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1+X证书制度意义及实施路径的国际借鉴
2021-10-19陈露
【摘要】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必要借鉴国外职业本科的成熟做法,结合1+X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专业提档升级、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现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中间地带”的跨越,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关键词】 职业本科 1+X证书制度 意义 实施路径 国际借鉴 “互联网+”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2020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呈现集群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态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统计,到2025年,预计我国制造业中的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从2019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院校以来,截止到2021年5月,共有27所职教本科院校。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本科办学中引入1+X证书制度是跨越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中间地带”的有效手段,对促进职业本科教育与产业需求结合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职业本科1+X证书制度的内涵
职业本科在横向坐标上要区别于同属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普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体现出职业类属特征;在纵向坐标上要区别与同属职业教育的高职教育,体现出高端性,从而培养出具有职业本科特色的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1.1职业本科的内涵
1.1.1职业本科教育具有职业类属特征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为劳动者的个性发展及个人谋生作准备;为劳动者服务社会作准备;为国家乃至世界增进生产力作准备。职业教育应振兴民族工业,助力中国创造。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點”。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
1.1.2职业本科教育具有高端性
教育部发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定位提出了坚持“三个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建设专业需要高起点和高标准,通过长学制培养出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并不是在原有的专科基础上增加一年的学时,而是要求专业的提档升级,并不断迭代更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要瞄准两个高端。一是面向高端产业。即包括高技术含量、处于价值链高端、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等三方面的新兴产业;二是产业高端。指在传统产业中具备科技进步以及创新优势,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占据领先地位的领域,如在传统行业中引入“互联网+”技术。职业本科教育在新专业设置上主要对接高端产业,在老专业升级上重点对接产业高端,从而实现专业的提档升级[1]。
1.2职业本科1+X证书制度的内涵
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职业本科引入1+X证书制度,“1”代表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本科学历证书,“X”代表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不仅是行业职业标准的体现,而且还是能够在职业本科院校实施的职业教育标准。在“互联网+”等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职业本科院校推行1+X证书制度,其本质是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必然要求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和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相对接,学生毕业时不但能获得本科学历证书,同时也能获得若干个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2]。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职业本科教育过程中同样非常注重职业教育过程中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如德国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的“双元制”、英国多科技术学院采用的“学徒制”、美国社区学院围绕社区需求培养职业人才、澳大利亚TAFE学院引入包含职业技能标准的培训包等等,学生毕业时在获得本科文凭的同时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国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研发,实现了职业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有效推动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统一。
二、职业本科教育引入1+X证书制度的意义
2.1促进人才培养定位
根据广东省终身教育资历框架,职业本科属于第5级,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分别是:
知识:掌握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的知识,批判性地理解理论和原理;
技能:具有创新性地解决某个工作领域中,复杂及不可预测的问题的高水平技能;
能力:能够管理不可预测的工作环境中,复杂的技术及专业项目,具备承担管理个人以及团队发展并做出决策的职责。
因此,职业本科人才定位一是智慧型。对知识需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能够编写试验报告与评价,并实施专业培训及指导,拥有快速学习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二是复合型。不但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能力等知识技能;三是创新型:需要有创造型思维,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创业。职业本科引入1+X证书制度可以培养出满足岗位(群)需要的智慧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2促进专业调整升级
职业本科应根据“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来开办或调整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求具备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需要包括对行业及企业的调研分析。一直以来,职业教育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关联性不够,有的专业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选择代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涉及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互联网+”、新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的X证书,围绕国家、区域发展重点领域,拓展专业方向,可以节约专业调研时间,为调研指方向、明思路、定内容,使职业教育办学增加社会开放性,促进健康发展。
通过1和X的有效融合,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实现跨专业的融合。立足国家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并且根据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专业,通过技能等级证书的不断更新换代,不断调整专业,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新技术新标准融入专业标准,促进专业的提档升级,为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提供现成参照。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使用的培训包每1-2年调整更新一次,以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动态变化。
2.3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2.3.1促进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化教学被证明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欧洲职业教育中的模块化教学对提升教学的灵活性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选择模块、将模块组合成符合专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职业本科人才定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构建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照实际工作的流程和规范将某一行业领域的某一工作分为若干个任务,这种标准划分出来的模块贴近实际职业要求,将证书所需知识理论和技能模块,对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把某些证书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等模块作为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或公共选修课,保证职业本科专业(群)与岗位(群)强相关性以及学生通用能力的获得。通过证书课程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的组合,保证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端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2.3.2促进职业本科的教学方式改革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与在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生产过程紧密相关。证书对“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要求,以及對“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的考核方式,促进了“行动导向”和“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改革校内“第一课堂”、开拓校外“第二课堂”、提供真实应用项目平台,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培养能解决现场复杂问题、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学生。
2.4促进人才评价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评价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由培训评价组织与企业共同开发,人才评价由职业教育内部评价转为由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评价,不仅需要理论及综合素养的考核,还需要对职业技能操作、认知技能的考核,对人才评价更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
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作为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以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一大特点。
三、职业本科教育引入1+X证书制度的路径
明确职业本科的内涵以及职业本科引入1+X证书制度对职业本科专业提档升级的意义后,如何将1+X证书制度科学地、可行地融入职业本科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3.1两种职业本科教育的1+X证书引入路径
第一,在职业本科院校内部,在4年制本科教育中融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和高级职业技能证书。高职教育一个专业往往选择一个技能等级证书,而职业本科教育中需要将中级、高级的证书模块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以选修或专业技能强化的形式加入岗位群里的相关等级证书的相关模块,达到证书的横向和纵向贯通,职业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取得本科学历证书和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在高职专科院校与职业本科院校纵向贯通的模式中,采取3+2模式,对中级证书进行模块化分解到三年的大专课程中,取得大专文凭和中级职业等级证书,然后升入职业本科院校,再进行两年的本科学习,将高级证书进行模块化分解到本科课程,取得本科文凭和高级职业等级证书。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专科为职业本科打基础,本科是在专科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
3.2职业本科教育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融合
职业本科岗、课、证、赛相融合,通过岗证对接、课证融通、赛证结合,构建职业本科教育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融合。
岗位(群)对职业本科人才的需求是核心,课程、证书、技能竞赛都要围绕岗位需求展开,根据岗位(群)能力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如图1。
3.2.1围绕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证融通
引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程对道德标准模块、知识标准模块、技能标准模块进行组合,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共享这些课程模块,将模块中的通用性知识与专业性知识进行区分,避免知识的重复学习,不同的专业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特色进行不同课程结构的组合,从而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证融通[3]。
第一,要想做到很好的课证融通要解决目前不好融不能融的问题。一方面,在设置职业本科专业时,要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应的岗位调整到尽量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岗位相一致。另一方面,课程的设计和研发需要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美国社区学院在课程建设中,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开发,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同时还需改变思路,不能只是通过强化训练来获得证书,在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之初就考虑融入证书课程。
第二,证书的选择要符合学校的优势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的要求。需要职业院校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满足企业岗位(群)对人才的多元化、复杂化的需求。群内每个专业引入一个必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上一到两个由专业群统一进行规划供学生自愿选择的选修证书,培养出具备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4]。
第三,模块化是课证融通的关键,首先要设置模块。模块是重构课程体系的基本单元,开发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岗位需求贯穿始终。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工作领域设置课程,根据工作任务设置模块,根据职业技能设置教学项目。
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总体设计出发,专业群的设置以岗位群为依据,具有相关技术基础,同时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对中级和高级等级证书包含的素养、知识、技能进行模块分解,根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进行教学点匹配,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能够完全覆盖证书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模块免修,对证书标准要求的特殊或侧重不同的知识点,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对现有课程体系中不能覆盖的证书知识点进行选修或补修。
专业基于岗位,构建进阶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从社会/产业链出发,按照岗位群-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逐层剖析与提炼,得到构建课程体系的所有最小元素: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封装成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并实时、动态地不断更新、增加和淘汰以快速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
可采用“认知项目-应用项目-综合项目”进阶式架构搭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认知项目模块以岗位能力认知为主,为培养“厚基础”人才奠定基石;应用项目模块以岗位能力运用为主,使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自主完成指定工作站任务,为培养“重技术、强应用”的自动化人才夯实能力;综合项目模块以岗位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开发为主,培养“宽口径”人才。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模块化重构,用扫描微信二维码的形式,广泛获取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5]。
英国BTEC(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根据职业资格证书开发出独立的单元模块,每个模块有学习目标、课时数、分数和测评方法,每一门课程包括专业知识核心模块和相关行业知识的选修模块,根据专业需求可以将模块进行组合,从而构建基于职业技能标准和工作任务的知识体系。
3.2.2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本科教育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践途径
日本和韩国均通过技能竞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一,职业本科教育1+X证书制度与技能竞赛的内在关联性。
世界技能大赛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职业技能竞赛起步于2008年,一般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校(院)级四级。职业技能大赛涉及职业技能的领先水平,促进专业标准与产业标准的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而1+X证书课程要求对职业本科的课程进行解构,按照工作任务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在日常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工作内容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这些与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和技能展示的要求有高度相关性,因此技能竞赛对职业本科教育1+X证书制度有很高的促进和互补作用。
第二,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本科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的助推器。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促进课程改革:
1.促使学校对企业最新技术、技术要求进行深入调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1+X证书制度对产教融合的要求。通过技能大赛,不断修订1+X证书的实施方案,进行课程改革,使得人才培养标准符合职业标准。
2.借鉴职业技能大赛的模块,设置更加真实的情境,采用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学过程遵循“行动导向”的原则。
3.完善1+X证书制度对人才的评价,使人才评价更加科学、全面。技能大赛尤其是世界技能大赛基于真实性评价理念的操作技能和认知技能发展的考试范式,对X证书制度中较高级别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技能认证,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6]。
3.3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库
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技能的更迭更加迅速,加上职业本科教育对人才跨专业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证书信息处理系统,从而提升证书的管理效率。例如澳大利亚的商务服务培训包由创新与商业行业技能委员会牵头开发,包含66个相近行业领域的国家认证的资格证书、以及131个从其他的培训包里引入的能力單元。培训包是全国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培训的指南和主要依据[7]。
职业院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选择合适的职业资格证书,从培训包里对应选定职业能力标准,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包含职业资格能力要求。
核心能力单元与不同的选修能力单元自由组合,得到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将相近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放在一个培训包里,有利于学生进行证书选择。学生在获得若干职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获得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澳大利亚培训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英国建立了规范资格框架,对证书进行管理。2015年为了解决资格证书数量繁多的问题,授权给管理资格与考试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the Qualifications and Examinations Regulation,Ofqual)管理各级各类资格证书规范。因此,打造一个放置多种证书的“书柜”,以便学生可以清晰地选择想要获得的证书。规范资格框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系统将所有资格进行编码,就像图书馆的书柜一样[8]。
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环境,构建X证书的新型供给方式,在互联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9]。
四、结束语
职业本科引入1+X证书制度,必将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定位、专业提档升级、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提升,同时要认识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共同配合,同时借鉴国外职业本科的先进理念,积极探索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人才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吴学敏.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技术本质视角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2-57.
[2]陈露,林绚琛.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借鉴[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5):187-189.
[3]潘海生,李阳.职业教育1+X证书的外在表征与本质解构——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文本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6):5-12.
[4]邹吉权.基于1+X证书的“四方联动、五链耦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21,41(04):46-52.
[5]韦羽,阳利君.对接国际职业标准实施“1+X”证书制度探讨——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0(27):6-7.
[6]赵志群,孙钰林,罗喜娜.“1+X”证书制度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的挑战——世界技能大赛试题的启发[J].中国电化教育,2020(02):8-14.
[7]楼芸.澳大利亚商务服务培训包解读——以商务管理资格证书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7(05):87-91+95.
[8]谷晓洁,李延平.英国职业资格框架制度改革的价值选择与本质回归[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6):72-79.
[9]张培,夏海鹰.“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0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