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竹元素题材在紫砂器设计中的运用
2021-10-18赵良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常常被冠以清高、坚韧、超然脱俗等优秀品质。竹元素的应用赋予紫砂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器物。本文以竹元素在紫砂器设计中的多样化应用为切入点,从竹元素题材与紫砂的关系,竹元素在紫砂造型和装饰中的运用等方面,阐述了竹元素在紫砂器型设计中的表现手段与装饰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提高大家对竹题材紫砂器创作的认识,为今后的创新设计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竹元素;紫砂器;文化意蕴;造型;装饰
紫砂陶经过近千年的发展,逐渐从陶瓷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人们根据紫砂泥优良的可塑性,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成型工艺,进而创作出众多造型精美、富有趣味性的紫砂器具。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人们从赏竹、爱竹到赋予竹器型人文内涵的发展过程。虽然竹元素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但在紫砂创作中它与器型完美结合,产生集高度审美意义实用性与装饰性一体的工艺品,还是非常罕见的。竹元素题材在紫砂器型中的应用自古有之,并在各个时代都出现过数量可观的经典作品。对这些作品的了解和分析能够使我们理解作者当初的设计思维,掌握竹元素在紫砂器中的设计规律。
一、“竹”元素题材与紫砂器的关系
(一)“竹”元素的文化意蕴
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20世纪初出土的甲骨文中人们就已经发现竹子符号的存在。因此可以推测,中国的竹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明确指出东亚文明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1]。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竹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竹,作为自然环境中一种最为常见的植物之一,因其独特的内空心结构与翠绿拔直的外观深受大众喜爱。在五千多年的中国歷史发展中,竹已从一种单纯的植物形象脱胎换骨,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内涵。竹子因中空外直的造型,极易让人产生“豁达”“正直”等字面意义的联想,因此被古人们赋予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品德。又因其被雪覆盖也不断裂的良好韧性,给人以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艺术想象。从魏晋年间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到北宋的豪放派诗人苏东坡,再到“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古往今来,文人雅客,皆爱竹品性,自喻为竹。然而,竹的文化并不拘泥于小众墨客,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道出了一个大江南北的独特文化现象,即竹元素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已渗透到大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并积淀为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意蕴。
(二)“竹”元素在紫砂器中的体现
地处太湖之滨的宜兴山青水秀,遍地翠竹,誉名“竹海”,是吸引历代许多文人雅士的往来之地。宜兴紫砂器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朴实古雅,颇受好雅之人青睐。文人参与到宜兴紫砂艺术的创作中提升了紫砂器物的档次,由此,紫砂器高度的文化艺术性与竹子的内涵风格相映成趣,紫砂艺术与竹文化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宜兴紫砂不断吸收并融合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使自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人文雅趣。
一切事物从初始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都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磨合期,竹元素与紫砂器的结合也不例外,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的紫砂壶竹元素出现在明代早期,当时的紫砂造型较为粗犷,是对竹子自然形态的单纯模仿(如图1),壶身整体造型朴实,偏重实用性但缺乏灵动性与审美性,不难看出最初竹文化与紫砂器相结合时的粗糙以及当时制作技艺的局限。随着制作者们对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对竹文化与紫砂器融合的探索,竹元素紫砂器的造型和文化属性发展到明代中期已渐趋完善(如图2)。壶钮、壶嘴、壶把以及壶身的造型设计已经不再止步于对竹子单一造型的模仿,而是运用抽象、简化等手法提炼元素,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加上壶身刻有以竹为主题的诗句,大大增强了紫砂器的审美性和文化特征。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如今竹元素紫砂器,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文化内涵都已经发展得至臻至美,也从最初片面注重实用性,向更关注文化性与审美性的方向迈进。
二、“竹”元素在紫砂造型中的运用
(一)传统紫砂器中“竹”元素的运用
古往今来,在紫砂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造型优美的紫砂器型脱胎于世。而只有经过岁月沉淀,被艺人们一脉相承的那些造型精炼、气度非凡的作品才能被称为经典传统紫砂器。从竹元素在紫砂器型上的艺术表现形式看,可分为两种方式:抽象性竹元素的应用和写实性竹元素的应用。
1.抽象性“竹”元素的运用
大部分传统紫砂器型在应用不同的元素时,其造型整体上大同小异,没有因为元素的加入而变化太大。比如说方器紫砂壶,无论与何种元素结合,其整体造型仍旧是方形,只有面的多少和形的高低宽窄之别。这也要求作者设计时所加元素要尽量简练概括,在体现元素特性的同时要做到和器型浑然相成。因此我们就能发现在很多传统造型中竹元素都是以相对抽象的形态出现。例如图3中的这把茶壶,常规概念中的竹节是圆柱体,而此器型则是一把四方壶。该壶中的竹元素就采用了抽象的表现形式,摒弃了原有的设计思路。壶身处几抹线条虽是简洁,却归纳出竹节的形象神韵,使器型显得端庄且稳重。再例如这把《龙头捆竹壶》(如图4),壶身别具一格,巧妙地对单个竹的形态重复排列组合,勾勒出一捆竹子的艺术形象,但在真实自然环境中,是很少会有大小、粗细都如此一致的竹子形状。换句话说,这是作者通过对自然对象的观察后运用概括、提炼的手法进行的艺术处理,抽象性地创作出“一捆竹”的茶壶造型。假如在融合竹元素时一味地生搬硬套,而不加以改造和消化,那最后产生的造型是缺乏思想和神韵的。
而抽象形式元素的运用,不仅能设计出简洁大方的紫砂壶造型,同时也精妙地反映出了竹元素的艺术特性,使紫砂器创作按照一定审美的法则进行,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
2.写实性“竹”元素的运用
如果说抽象元素应用目的是为了保持器型的简洁与完整,那将竹元素以写实的表现形式应用于紫砂器中,则更偏重于体现紫砂的制作技艺高度与作品的趣味性、观赏性。竹元素写实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制壶高手陈仲美所做的《束竹柴圆壶》(如图5),该壶造型由一束饱经风霜的干竹柴组成,刻划细致入微,将竹子表面的纵横纹路、沟壑破损都制作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一捆风化破败的竹柴形象。整体于平实中见优雅,器形逼真悦目。这是陈仲美的佳作之一,《阳羡茗壶系》将陈仲美的作品定为神品。
由于竹子代表着高洁、坚韧的品性,因而常常与文人墨客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也就使得文房紫砂器中竹元素的应用较为普遍。清代花器制作大家陈鸣远通过对“竹笋”造型的模仿制作而成的水盂(如图6)就是一件十分精巧写实并且实用的文房用品。根部印有篆书“陈鸣远”小方印,其胎质细腻,颜色呈土黄色。形若一横卧的竹笋,形态丰满,六片笋壳紧紧相叠,细密的筋脉根根清晰自如,根部笋痣刻划得惟妙惟肖,虫蛀痕迹表露自然,口注功能也合理,真可谓是巧夺天工的紫砂珍品。
虽然写实追求的是越真实越好,但也应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有所取舍、归纳和精炼,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并要充分运用紫砂五色土的特性,使制作出的器型不娇不艳,神态逼真而感人,这需要作者有深厚的工艺素养和长期的生活积累。
3.现代紫砂器中“竹”元素的运用
现代紫砂器造型设计更多的是“求新求变”。随着社会进步和大众整体艺术素养提高,从艺人员的设计能力得到加强,对竹元素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的理解,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能够从不同视野入手,以竹抒情,寓情于器,产生了与时代高度契合,古朴雅致,灵动飘逸的陶艺作品。
现代紫砂器造型设计新颖,竹元素的应用脱离传统束缚,回归到艺术理性思考,在弱化使用性的同时,强调了器型的时代性和视觉的装饰效果,结合作者自身的创新设计理念,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例如(图7)天籁壶就是以竹元素为主题模拟手风琴形体设计的方壶造型,器型中竹节、竹叶在壶嘴、钮、体、把上的点缀运用恰到好处,充满韵味,整体比例和谐统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与思考。
创新为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作者自身智慧、文化底蕴与创意的展现[2]。改革开放40年来,宜兴现代紫砂陶艺创作形成了自身特点与风貌,可谓开一代之先河。以吴鸣大师创作的《竹林寻贤系列》为例,该套作品用写意手法非常贴切地反映出以竹为元素的现代紫砂器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图8)。“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赋诗、谱曲,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每把壶的造型设计均反映了特定的人文思想,作者把传统文化典故融入现代紫砂创作中,用纯美术的观念和手法进行处理,紧扣竹元素主题,造型优美,以现代人的器物语言表达形式与先贤对话,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整套作品中竹元素的应用形式多样,壶身设计以抽象的竹节形象体现,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曲或直,提炼出竹元素特征的竹节纹路为肌理玄线,装饰应用于器型上,在视觉上产生节奏与韵律之美,紫砂器型设计完全从审美角度考虑,忽略了实用功能。打破了传统茶壶嘴、把、钮对称布局的概念,妙心所用,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紫砂器型,反映出作者对现代紫砂器创作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三、“竹”元素在紫砂装饰中的运用
紫砂陶器大部分以素面素心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天然材质所蕴含的淳朴、典雅、含蓄的艺术特色,当然也有不少作品选择在表面进行装饰,增添作品观赏性和趣味性,丰富其文化内涵,以适应更多人群的欣赏。竹元素题材在紫砂装饰中应用广泛。紫砂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手法有紫砂陶刻、堆花、泥绘等。紫砂装饰是在造型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中竹元素题材的装饰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一)陶刻手法
紫砂陶刻是所有装饰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技艺手法,是诗文、书法、绘画以及篆刻等诸多艺术形式在紫砂器上的结合与应用。陶刻作为紫砂陶装饰的主流,数百年来一直深受大众的欣赏与喜爱。传统装饰中最常见的装饰元素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而这其中又以“竹”最受欢迎。
以陶刻的手法将竹元素应用在紫砂器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具体步骤。首先,在装饰前应先在纸上设计出大致的图案纹样,通过反复的比较和思考定出竹纹样草图,然后再用毛笔沾取墨汁在器型表面绘制草稿,调整图案与紫砂器形的位置关系并确定出纹样比较合适的尺寸大小和疏密关系,最后运用陶瓷刻刀并配以娴熟的陶刻技巧,准确地刻制出设计好的纹样。在壶身、花瓶、笔筒或者陶盘上以随意简洁的线条刻画出竹叶、竹笋、竹林等形象(如图9),使之充满文人的怡情雅趣以及高尚、刚毅的精神内涵。
紫砂陶刻中最主要的就是娴熟地掌握刀法的运用技巧。陶刻时,一般采用金石技艺中的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等近10种刀法[3]。可深可浅,可粗可细,可刮可划,而不同的刀法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竹元素陶刻需做到竹叶片片有深浅,边缘线条干净,竹叶稍线条慢慢收尖并流畅自然不卡顿,整体的形态舒展优美,灵动自然,只有做到这些,才算是一件好的竹元素陶刻作品。
(二)捏塑手法
紫砂的捏塑装饰是一种用紫砂泥在器型体上做出立体或者半立体造型效果的艺术表现形式。常见的捏塑手法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它们在紫砂器型中的装饰效果有很大的差异性。竹元素的圆雕手法在紫砂器中常用于壶嘴、壶把、壶钮的立体造型装饰,而浮雕的竹元素表现主要以贴塑的形式,装饰位置在壶身、壶盖表面(如图10),该壶壶身处就贴有若干片竹叶,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两种捏塑手法的装饰效果在茶壶上都有很具体的体现,在展现文化意蕴的同时丰富了紫砂壶的装饰效果。
(三)泥绘手法
以泥饰器的装饰手法称之为“泥绘”,是用紫砂泥浆在壶坯上堆绘花鸟、山水或图案纹样,并使装饰图案有一定厚度,类似浅浮雕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泥绘装饰是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发展而来,在已成型完工的具有一定湿度的坯体上使用毛笔将色泥在器型上进行堆画,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细雕琢,使之质感加强,有浅浮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茗壶,清新自然,历久弥新。
以竹为元素的泥绘装饰手法可分为本色壶泥装饰和异色壶泥装饰,两者只是在材料的运用上有所侧重,但其内在的装饰手法和文化内涵都是一致的。泥绘装饰手法须具有书法绘画、贴塑的深厚艺术功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本色泥料色彩统一,描绘图案不显突兀,有一定空间感。异色泥料是使用不同的紫砂泥料在器型表面进行绘制装饰,通过泥料色彩上的对比,更突显出装饰图案的优美灵巧。如邵春来制的八方宫灯壶(如图11),在紫泥壶身上堆绘浅异色石头、秀竹,层次分明,背面饰以品茶诗句,风格优雅。
四、结语
竹元素在紫砂器中的应用不仅起着传播竹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丰富与拓展了紫砂器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化人爱竹、赏竹的心态助推了紫砂竹器型的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发生改变,竹元素在紫砂造型设计中由写实逐渐向写意过度,我们从明代陈仲美制作的《束竹柴圆壶》到现代吴鸣的《竹林寻贤系列》组壶的演变过程中发现,竹元素在紫砂造型上的表现手段已由具象走向抽象,形成了高度概括、提炼、充满现代感的紫砂竹题材的各式器型。竹元素题材借寓传统文学故事,开辟出了新的创作空间和造型审美样式,使紫砂器中的竹元素应用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给当代创作者探索更多造型的可能性带来启示,拓宽了紫砂艺术设计的创作领域。
参考文献:
[1]李世东,颜容.中国竹文化浅析[J].生态文化,2005(6):41-45.
[2]陈德芳.浅谈紫砂陶艺的创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8):124.
[3]张宝东.紫砂陶刻的技艺解读[J].江苏陶瓷,2010(5):18-19.
[4]蔣小虎.浅析竹与紫砂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12):43.
[5]张开荣.论紫砂壶的装饰艺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1(7):12.
作者简介:赵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陶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