大扩张。

五、护卫地方与惠府权势的确立

为应对辽东战事,朝廷抽调地方精锐赴边,造成上文黄宗昌疏文中 “地方抽调,在在空虚” 的局面。与此同时,于天启七年(1627)在陕西爆发的农民起义也迅速兴起,到崇祯六年(1633),农民军已渡过黄河进入中原,又冲向湖广、安徽等地。次年,朝廷集重兵于河南、湖广。④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第65-67页。崇祯十年(1637),惠王上疏为护卫地方建言:

明末崇祯丙子,流贼烧杀江南……次年,荆惠落疏,请鼓铸养兵,得土司施、毛、容美兵千人,并议练乡勇。又有开复三海入匮之议,卒格于豪宗势家,不行。⑤康熙《江陵县志》卷三《武功》,《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珍本丛刊》第626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79-80页。

惠王建议有三。其一,铸钱养兵。此议大有背景。晚明时,朝廷数度扩大铜钱铸造规模,并于万历五年(1577)在荆州开设钱局。⑥《明史》卷一零二《志七十六·食货八·钱钞》,《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25册,第651页。明末荆州抽分主事朱大绶言: “荆州上接蜀黔,下连江广,商贩铜铅毕集,一年可以四铸之息,四铸之息两倍于南,三倍于北,因陈便宜行事。”⑦《明史》卷八一《志第五十七·食货五·钱钞》,第1969页。可见当地铜铅贸易十分繁盛。邱澎生指出,地方政府铸造铜钱,一来可以搭发军饷,节省白银支出;二来可以赚取钱息。⑧邱澎生:《当经济遇上法律:明清中国的市场演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第163页。惠王此议可能得到朝廷默许,他介入钱局,赚取钱息,并用这笔经费笼络到施南、散毛、容美三个宣抚司总计千人的军队。其二,练乡勇,训练百姓为民兵。此举未得允准。其三,开 “三海入匮” ,荆州以水为险,此举是要兴修水利以护卫城池,并希望豪宗势家来承当差役,但并未实现。三项建议虽未全部获允,但却表明惠王对护卫地方已有所筹谋。

两年后,惠王以保境安民为由在城内建寺。寺庙碑记篇幅略长,兹拣重要部分讨论:

荆州,古上游重镇也。自三国鼎立,以兵相争,荆州自是以关公重矣……今王懿亲明德,分符以逞。岁巳卯,余尚纲偕钱中翰凤览,衔使命之日,惠殿下肃虔,乃事与诸郡爵行册封蕲水王妃。礼毕,因迎谓约: “不谷自戴天子命,得食租衣税兹土,历十三载矣。静念受国恩深,未报塞万一,因拓地为寺,名曰‘护国’,以迓神庥,为上为民,助流德化,臣之义也,子其止于是。” 余闻,肃然起敬,出见缙绅、大夫及乡三老,言曰: “荆自有寇警,悉索敝赋,疲于奔命。古沙头市者,舟车骈集,为四方商贾辐辏地。王既然从郡守请,捐五十金,重关设险,俾各有宁宇。又虑游手不事之人散处煽乱,乘梵刹之建,岁不登则营,而郊有警则役。既糊其口,以遏其邪萌,复胼胝其手足,以励惰气。” 是役也,合藏经之用费四十万金,而得帖然安枕,神贶民生,幽明协赞矣。余额其言,因循径,而入寺……荆州昔以公重者,今赖王而安,是两不朽也……庚辰二月八日,迎西来禅庵和尚为开山住持,传临济正宗,秉华山具戒,广福田之资。纪供器交备,以便核实。省岁禄千余,置石灰桥、花洋坪、窑湾三处粮田,粮租、田亩载册。周围店舍一百五间,每岁额租铜钱四百串以供。前后殿宇,佛前香灯一、金刚殿铁炉二、天王殿铁炉四、弥勒佛铜炉一、花瓶烛台四……阁下供大龙龛一座,乃初封之遗物也,并前后殿宇供器,例得并载。和尚法名持危,字遍知。①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八《艺文六·碑记》,《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35册,第582-583页。

碑记为兵科给事中夏尚纲所撰,讲述了惠王创建护国寺的经过。 “己卯” 即崇祯十二年(1639),夏尚纲和钱中翰被朝廷派至荆州册封辽藩蕲水王妃。在册封现场,面对册封使和辽藩宗室,惠王提出了为报国恩准备建寺的计划。随后,夏尚纲向当地士绅宣告惠王的安排。他指出,地方不安,百姓为军费疲于奔命。本地沙市市场繁荣,位置重要。惠王 “从郡守请” 来保境安民。具体做法是:其一,惠王捐五十两,重关设险;其二,利用建寺之机,在年岁歉收闲暇时组织 “游手不事之人” 一边修寺,一边防卫。这实质上部分实现了此前练乡勇的谋划。寺庙建成后的第二年,惠王请来僧人持危做住持,又拿出部分岁禄置石灰桥、花洋坪、窑湾三处田产作为寺产。至此,住持、寺产、内外建筑和供器都安排妥当,护国寺正式落成。

按夏尚纲之意,惠王建寺是为了报效朝廷和维护治安,他甚至有意将惠王与历史上守卫荆州的关公相提并论。但笔者对此略有怀疑,既有 “悉索敝赋,疲于奔命” 一说,哪来高达四十万两建寺之资?夏尚纲既然记录了惠王捐五十两的小额数目,若这四十万两有惠王出力亦应有载。结合夏尚纲代表惠王向地方乡士宣告建寺计划之举来看,这笔钱应大多出自这些乡绅。在寺庙建成后,寺内置有大量铜制佛像、花瓶、铜炉等物,并藏有藩王初封遗物。换言之,夏尚纲实际上帮惠王组织地方乡绅捐重金建了一座庙宇,惠王从中应有不少收益。

那么护卫城池的说法是否完全不符合实际呢?从碑记中 “从郡守请” 一语可知知府是重要角色,而 “古沙头市” 又暗示惠王在城内建寺与城外沙市有所关联,且沙市的防务亦在惠王计划之中。因此,郡守的立场和沙市的情况或许是我们弄清事实的突破口。翻检时任知府王观光的履历可知:

荆故流贼岀入处,观光捐橐中金,筑沙市关城,延袤三十里,杂民兵吹笳扬帜。奸细来则歼之,贼不敢犯。杨嗣昌督师驻荆襄,观光请令其兵自馈,嗣昌衔之,以计典去。士民号泣,惠藩疏保留,寻以积劳,乞休。②徐鼒:《小腆纪传》卷五十七《列传第五十·遗臣二·王观先》,《续修四库全书》第333册,第157页。

知府王观光因拒绝杨嗣昌来荆筹饷,被杨设计离荆,这个细节值得留意。杨嗣昌于崇祯十年(1637)出任兵部尚书,为镇压农民起义,他推动征收剿饷,并调派偏远巡抚陈睿谟驻荆, “拥护亲藩,兼督催江南州县买运刍粮” 。①杨嗣昌:《备陈调度机宜疏》,《杨文弱先生集》卷四十一《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23页。杨嗣昌为筹措兵饷,本已让王观光离荆,但遭惠王阻扰。最后, “杨亦心悔,上疏乞召还” ,王观光得以回任。②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五《人物列传·明列传十二·王观光》,《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23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471页。可见惠王与王观光的关系非同寻常。而王观光建沙市关城、组织民兵防御,又与惠王建寺的安排异曲同工,二人应是保护沙市的合作者。

至于沙市,隆万时, “蜀舟吴船、欲下上者,必于此更易,以故万舫栉比,百货蚁聚”③顺治《江陵志余》不分卷《志古迹》,《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30册,第417页。,明末刘献廷曾描述道: “荆州沙市,明末极盛,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舟车辐凑,烦盛甲宇内,即今之京师、姑苏皆不及也。”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标点本,第200页。市场非常繁荣。且王观光建造关城的资金就出自沙市税银:

沙市在城外十里许,冲要繁华,流寇垂涎,残破者屡。郡有商税,例归太守,以所得税银建筑关城三十里,沙、草二市赖为屏藩。⑤乾隆《晋江县志》卷九《人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2编第22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242页。

沙市的财富显然吸引了藩王、地方官、军队、流寇等多方势力的注意。就惠王来看,早在分封之初,光宗本拟封惠王于山西平阳,但因他乞改封荆州而作罢。⑥《明光宗实录》卷六,万历四十八年八月甲子,第162页。崇祯五年(1632),惠王又援引潞王之例请求开设牙行。⑦《覆惠藩停止开设牙行疏》,毕自严:《度支奏议(六)》湖广司卷二,第258-260页。此外,荆州城并不临江,物资仰赖沙市,上文中惠王介入的有水陆交通优势的荆州钱局应设于沙市。这些迹象表明他早已看中沙市的财富,并有从商之意。

透过以上分析可知,惠王和王知府在沙市有着共同利益,因而促成了修建寺庙和布置防务之事。但从惠王宁愿花费重金建寺及协助知府力抗杨嗣昌筹饷的行为来看,他虽有护卫地方的诉求和些许行动,却并不愿利用正规军队护卫沙市,防御态度十分消极,这也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寺庙落成后仅两年,李自成破荆州城,惠王南逃,护国寺亦遭劫掠,终失 “护国” 之意。

六、结论

限于史料,我们只能了解惠王活动的少许片段,但就现有分析可有以下总结。

其一,嘉靖时开始逐渐形成了在两种模式下发展的宗藩,旧藩在合法财源和朝廷支持力度上都不如新藩。在惠王与光泽王争夺田产的事件中,光泽王代表的辽藩适用于旧制,其田产大多是私收,而惠王赡田有明旨保障,二者的冲突实质上反应了两种供应体制之下的新旧藩王在同一地区的利益矛盾。此外,惠王及其他新封藩王,在宗法血缘上与皇帝更为亲近,因而身份在实际社会环境中贵于其他藩王,其行为将得到朝廷的更多宽容。当然,我们不可过高估计这种差别,旧藩亦普遍私下发展庄田和从事商业活动,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二,新封藩王虽有朝廷支持,但财源实现和权势建立均非易事,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因利而变,充满了合作与竞争。亲王就藩,如何自主利用宗室身份来调动社会资源以获得利益并扩张权势,考验着其因地制宜和审时度势的才能。从惠王的实际财源来看,其禄米供给情况虽然不明,但重要性大为下降。至于两万顷的赡田,即便确定了各地支付的额度,但赡田遍布四省,加上社会动乱,实际供应难以保证。因此,在荆田产才是惠王能稳定掌控的财源。此外,商业资本成为新的重要财源。惠王似乎没有明显的从商之举,但我们可通过他坚持就藩于荆、铸钱养兵、租用店铺、护卫沙市等行为勾勒出他积极投身经济活动的身影。回顾其权势建立的过程,他打压辽藩,又借捐饷提升声望及建立关系网,最后利用动乱中 “护国” 的时代话语大做文章,奏请铸钱养兵等事,又与知府合作护卫沙市。在一系列权力和资源的博弈中,惠王从外来的资源争夺者,变成地方的建设者、守护者。从此角度来看,藩王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

其三,研究区域社会,尤其是王府封地所在的地方社会之变动,不可低估王府的影响。且在晚明社会动乱的背景下,新建藩王有深度参与地方行政、军事之势。有研究指出,藩王普遍有较强的用世诉求,但在藩禁环境中难以施展政治抱负。①梁曼容:《困顿与解脱:靖难后明代藩王精神探微》,《故宫学刊》2018年第1期。惠王的个案表明新封藩王施展政治抱负确有可能。在明末动乱中,惠王制定并执行保护地方的计划,插手地方财源(铸钱)、介入地方行政(上疏留下知府王观光)、干涉军事(调动军队、养兵及练乡勇),这一过程反映出新封藩王借助社会危机提升个人威望、扩大政治权力、藩屏地方的趋势。惠府俨然已成地方权势的中心。柯律格曾从地方秩序的角度出发,把王府视为地方礼仪和艺术的中心,②柯律格:《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第10-20页。尽管有推论过度之嫌,但若把目光聚焦于特殊的晚明时期,类似惠王的模式继续发展下去,新建藩府是否有成为地方秩序中心的可能?值得进一步思考。

猜你喜欢

藩王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个高明
景德有礼
——明代藩王用瓷研究*
论明代湖广藩王对地方社会的积极影响
藩王吃垮了大明朝
内儒外道:中国古代官场的博弈
明代藩王用瓷制度考
藩王吃垮了大明朝
藩王吃垮了大明朝
明代藩封亲王的空间分布与动力探析
藩王吃垮了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