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设计的道德美
2021-10-18邱景源
摘 要:道德美是设计审美的重要维度之一,包括宏观的设计伦理和微观的设计道德。设计史上,相对于为贵族服务的传统工艺,现代主义设计具有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之美,但随后的工业主义和商业主义扩张导致了非人性、物质主义和环境破坏的丑陋,后现代主义设计和绿色设计给我们带来了人性化和环保的审美观。其实,东方“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思想一直是一种更具有道德美的设计伦理智慧。具体设计中的道德美包括应该为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求设计,环境和产品设计中要关爱、尊重使用者,要有对材料、使用者和大自然的关爱、尊重和敬畏等。
关键词:设计;道德美;伦理观
设计审美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设计的道德美。設计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创造更和谐的人类生存状态和更美好的生活环境的实践行为,因而必然涉及到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问题。
设计中通过设计产品的形式、功能等表现出来善的德性: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未来和福利,无私地为大众服务,为世界上真正有需要的人设计,绿色环保的设计,关注特殊人群需要的设计,对使用者的尊重、关爱和细心周到等,都会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设计产品的形式和功能等所表现出来的善的德性所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就是设计的道德美。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善的德性一定是通过设计的可感形式和功能表现出来的,人们的设计道德美的体验,来自对反映这些德性的设计形式的感性感觉,而不是抽象的道德观念。
设计的道德问题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设计要思考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多种族文化等设计伦理问题;微观层面,设计要思考和处理人们日常生活实用中的设计细节,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体贴和尊重等设计道德问题。
一、设计伦理观和审美观的转变
设计伦理问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伦理价值问题,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的问题,以人类为中心还是以万物生态和谐为目的问题等。这方面,设计史上的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和绿色设计的设计伦理是不同的,从而也各自树立了不同的设计道德审美观。
相对于传统工艺设计,现代设计在社会思想和技术条件的促进下,发生了伦理价值观上的重大转变:设计由为精英贵族服务转向为大众服务。在这种伦理价值观转变以后,现代主义设计认为功能主义设计是民主的、大众的、道德的,是美的,而像卢斯所批判的华丽的装饰,则是奢侈的、浪费的和不道德的,也是丑的。古典时期为贵族服务的繁复装饰设计已经过时,为市民大众服务的实用简洁的设计成为新的设计伦理和设计时尚。工业化批量生产和注重为大众服务的功能实用性,让现代主义设计形成了抽象形式语言,这些抽象形式就成为了民主、平等理想和大众共同审美理念的表现。
但是基于现代科技和工业基础的现代主义设计,奉行的是科技至上和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对科技和功能的过分推崇,导致设计的冷漠和非人性化,严重忽视了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商业主义的推动下,设计成为刺激和满足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的手段,从而导致物质享乐主义盛行和精神的空虚。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完全沦为刺激消费的工具。如以美国的“计划废止制”为代表的消费主义设计,在利用各种手段不断刺激大众消费欲望的同时,却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真正更幸福,也没有让人们的生存方式更合理。第三个方面,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和商业主义的不断扩张,带来的是原材料的过度消耗、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严重问题。这时候,原本富有社会理想主义色彩的现代主义设计,在工业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不断扩张下,既损害了人的幸福,也损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变得丑陋不堪。
针对现代主义设计带来的问题,后现代主义设计则更加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觉和需求,绿色设计提倡节约资源、材料可重复利用、可降解、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因而,在当代设计中,更加人性化的、关注人们多方面需求的、环保绿色设计成为美的设计。
二、东方设计伦理智慧和道德美
相对于建立在西方现代文明基础上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早就给出了另外一种设计或人类生存的伦理:人与自然平等而和谐共生,对事物的安排和设计不是仅按照人的要求,而是遵循其自身特性。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道家、禅宗和神道教的思想影响巨大,主张超越一切的分别,平等地对待世间万物;主张超越自我、忘记自我,保持事物自然的状态,欣赏和尊重事物的自身特性和规律。这些思想在设计上的影响,便是让设计师在面对设计对象时更加谦卑,更用心地观察材料自身的特性,让材料和对象来引导设计的方向和目标,设计师的方案是为了促进材料和对象自身特性的更好表达。
而且,中国、日本等东方文化通过设计日常物品培养人们一种谦逊和敬畏地对待自然万物的美德,让人们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从事物自身的角度去欣赏它自然的特性,即使有些特性可能刚开始看起来不怎么美。如日本学者齐藤百合子认为,接受事物本然的样子和自然的规律,会改变我们对一些日常(如清洁、整齐、混乱、老化和破旧等)事务的审美观。接受事物的自然规律,我们就会认识到短暂、变化、衰老是统治万物的宇宙规律,因而我们就能学会去欣赏事物本然的衰败和无常的美。这正是解决西方启蒙和科学试图强力控制自然和一切所带来的全球问题的良药[1]7。
当代很多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已经注意到了设计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吸取东方禅宗和道家智慧,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很多研究者和设计师指出,如今的设计界过多地崇尚设计师个人的天才和权威,而缺乏对使用者感受、本土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规律等道德因素的重视。芬兰建筑师Juhani Pallasmaa(尤哈尼·帕拉斯玛)批评当代建筑行业弥漫着一种“傲慢”“自恋”和崇尚作为超级明星的“个人天才”的风气,认为这种建筑表现了一种建筑师的“形式霸权”和“自我满足感”,导致一种“厚颜无耻和傲慢自大”[1]221。美国设计理论家巴巴纳克批评当今设计界鼓励设计师将自己看作艺术家,设计作品更多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才华和荣耀,而较少考虑使用者的感受、使用的具体环境和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他借鉴佛教的思想,呼吁当代设计师们更加谦逊平等地面对设计对象。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的现代主义设计,很多都是只考虑了人自身的想法,而没有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规律和智慧,从而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三、设计道德美
设计的道德美即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在设计的服务对象、设计塑造的环境的影响力、设计对人的关爱和尊重、设计品生产、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中,都能体现出一种审美的道德追求。设计的道德美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设计师的设计初衷上,也就是巴巴纳克所主张的设计师应该为大多数人设计,为真正有需要的人设计,为人们的真正需求设计。为大多数人设计,是指设计不能只为了少数人的奢侈需求,应该为人们大众需要。这一点是现代主义设计兴起以来设计的民主化、大众化所一直追求的。但当今设计中很大一部分,即巴巴纳克认为的富裕国家的大部分设计,都是在满足少部分人无限膨胀的欲望,而忽视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民众和贫困人口的需求。为此巴巴纳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了著名的设计师的设计“什一税”。他根据中世纪基督教奉行的农民和富人岁末要拿出自己农产品和收入的1/10去帮助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的“什一税”,提倡设计师拿出自己1/10的时间和精力去为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设计。有很多著名的设计师都响应了这个提议,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专门为世界上贫困的和真正有需要的人去设计[2]72。
巴巴纳克还主张为人们真正的需求而设计。设计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审美观为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基本需求而设计,而不是为了人们无限膨胀的非必要需求设计。巴巴纳克发现,这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的很多民众是更加需要设计来改变他们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但是却因为贫穷和欠发达等原因而一直得不到。而在发达国家,设计师却在用自己的小聪明搞着哗众取宠、注重形式和刺激欲望的“多余”设计。“的确,我实在怀疑当今整个设计的流行趋势。在一个基本需求对于设计师而言仍旧十分真实的世界中,搞一些‘雄起的(sex-up)物件毫无意义。在一个形式的方方面面似乎已经被掌控了的时代,回归内容却姗姗来迟。”[2]193-194在为大多数真正有需要的人而设计方面,如今的大部分设计表现得并不是很道德,也就是从道德上让人感觉有些丑陋。
其次,设计的道德美在环境审美上也有深刻体现,而且对人们产生着直接、具体的影响。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所有物品、设施、建筑等,都时刻在表达着对使用者的态度、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等。而且,这种态度和观念会直接塑造使用者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和人格。也就是说,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物品,无论是私人物品还是公共设施,都会传达一种道德态度,给人们一种道德方面的感受和体验。齐藤百合子在她的《日常美学》中对此作了深刻而形象的论述:
在一个好的社会,我们应该能够感觉到反映在建筑环境和设计物品上的道德价值观。对他者的关心、尊重、敏感、周到,无论是人类或非人类,应该是一个好的社会的和好的生活的道德基础。环绕着我们,能给我们带来轻松、舒适和审美快乐的人造物品,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环境告诉我们,我们的需求、利益和感知都被重视和用心对待。接下来,它鼓励我们采用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仅仅是在我们和别人的直接互动中,而且是在我们对待物品和环境上。我们会更愿意用心保持公共空间的良好状态,打扫我们的房子和院子,栽种花草,写作一篇友好的文章,提供一餐不仅营养美味而且是周到细心的美食。[1]240
齐藤百合子描述的是非常理想化的具有道德美的环境设计。我们身边的环境设计中就存在一些不道德和丑陋的例子。2012年曾爆出的广州天桥底水泥锥事件就是其中之一。事件最初是有网友微博上爆料广州天河区、白云区等天桥底有大片浇筑的水泥锥,目的应该是为了防止流浪汉睡高架桥下影响市容。广州市建委回应称,这些水泥锥建于十多年前,确实是为了防止流浪汉在桥底露宿。后来该事件在网上持续升温,激起市民强烈反应。图1中的这些尖尖的水泥锥刺痛的不仅仅是流浪汉的身体,更刺痛了市民的内心。这些水泥锥不仅仅是一种城市治理工具,更反映了城市治理者对居民的冷漠、刻薄和残酷。这一看似沉默的环境设置,其实每时每刻都在传达着一种冷漠和残酷的态度,并塑造着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品性。冷漠的环境设置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变得冷漠,刻薄而卑劣的公共设施会让生活其中的人们的性格变得刻薄而卑劣。这种环境设置给我带来的当然是一种丑陋而恶劣的体验,这些水泥锥当然是无比丑陋的。
幸好,由于激起众多市民的反感,有关部门很快拆除了这些“刺人”的环境设置。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生活中是不是还有很多类似的、传达着冷漠和刻薄态度的丑陋的环境设施。而这些设施在时刻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态度和品性。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环境道德审美上进行反思和改进,需要设计师提升自己设计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审美敏感度,也需要大众每个人的环境审美觉醒和对环境改善的主动参与。
再次,与上一个方面相关,设计道德美的第三个方面是指设计品体现出来的对使用者全方位的关注、关心、关爱、体贴、周到和尊重。日本的很多传统设计一直比较注重对使用者的关爱和体贴。比如,日本的包装设计在所用的材料、包装的方式、打开的步骤等方面非常用心和细致,就是想通过包装设计体现出包装者对拆包装者的用心、关爱和体贴。而物品接受者在拆包装时对包装的用心和体贴的欣赏,也反映出接受者的审美敏感性和审美能力。这样,物品的包装,就通过自身的设计和接受者对包装的欣赏,通过送出者和接受者对包装的审美体验,变成了传达用心、关爱和体贴等道德态度和品性的媒介。日本的美食烹饪和上菜的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厨师对食材和客人的尊重。厨师会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色泽和纹理,并将食材用很多食器分开摆放,这样,客人就可以用筷子自由地选择不同食材食用的顺序和不同味道搭配的方式,让客人在食用时自主地搭配出自己最喜欢的味道。厨师的审美敏感性,就体现在通过食器中食材空间摆放上的精心设计为客人谱写自己的味觉交响曲提供最佳的舞台。
这种对使用者的關心和尊重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性,已经引起很多设计师和研究者的关注。美国Galen Cranz(伽林·克兰茨)提倡的“理想工作场所”不仅仅关注自然光、无消毒剂等绿色健康因素,还特别关注人身体的舒适度,比如,采用适合各种姿势的各种家具,员工穿着柔软的衣服,工作时允许放松和舒适的各种姿势,同时背景播放着有利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莫扎特的音乐。这种理想办公室的设计,通过“关心”身体,让人们感觉“是被邀请在这里工作”[1]226。
最后,设计道德美的第四个方面,是设计品的选材、生产、造型、功能、使用、回收全过程中表现出对使用者和原材料的关爱、尊重和对人类、自然、世界的敬畏,不会对使用者、他人、周围环境和地球生态造成损害。日本的传统包装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对材料的敏感和尊重,比如对于经常采用的竹子、稻草、纸和木材等自然材料,“日本的包装设计会充分利用这些材料的天然特性。可以说,这些设计是由这些材料的自身特性暗示出来的。比如,纸的特性可以折叠、扭转、多层、撕裂,还可以捻成绳。竹干可以削成竹篾,结实又有韧性,可以用来编织,还可以利用天然的竹节将其砍成一截一截的容器。竹叶竹皮很薄而且有韧性,可以用来包裹东西。稻草可以系、可以编织、可以绑在一起。所有这些材料的天然特性,在日本的包裝设计中都被充分利用,从包了很多层纸最后用纸绳系上的礼仪性的信封,到竹篮,到包寿司的竹叶,再到编在一起来悬挂鸡蛋的稻草绳。这些设计不仅实用、经济,而且表现出了面对材料尊重和谦卑的态度,而不是堂而皇之地展示生产商的观念或商标”。“这种态度构成了日本很多设计原则的基础,从修剪花木和堆叠假山时‘服从园林材料的要求,到设计一座日本花园时‘听从松树的呼唤,到作一首竹子的俳句要‘走进竹子,再到烹饪中保留和凸显每一种食材自身的鲜味、纹理、形状和色泽”[3]。
因此,设计的道德美,还体现在设计对人、原材料和这个世界在设计、选材、加工工艺、使用和回收等方面的关爱、周到、细心和尊重。人们对人和世界万物的尊重、关爱的美德,很多时候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生活物品培养和习得的。齐藤百合子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社会,如果想给人们一种美好的生活,除了保证人们的公正、自由、平等和福利以外,还应该通过用心创造的生活物品和环境来培养人们的美德”[1]8。
四、结语
道德美是设计带给人们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维度。设计的道德美包括宏观的人与自然、种族文化平等等的伦理之美,也包括设计中具体对人、材料、环境等关爱和尊重的道德美。设计史的发展经历了设计伦理观和伦理审美观的转变:相对于主要为贵族服务的奢侈的传统工艺,现代主义设计为大众服务的功能主义设计闪耀着民主理想的道德之美,但是现代主义在工业主义和商业主义的无限扩张下,导致了冷漠、非人性、物质主义和环境破坏等丑陋恶劣的后果,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和绿色设计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人性化和环保的审美观。在今天提倡种族文化多样和平等的时代,对于西方现代科技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所导致的诸多问题,中国和日本等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万物平等的思想是一种更具有道德之美的设计伦理智慧。具体到设计的过程和实践中,设计的道德美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为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求设计;要注重环境设计中关爱、尊重使用者的道德美;设计品应体现出对使用者全方位的用心、关爱、体贴和尊重;设计和生产的全过程都要有对材料、使用者和大自然的关爱、尊重和敬畏。设计是做产品,设计更是要思考和处理人性的关爱、人与自然、种族文化平等等诸多伦理道德问题,设计是能够带给人们很强烈的道德审美体验的。
参考文献:
[1]Saito,Yuriko.Everyday Aesthetic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巴巴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Saito,Yuriko.Japanese Aesthetics of Packaging[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Criticism,1999(2):257-265.
作者简介:邱景源,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