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铁隧道5G公网覆盖方案研究

2021-10-19

铁道通信信号 2021年9期
关键词:同轴电缆公网损耗

沈 华

5G,即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之后的延伸。5G具有高速率、宽带宽、高可靠、低时延等特征。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带宽和能力的增加,面向个人和行业的移动应用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相关产业生态将逐渐发生变化,5G不仅仅是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强能力的空中接口技术,而且是面向用户体验和业务应用的智能网络[1]。

我国高铁建设飞速推进,高铁智慧化、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公网信号支撑。同时高铁乘客特征和运营商价值客户高度重合,是运营商网络品牌的重要展示窗口:乘坐高铁的旅客话务量及数据通信量均比一般用户大,且对移动通信网络质量要求更高;高铁用户中高端客户占比大,对于提升网络品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铁路红线外的宏基站5G 信号无法覆盖到高铁隧道,为此需要对高铁隧道覆盖方案进行研究。

1 覆盖难点

高铁隧道公网信号覆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小区频繁切换、多普勒频偏、穿透损耗大[2]。

1.1 小区频繁切换

5G 信号的系统可靠性需求为99.999%,端到端时延<1 ms。高速列车以350 km/h 行驶时,信号切换区域超过90 m,所以高速移动场景下的小区重叠覆盖距离要长于其他普通场景。同时由于5G 信号频率高、覆盖半径短、基站间距小,导致频繁切换问题更加严重[3]。频繁的切换会带来吞吐率下降,甚至出现掉话问题。

1.2 多普勒频偏

5G 信号要求峰值移动性支持≥500 km/h,高速移动下的多普勒频偏会影响接收机解调性能[4]。多普勒频偏在5G 网络影响更大,3.5 GHz 相对1.8 GHz 频偏增大一倍,在3.5 GHz 情况下,列车速度达到350 km/h 时,上行多普勒频偏将大于2.2 kHz。因此,在高频段、终端高速移动状态下如何克服多普勒频偏是5G网络技术难点之一。

1.3 穿透损耗大

5G 信号频段比4G 要高,所以衍射能力较差[5],空间损耗和车厢损耗均比4G 频段高。而高铁列车一般采用全封闭的车厢结构,车厢体为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车窗玻璃为较厚的玻璃材料,进一步增加了5G 信号在高速列车内的穿透损耗;同时不同列车由于材质和速度上的差异,对5G 信号穿透损耗的影响差别也很大。随着高铁车型的不断更新,目前投入运营的复兴号车型已超过50%,对应的穿透损耗最大增加了将近24 dB。由于基站到高速列车的入射角越大,穿透损耗会越小,所以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保证基站入射角在10°以上。不同车型穿透损耗参考见表1。

表1 不同车型穿透损耗参考

2 方案研究

2.1 基站选型

宏基站是指通信运营商的无线信号发射基站,有功耗高、覆盖距离大(一般35 km)的特点[6],适用于铁路沿线地形环境开阔、话务量比较分散的区域,但无法满足隧道覆盖要求。

分布式基站是将传统宏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BBU)和射频处理单元(RRU)进行分离,分离后二者再通过损耗极小的光纤进行相连[7]。在网络部署时,BBU 与核心网、无线网络控制器等设备集中放置在机房内,RRU 拉远至规划站点,一个基带处理单元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多个射频处理单元,实现RRU 之间的资源调度和调配,提高了组网效率,完成网络覆盖。将传统宏基站的基带处理、主控、传输、时钟等功能集成在BBU 上;将收发信机、功放等射频功能集成在RRU 上。BBU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安装位置灵活,可直接安装于机房机柜内;RRU 可以拉远到任何地方,因地制宜、灵活部署,一般安装在天线端,与BBU 之间通过光纤连接,形成全新的分布式基站解决方案。分布式基站结构见图1。

图1 分布式基站结构

由于分布式基站具有覆盖能力强、站址资源利用率高、组网方式灵活、建设维护成本低、网络升级方便、建设工程实施便利等优点,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宏基站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高铁隧道无线覆盖选择分布式基站进行组网。

2.2 覆盖方式

隧道内部空间有限,天线入射角较小,无法有效穿透高铁动车组车体,覆盖效果和质量均不理想。漏泄同轴电缆可将信号呈柱状均匀辐射出去,信号穿透性能好,且频率更宽,可适用于隧道内公网信号的传输覆盖[8]。隧道口空间宽阔,可以采用定向天线进行覆盖。因此隧道宜采用“分布式基站+漏泄同轴电缆+定向天线”的方式进行无线覆盖,即使用铁路红线外的BBU 站点作为信源,RRU、POI(多系统合路平台Point of Interface)设置于隧道口公网场坪钢杆上或隧道洞室内。RRU 向POI 馈入多制式信号,POI 对信号合路后通过漏泄同轴电缆对隧道内进行覆盖,RRU 在隧道口直接通过定向天线对隧道口进行覆盖。

2.2.1 隧道内覆盖

隧道内信号制式分别为移动FDD-LTE/DCS、移动TDD-F/5G、电信CDMA800、联通2100 M(UL)、电联FDD-LTE、电联5G 等6 种。隧道内拟采用“分布式基站+漏泄同轴电缆”的方式进行无线信号覆盖。由于13/8″漏缆理论截止频率约为2.6 GHz,5/4″漏缆理论截止频率约为3.7 GHz,所以采用5/4″漏缆承载5G信号,而13/8″漏缆则用来承载4G 以下信号。结合铁塔公司和运营商的综合需求,采用1 条13/8″漏缆(用于电联800 MHz)和2 条5/4″低损耗漏缆(用于移动、电联3G/4G/5G)进行组合覆盖。13/8″漏泄同轴电缆指标见表2。5/4″漏泄同轴电缆指标见表3。

表2 13/8″漏泄同轴电缆指标

表3 5/4″漏泄同轴电缆指标

高铁列车车窗下沿距轨面高度为2 m 左右,车窗上沿距轨面约2.7 m。为保证信号的入射角度,结合动车组车窗高度和照明电缆高度,2 条5/4″漏缆挂高分别为距轨面2.1 m 和2.55 m,13/8″漏缆挂高为距轨面2.25 m,漏缆孔指向车窗,公网漏缆与设备所在洞室在同侧敷设。

隧道洞室内设备有POI、RRU、壁挂式光交箱、壁挂式配电箱。上述6 种制式的RRU 各有1 个。如果空间允许,所有设备尽量安装在洞室正面,设备底部在一条直线上,安装高度距地面1.4 m。配电箱直接从铁路供电专业的箱式变电所取电,可以通过远程抄表系统进行电量统计,也可以直接通过4G 或5G 信号回传至铁塔计费后台[9]。隧道内洞室设备见图2。

图2 隧道内洞室设备

隧道内RRU 站点距离需要结合链路预算和洞室实际位置进行考虑。正线下行、上行链路预算见表4、表5。

表4 正线下行链路预算

表5 正线上行链路预算

1) 移动 FDD-LTE/DCS.1800:RRU 单方向最大能覆盖325 m,RRU设备间距可按650 m设计。

2)移动TDD-F/5G-2600:RRU 单方向最大能覆盖319 m,RRU设备间距可按638 m设计。

3)电信CDMA800:RRU 单方向最大能覆盖342 m,RRU设备间距可按684 m设计。

4)联通2100M(UL):RRU 单方向最大能覆盖440 m,RRU设备间距可按880 m设计。

5)电联FDD-LTE 1 800 M:RRU单方向最大能覆盖1 008 m,RRU设备间距可按2 016 m设计。

6)电联5G-3500:RRU 单方向最大能覆盖702 m,RRU设备间距可按1 404 m设计。

为满足上述不同系统的覆盖需求,RRU 设备间距应小于638 m。同时考虑到高铁隧道单侧设备洞室间距500 m 左右的实际情况,RRU 站点间距宜设置为500 m左右。

2.2.2 隧道口覆盖

隧道口采用“分布式基站+定向天线”方式进行信号覆盖,站点为场坪站方式。站点设备有POI、RRU、立式光交箱、立式配电箱、定向天线等,并设9 m 钢杆2 根,POI、RRU、定向天线均挂设在钢杆上。

POI为隧道内漏缆提供信号,定向天线则直接和RRU 连接来提供信号。天线设3 副,即电信2G、联通4G、联通5G 各设1 副,考虑到覆盖范围,天线挂高宜为9 m。

配电箱直接从铁路供电专业的箱式变电所取电,可以通过远程抄表系统进行电量统计,也可以直接通过4G 或5G 信号回传至铁塔计费后台。隧道口场坪设备见图3。

图3 隧道口场坪设备

隧道口下行、上行链路预算见表6、表7。

表6 隧道口下行链路预算

表7 隧道口上行链路预算

由于高速铁路列车穿透损耗较大,从隧道口出的信号延伸有限,需采用隧道内外小区合并、同PN 技术等提高重叠覆盖区域,降低切换失败次数[10]。

3 小结

公网、专网共建共享可以有效减少投资,加快网络覆盖,实现规模经济。5G技术要发展,必须打破行业壁垒,和其他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因此5G公网信号需要和铁路专网进行共建共享,共同促进高铁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猜你喜欢

同轴电缆公网损耗
浅析大临铁路公网覆盖方案
多工况下永磁电机损耗研究分析
三电平ANPC变流器损耗平衡的SVPWM策略
公网铁路应急通信质量提升的技术应用
某IP端口映射在外网打不开
无线通信系统漏泄同轴电缆的施工技术的探讨
定制私家影院系统中的传输损耗(上)
民用飞机通信系统射频同轴电缆选型探讨
如何迎接公网对讲的春天
施工用变压器损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