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小青的诗

2021-10-18曹毓民

苏州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探案苏州诗词

曹毓民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流派而存在过的鸳鸯蝴蝶派,以主张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志,在旧中国文坛上发生过较大影响。程小青先生是这个“派”的“主力队员”。少年家贫,曾在钟表店当学徒,自学外语,热爱看书。他18岁时开始从事文学写作,第一个把福尔摩斯探案翻译到中国来。他一生创作了众多的侦探小说,除《霍桑探案》外,还译著有《斐洛凡士探案》《圣徒奇案》《格格探案》《大树村血案》《生死关头》等等作品。他的《霍桑探案》一写就是30年,成80余篇,总计300多万字。著名报人郑逸梅曾称赞他:“毕生精力,尽瘁于此,也就成为侦探小说的巨擘。”他又是爱国的教育工作者。抗战时期在上海东吴大学附中教授国文课,给许多青年学生留下的是爱国的有正气的老师形象。1949年后,长期任教于苏州市第一中学。

程小青在苏州文化界与周瘦鹃、范烟桥合称三老。1915年定居苏州,1923年在此建宅。程小青故居位于望星桥北堍23号,即茧庐。旧居朝南,前为三间平房,后为西式两层小楼,院内花木茂盛。“茧庐”是程小青的家园,故亦自称茧翁。他有一首《一剪梅》纪之:“桥畔幽居鋢水西,曲岸风微,小巷人稀,向阳庭院有花蹊,春日芳菲,秋日纷披。高阁窗前绿树低,晓接朝曦,暮送斜晖,闲来读书更吟诗,家也怡怡,国也熙熙。”

☉ 《茧庐诗词遗稿》书影

其实,程小青先生在诗词创作上也别有一功。1982年,程小青之子程育德将其父所存诗词稍作整理便寄往美国纽约程育真处。当年6月,程育真在其父九十诞辰之时,刊印成《茧庐诗词遗稿》数百册,分赠海内外亲友,以寄孝思。书中辑录诗词44首(组)。创作时间多1962年至1976年间。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从单位同事那里获得了一本《茧庐诗词遗稿》复印本。我的这位同事是程育真的同学。拜读诗稿之后写成一篇论文,题为《作为诗人的程小青》,发表在大学的学报上,以礼敬这位文化界的前辈。

对往昔文人来说,作诗填词、写字作画、抚琴弄曲,既非“职业”又非“作业”,其实就是雅兴,就是一种生活状态。然而,当这些东西异化为谋生手段的时候,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们就变得好忙好累哦。这些年过去后,我再次捧读程小青的诗,温山软水中浸出的悠闲与清新、绵长与灵动,是如此熨帖、舒心、自由。

长年寓居古城苏州的程小青对苏州的景色风物可谓烂熟于心,其诗笔几乎触及了苏州的每一处名胜佳迹。70岁的时候,写下了一组共计12首以《苏州园林》为题的七律。在引言中他写道:“解放后政府大力整顿,不仅修残补缺,而且辟地添新踵事增华,有不少新的设施,各园林更显得焕然一新。”在诗中他写道:“历尽风霜春不老,沧浪亭古著新声”(《沧浪亭》);“巨匠心裁迵不同,如今山石益玲珑”(《狮子林》);“闻说留园添巧样,洞天福地夙称雄”(《留园》);“新辟运河宽百尺,寒山拾得莫心惊”(《寒山寺》);“欲豁吟眸登古塔,鳞鳞红瓦满平畴”(《虎丘》)。在分别描述了十一处园林胜迹后,他再以一诗作结:“几百年来才淹没,慧心巧智筑园工;飞楼叠阁原无此,曲水方塘迵不同;湖石纵横堆砌力,花窗拼凑构思功;如今归属人民有,万紫千红衬碧丛。”程小青在壮年时期起便从十里洋场迁居苏州,半生盘桓姑苏城。从诗中便能领略其对苏州的喜欢与热爱。也许苏州的城市秉性正与其个性悄然契合。

“文革”对这些旧式文人的冲击是在所难免的。他与周瘦鹃、范烟桥一起被打成“苏州三家村”。然而,淡泊又坚韧的性格,让他扛住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1973年5月间写下的两首关于月季花的七绝,便是他彼时的心境写照。《题月季花》:“猩红霜白又微黄,花绽满园处处香,占尽春花谁不羡?秋来依旧斗芬芳。”另一首是《家园月季》:“栽得名花四季春,嫣红姹紫总多情,小园日涉偏成趣,一片才凋一片新”。宁静淡泊、率真直朴的诗词意境跃然纸上,处变不惊、羁难不哀的大家风范可见一斑。

1964年7月所作七绝《断指》则是程小青先生对一次身体小事故的记录:“七月十二日之晩,忽遭断指之厄,朋辈慰问纷至,诗以谢之。”十指连心,断指之痛可以想见。但在诗中他表现出来的开朗与豁达令人动容:“小劫无端到指头,况逢暑气正炎炎,喜看天际鸣鸿疾,饮得醍醐竟日甜”。1975年9月,程小青先生的夫人因病去世,享年83岁。这位陪伴他历尽沧桑遍尝人生滋味、感情笃厚又心心相印的伴侣的仙逝,无疑给老人带来了一次情感上的重创,他写下《悼亡》两首。在诗中,他深情款款地倾诉道:“记得结缡六十年,苦甘与共剧堪怜……无量往事从头忆,尽付东流如梦烟。”“累累药瓶满眼前,多方治疗病难痊;八三长寿仍嫌短,九九遐龄始觉全。”我们看到程先生以朴实无华的诗句表达出老年失妻之悲苦。其真挚、淳厚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同时,我们也看到,程先生并未一味地沉溺于悲苦之中,而是有所振作,有所告慰。

☉ 前排(右起):程小青、程小青长孙程黎明、程小青夫人黄含章;后排(右起):程小青女儿程育真、程小青次子程育刚、程小青长子程育德、程育德夫人邓援

七绝《常熟兴福寺山溪》是他生命中写作的最后一首诗:“涧水淙淙响耳边,迂回曲折细如弦,清闻难得须寻觅,愿借西山住一年。”依然是如此达观,全然看不出自1975年秋天以后日益衰颓的身体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衰老——他依然宁静且平和地等待生命的终结与升华。

程小青先生祖籍安徽安庆,1893年出生于上海。1917年从上海迁居苏州,到1976年去世。他在《七十述怀其二》中客观地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壮年志气未偷安,欲跨大鹏万里搏;世乱有心驱猛虎,陆沉无计挽狂澜;早怜雏髻栖茅屋,却喜芝兰茁翠峦;载李培桃曾着力,虚声惭愧列文坛。”不虚饰,不矫情。程小青先生在苏州工作、生活了六十年,他浸润在吴地文化之中,又以其文化人生和文学作品生动地诠释了江南文化和江南文人的秉性。

猜你喜欢

探案苏州诗词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深海探案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张子枫,她才是《唐人街探案》的最大赢家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