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风词韵塑造课堂之美

2021-10-18顾叶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7期
关键词:月相课堂

顾叶芳

【内容摘要】一节课要想抓住学生,精彩有趣是最有效的磁极。而集天地灵气、人文情怀于一体的地理课,具有先天的优势。古代很多诗词大家,都是天文地理高手,一首诗、一阕词,可以将原本复杂的自然现象,三言两语间描述得入木入骨、淋漓尽致;通过诗词来解读地理知识,可以让地理课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再让诗词与现代媒体手段结缘,又能让地理课增加生动性、观赏性,进而让地理课达到美不胜收的境界。

【关键词】地理情怀  诗词境界  文学素养  课堂之美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诗,吟过的词,走过的路!尤其是学习地理的人,这方面的体现更加突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最好的注脚!

品味诗风词韵,追寻美的足迹,踏着春花夏草,秋实冬境!借一首美诗,唱一阙柔词,在美丽如画的视频引导下,进入地理学习的天地!开启灵智、荡涤胸怀,是何等的惬意。

近年来,每每讲授到自然地理的很多知识点时,古代诗词大师的作品总是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其优美的画面与现实的景象高度重合;诗情与画意跃然眼前,引人入胜。所有同学均为之醉然,乐享其中!闻·春之声,品·山之灵,赏·水之清,忆·气之韵,悟·人之和!地理课堂的文学和美学境界,跃然眼前!这就是我追求的地理课堂,一种美的课堂!现在,我急切地想要跟大家分享。

一、静谧之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月相之美,感古人情怀

月相的学习,一向是高中生感到最头疼的环节。月相是天文学上对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称呼,其形成与演变,属于天文学上的难题。我们时时见之,但却识之有限;有人可能一生赏月,只知月色之美;却难懂月相是如何形成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伴随着东坡居士《水调歌头》(颂读版)的优美旋律,欣赏着月相圆缺变化的视频变化,倾听柔情圆润的女声解说。用短短的3分51秒完美演绎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

有时她像弯弯的小船,有时如抱琵琶半遮面,有时大大方方地秀起圆圆的脸庞!

听着优美的解说,欣赏月亮圆缺变化的视频,全景化学习月相的成因与变化过程,同学们瞬间都激情高昂,仿佛与东坡居士同在,瞬间充满了豪放之风!伴着词曲的余韵,同学们当晚就急切地投身月夜,加入月相的观测之中,体验古人对月相变化的深层次的精神感悟,神往“嫦娥”探月工程的美好未来!

这样的课堂,何愁孩子们不喜欢!这样的境界,多来几次煽情,怎能不激发孩子探索自然之美的一颗唯美之心!

二、造化之秘:一山之隔两重天——阴坡与阳坡

《一树春风》(宋·佛印了元)“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宋代佛印禅师化解秦少游和苏东坡“虱子的来源”之争执时,这样解说:就像“南面的树枝向暖,北面的树枝向寒”一样;自然万物各有不同起源。为什么会有“南枝向暖,北枝向寒”的现象呢?暖与寒,反映的是热量上的差异;衡量大气冷热状况的是气温;一棵树的南北两侧,这么微观的区域,又是什么影响着气温的高低呢?答案是向阳和背阳之差。而放大到一条山脉的南北南侧,则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国位于北半球,大多数地方南坡是阳坡,气温高;北坡是阴坡,气温低。南枝向暖北枝寒,其实就是阴阳坡热量差异造成的。

用南枝向暖北枝寒这样生活化的场景,来化解两人争执高下的矛盾,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当然,借肋这一诗句和通俗易懂的视频及解说,我们肯定会轻松地明白了山脉南北两侧自然现象差异的原因所在了。针对此点,我及时抓住孩子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将我们南北秦岭—淮河,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讨论;将初中地理中很多原本“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理现象,一一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进行讨论与探索。很快,奇妙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对许多问题一下子“顿悟”了,真是一点通,点点通!

三、寄情之深:《夜雨寄北》——华西秋雨、巴山夜雨与山谷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客居川中的情诗之王李义山,借秋夜之雨,寄故乡之思,表孤独之情;为后人留下了寄托孤思乡情的诗意手法样板,也勾起无数文人墨客万般感悟!

而作为地理人,我们借诗人的描述和动感和美的视频,演绎出一场华西秋雨之巴山夜雨的场景,形象而科学地解析了山谷風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影响。以巧妙的手法,优美的语言;一语道破了两大应季多发的天气现象,即秋雨和夜雨。通常,在进入9月后,我国华西地区(主要在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等地)的高空,处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的低压区内,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亚洲内陆的干冷气流,在我国西部地区频频交汇,且势均力敌,于是便形成了华西秋雨;而诗中的“巴山夜雨”,又反映了四川盆地一带多夜雨的特点,暖湿气流进入盆地后,容易滞留在盆地内,形成云层;白天云层遮挡了阳光,使低空的温度不易升高,云层上下温差不大,不利于对流运动;到了夜间,云层上面的温度快速下降,而云层下面(两山之间的谷底)由于云层的保温作用温度较强,高空与谷底温差拉大,上冷下暖进而容易触发对流,出现夜雨;当然,由于山谷风的作用,更有利于夜雨的加强:白天,山坡受热快于山谷,空气膨胀,风从山谷吹向山顶;相反,夜晚山坡及山顶冷却快、形成高压,空气从山顶和山坡吹向温暖而低压的谷底;谷底的空气因此汇合而上升,进而容易形成夜雨现象。

四、动感之魂:《望天门山》——流水造就峡谷美

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开,碧水东流回;两岸青山出,孤帆一片来。”呈现给我们这样一幅美景: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断开,分为东梁和西梁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驶来;好似来自天边;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反映了怎样的地理原理呢?

内力作用,建立起了地球表面巨大的起伏,但是纯粹“原生”的内力地貌是很少能保存下来的,内力地貌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流水是陆地表面最普遍的、最活跃的一种外力,在地表随处可见。流水侵蚀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组成;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它使河床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叫下蚀,它使河床加深,呈“V”字形;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叫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但由于展宽后流速减慢,加之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侧蚀表现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不断变弯,致流速更慢,堆积更强,形成河漫滩平原,河床横剖面呈槽型。“天门中断楚江开”,其实就是长江不断向河床下切侵蚀的结果;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则是下蚀形成的“V”型谷景观的展现。伴随着优美的韵律,欣赏着长江奔流东去的壮阔画面;回味视频里“天门中断、楚江深开”的意境,同学们顿时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向往之意瞬间迸发,突生一探其究竟的无限冲动!

五、气势之壮:《飓风歌》——自然之力,惊天动地

天气系统中气旋之《台风》的学习,如果只是依据教材的话,分析显得枯燥无味,语言的描述苍白无力,很难将原本充满野性的台风演绎出生气与活力,也失去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配音版的清人赵翼的《飓风歌》视频“昔闻海风飓最大,我今遇之鹭门廨。谁将噫气闭土囊,一喷咽喉不可扼。隆隆万鼓排阵来,群木尽作低头拜。郁怒似有块磊填,愤盈直觉虚空隘。”则是另一种境界。在厦门从军期间,赵翼对于台风的印象尤其深刻,由此留下很多描写台风的诗歌,“隆隆万鼓排阵来,群木尽作低头拜”;诗歌记录了台风过境时的恢宏气势,以及万物遭受到的影响。能量巨大的台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诗的描述,充满力量之美的视频演绎,将大自然充满无限威力的台风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每位同学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原本很难解读清楚的学科难点,以形象浅显的诗界手法示之眼前,由柔美女声娓娓道来,细致剖析;特别是“隆隆万鼓排阵来,群木尽作低头拜”一句,将台风的能量之大,风速之快,威力之强,抒写得纤毫毕现!让原本充满野性的“妖魔”,好像也变得“可爱”起来;激发出同学们强烈的探知冲动、唯美豪情!从而达到了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作为一门先天具有美感的学科,地理老师在传授知识和解读自然现象的同时,理所当然应当将地理之美,向孩子们展示;颂一首诗,在优美的旋律中带领孩子们走向自然,欣赏世界之美并学习地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既能教给孩子们科学的知识,也能滋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正是我们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义不容辞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责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向不为社会、学校和学生所重视,而进入新一轮课改的今天,要还地理六大自然学科的本来地位,更要让同学们真正喜爱上地理,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快乐的课堂上享受课堂之美,老师的授课手段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给人的印象是讲授满堂灌,缺少动感与生气;而在今天的媒体时代,我们何不做出主动改变,赋予地理课堂以生命与活力!从而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方阵地,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地理课,在诗情画意中体会地理之美!

青春原本应该充满活力,课堂就应该美好如画!在提倡素质教育与素养提升的课改新时代,我们更要解放思想,向往未来,从孩子们无限发展的角度出发,营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优质课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法无常态,优在灵活!媒体多多,手段各异;诗词歌曲,视频新闻,皆可入课;作为融多门学科于一体的地理,正好可以让我们大展宏图,自由发挥;借多科之精华,融学科之素养;让我们带着孩子们,跟着诗词的韵律,放飞纯美的思绪,踏着欢快的脚步,投身大美自然,放眼缤纷世界!欢乐地享受每一节地理课;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课堂境界,如诗如画,富有诗意且充满韵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月相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月相历
美在课堂花开
阅读理解专练(三)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解读你所不了解的月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