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源析字品诗美

2021-10-18徐小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7期
关键词:意蕴意境意象

徐小丽

【内容摘要】中国古诗蕴藉含蓄,学生理解相对困难。“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章借助溯源思想,通过简单分类,从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三个方面举例,分析汉字的形义特点,追溯汉字的发展变化,理解汉字在诗句中的特定含义以及作用,透过文字理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意蕴,进而把握古诗蕴含的主题。

【关键词】汉字  形义特点  意象  意境  意蕴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依照既定理解告诉学生应该如此解读,却没有能和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应该这样解读,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靠记忆来学习古诗词的,时过境迁,所剩无几,遇到没有学过的古诗词,依然无从下手。集音形义于一体的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导向,选入教材的古诗词都是精挑细选的名篇佳作,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与古人讲究炼字是分不开。在不少诗词名篇中,一字传神,或呈现美好意象,或描绘生动意境,或表达含蓄意蕴,或抒发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扣住这些关键的字进行递进式的学习,从字理角度推敲作者炼字,透过文字理解诗意,进而把握古诗中营造的意境及蕴含的情感。

一、从形声字的形义特点品诗词之美

1.从形声字的形旁品诗词的意象之美

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组合而成。意符即形旁,表示意义范畴,声符即声旁,表示声音类别。如“材”字左边的“木”是形旁,表示“材”的意义范畴,右边的“才”是声旁,表示“材”读“才”的音。虽然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或只表示事物的属类,但从中我们可以寻到物质、制度、习俗等方面的重要文化信息,我们学习古诗文,就可以抓住形声字的形符来进行辨别,进而把握全诗的情感。

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学生经常将“蓬”误写为“篷”,乍一看,意思还挺说得通,“篷”,从竹,逢声,本义为用篾席或布制成的车船等用以遮蔽风雨和阳光的设备,后在诗歌中又引申出了船这一含义。如南宋僧人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这里的短篷就指小船。但结合这个字的意思以及王勃在这首诗中的心境及所表达的情感,“篷”“蓬”一字之差,却几乎可以说错读了整首诗。

《说文解字》中蓬,蒿也。从艸、逢声。“艸”为形符,表示蓬是一种草类植物,本义为蒿草。《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飞蓬。“蓬”不仅指一种植物,在使用过程中也形成了词语的引申义或扩大义。蓬草分布广泛,成熟后枝叶干枯,风吹茎断遍野飞,古时候人们经常因仕途失意、战乱饥荒而辗转流离,蓬草飘无定所的特征恰与他们的生活境遇及内心活动类似,“蓬”的词语含义就从作为一种草扩大为一种漂泊的状态,并进而表示一种无奈的处境、哀愁的情绪或悲观的心态。如曹植就曾在《杂诗·二》的“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安”一句中用“蓬”来比拟自己飘飘不定,孤寂无依。

大部分版本的注释认为王维的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命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的途中,查阅相关史实,此时的王维的确处于人生的低谷,举荐自己的张九龄彻底被排挤出朝廷,自己的“问边”,实际上也是被排挤。首句中的“单”的叙述不仅仅是处境的“单”,更是心境的“单”;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漫漫路程,荒凉边塞,如此遭遇的自己不正如根离大地、随风飘卷的“蓬草”吗?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没有仅仅停留在顾影自怜的层面,中国文人的大多数作品之所以长传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传达出的向阳而生的生活态度,王维也不例外,他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异风光中得到慰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何必汲汲于名利?作者此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尾联中平静的叙述就可以看出,诗人在自然中完成心绪的转变。一“蓬”字,既写出了王维真实的处境,也是王维心中郁结的隐喻,最终升华为人生的旷达安宁。

同样,“蓬”在古诗中表示漂泊状态的诗句还有很多,如与王维同一时代的李白,《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用“转蓬”作比,用那随风飘转的蓬蒿,自叹事业无成而身不由己。

2.从形声字的声旁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形声字的声符本来是表音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有部分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望岳》是部编本七年级下中的一首古诗,在这首诗中,大多数人认为“钟”“割”最能体现杜甫的炼字艺术,其实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凌”也是很值得推敲的。学生经常将“凌”写作“临”,这对“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刻意求工的杜甫来说,所表达的情感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凌,《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仌,夌声。冫是该字的形旁,本意为冰,夌作为声旁在这个字中兼具形旁的意思。夌,从夊,从山兀,攀越的样子。凌有升、高出一意。如《汉书·扬雄传下》中的凌云壮志,指宏大的志愿直上云霄,“凌”往往带有很浓厚的豪情壮志的感情色彩。

临,会意。右边是人,左上角像人的眼睛,左下角像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像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又引申为到、来的意思。

杜甫写这首诗时二十出头,虽应试落第,但人生刚刚起步,满怀兴致北游齐鲁,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自己看到绵延不绝、钟灵险峻的泰山,心中豪情荡漾,少年意气喷薄而出,虽只登到半山,但山高人为峰,定有机会登上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用“凌”表达自己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的满怀豪情,不也是借“凌”抒发自己定要“致君尧舜上”的壮志吗?“凌”在这里表达的不仅仅是“到此一游”(临),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的宣言,青年杜甫用最高亢的音调唱出了此时自己人生理想与追求的最高音。

二、从指事字的形义特点品诗词的意境之美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学生经常将此处的“生”写作“升”。我们也可以带着学生从字源及作者的用意上找出區别。

“升”,象形。本义是一种量器,后引申指容量单位。假借为升高、升级的升,后泛化指一切事物的升起。从客观事实角度,海孕育日,不合常理,升是确切的。

生,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本义是草木破土萌发,引申为从无到有,又进一步引申为母体产子、产育。“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选本《唐诗别裁》中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说“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正是夸赞“生”“入”两个字的出神入化。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此时泊船北固山,日月之远,江河之广,呈现在眼前的是辽阔长江吞吐日月的景象。如海上“升”明月,也仅仅表示升起这一动作,说明月亮从海面上升起来了而已。但海上“生”明月所表示的意境就不一般了,广袤无垠的江面,夜色渐渐幽暗,一轮明月孕育江中,继而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最后从海面上跃出,直至一泻千里。“生”一字更有灵性,也更有内涵,不仅逼真呈现眼前之景,营造壮阔高朗的景象;而且表现出时序交替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总之,海上“升”明月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海上“生”明月却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瑰丽画卷。

当然,王湾此诗中的“海日生残夜”的“生”的使用并不是首创,这可以追溯到被誉为唐诗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在这首诗的起始就勾勒出了一幅春江花月的壮丽夜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自然界的月在李白的诗意世界中成了或望或邀的挚友,化身诗人情感的承载物,张若虚在继承中寻得突破,让月在“生”的孕育中获得了精神与灵魂,成了与人的精神、灵魂并存的生命体,让很多文人骚客为之折服,从而沿用了下来,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和王湾的“海日生残夜”,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从象形字的形义特点品诗词的意蕴之美

诗歌里的意象选择凝聚着作者的构思,如何将这些意象呈现出来,选取贴切的“粘黏词”尤其重要,选择得好不仅能让画面更加立体,还能让意蕴更加丰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着眼点放在意象的提取和解读上,这种抠挖式的理解往往割裂了诗歌意境的整体美和层次感。

陶渊明,经历了五仕五隐的徘徊后,肆意徜徉在田园沟垄之中,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其中的《归园田居》其三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有选录,这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其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学生受披星戴月的影响,常常会写成“戴月荷锄归”,不少版本的注解中也将此处的带解释为戴,但从全诗的意境来看,用“带”字解释更为适合。

“带”,象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像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是大带、束衣的腰带,引申为佩带、携带。陶渊明的一篇《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自己与官场决裂的决心,正式开启人生的归隐生活。此时的陶渊明,政治态度明确,思想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作品就尤其“真”。在这首《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水乳相融的意境。作者借此诗表达的是自己感悟到的生活中的平淡与真实,其中应该也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戴,形声。本义为产生额外收益的田亩。后引申为用头顶物(走路),加于头顶。披星戴月《成语词典》意思是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推断诗人描写的这一幅月下归耕图,并不是要抱怨自己躬耕田地勞作之苦,而是要表现自己“采菊东篱”的悠然自得。所以这一字之差,营造的意境不同,作者此时的心境就不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蕴含的情怀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从而被人所理解。以上的简单举例,就是遵循着这样的古诗鉴赏思路,汉字是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汉字的字理,追溯汉字的发展变化,辨别其中蕴含的深义,我们就能沿着古诗的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更深刻地触摸到作者的内在情态,从而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单位:上海民办华二浦东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意蕴意境意象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意蕴难求
“玉人”意象蠡测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