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延长骨搬移技术治疗骨感染、骨缺损的临床观察研究
2021-10-18李宇鹏郑进发林进标王永标
李宇鹏,郑进发,林进标,王永标
(人民医院 创伤骨科,广东 阳江 529500)
关键字:骨感染;骨缺损;Orthofix 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术;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术;心理
0 引言
数据显示[1],大约有5%的骨折患者会出现感染状况,也会出现院内骨折部位感染诱发骨髓炎或骨髓炎合并骨缺损症状。现临床治疗骨缺损的主要方式为骨形态发生蛋白、髓内钉技术、Masquelet 技术、带血管骨抑制、Ilizarov 技术、骨缺损处植骨等。早期清创患肢骨折部位,给予控感染和固定处理后,针对骨缺损>3cm 者,可实施骨延长或截骨骨搬运治疗。有报告显示,下肢肢体短缩超过3cm 者,对下肢运动功能有严重影响,而超过6cm 者,给予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有学者表明,实施截骨骨搬运效果比肢体短缩后骨延长更理想。现常用延长手术包含Bastian 单臂外固定支架、Orthofix 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等。目前医学界对Orthofix 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术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术在治疗骨感染、骨缺损上的疗效存在较大争议。已有报告显示[2],Orthofix 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术与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术在治疗骨感染、骨缺损上疗效相当。但目前此方面报告非常少,现纳入我院以往收治的46 例骨感染、骨缺损患者分组论述此点,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7 年4 月至2020 年2 月期间收治的骨感染、骨缺损患者46 例,按其治疗方式分组,即Orthofix 组 和Ilizarov 组,其 中24 例接受Orthofix 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Orthofix组),另22 例接受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Ilizarov 组)。Orthofix 组:年龄18~59 岁,平均(45.32±1.21)岁,女11 例,男13 例,致伤原因:4 例摔伤,18 例交通伤,2 例其他;Ilizarov 组:年龄19~58 岁,平均(45.62±1.22)岁,女7 例,男15 例,致伤原因:3 例摔伤,15 例交通伤,2 例其他。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会批准。
入选标准:①各患者均确诊为骨感染、骨缺损;②各患者均签字同意接受此次治疗方式;③病历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①合并神经性疾病、糖尿病疾病者;②近关节发生骨缺损者;③骨缺损部位软组织缺损较大,需接受皮瓣手术治疗者;④合并全身性骨病、心理障碍、心脑血管性疾病者;⑤中途脱落研究者。
1.2 方法
为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患者需接受扩大清创术或急诊清创术,用骨刀或线锯将感染或坏死骨块截除,骨皮质出现渗血则可,术中探测骨缺损状况,实施截骨骨搬运,术后合理换药。
Orthofix 组患者仰卧,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螺钉置入点为患肢胫骨结节内前上1~2cm 部位,确保胫骨平台与置入的Schanz 钉平行。把夹钳放置于单臂外固定支架轨道连杆上,确保单臂外固定支架轨道上,夹钳可任意活动。电钻钻入皮质骨螺钉,X 线协助下,确保Schanz 钉将胫骨两侧皮质穿透,确定螺钉末端穿透对侧皮质2mm。把外固定支架侧块拧紧后,确保皮肤与轨道连杆之间距离3~4cm,避免术后摩擦。
Ilizarov 组患者体位与麻醉方式与Orthofix 组一致。确定并组装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置入组装好的Ilizarov 支架到患肢后,穿入直径2.0mm克氏针。依据常规手术方式定义第一平面,腓骨小头前缘部位进针,避免重要血管和神经,与胫骨平台平行,置入克氏针至胫骨。定义第二平面,置入克氏针,勿穿入腓骨中,穿针方式同第一平面穿针方式,定义第三平面、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穿针方式与前次穿针一致。骨搬运骨段用支架螺钉联合克氏针进行固定,避免骨搬运时发生骨段位移。安装时确保胫骨纵线平行外固定支架,待置入克氏针万后,确保肢体轴线不变,固定钢环。
各患者术后7~10d 时实施骨搬运术,每次0.25mm,每天共搬运4 次。术后开始锻炼膝关节、踝关节,术后10~14d 时按照其耐受状况,在拐杖辅助下,下床适当负重活动,逐步增加负重重量,待骨缺损残端面接触后,则搬运停止。
1.3 指标判定
记录各患者愈合指数、带架时间、骨延长长度、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对接处理状况(加压、断端修整)等。
治疗前、治疗后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值为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其日常生活能力越良好。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其心理状态,量表分界值为50 分,评分越高则越表明焦虑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χ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指标
Orthofix 组愈合指数、带架时间、骨延长长度、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与Ilizarov 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围术期指标( )
表1 比较围术期指标( )
2.2 ADL 评分、SAS 评分
比较ADL 评分、SAS 评分,治疗前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izarov 组ADL 评分高于Orthofix 组,SAS 低于Orthofix 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ADL、SAS 评分(分,)
表2 比较ADL、SAS 评分(分,)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严重创伤造成的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发生率逐年攀升,主要在四肢骨折中常见,加之皮肤软组织缺损、骨折感染、治疗不及时等因素,出现骨不连、骨缺损的患者日益增多,且易导致大节段骨缺损,治疗难度较大。以往临床治疗股感染、骨缺损需实施多次手术,将病灶组织彻底清除,骨缺损范围扩大,直至控制感染后,再治疗骨缺损问题[3]。按照骨缺损长度,实行游离植骨填充缺损部位或带血管蒂骨瓣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操作者手术技术要求较高,过程复杂,需软组织血供条件理想,且治疗时间长,患者需长时间承受痛苦,且疗效不太理想,甚至部分患者需接受截肢治疗。随着牵拉成骨技术的推广,Orthofix 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术或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术已在骨感染、骨缺损疾病治疗中得到应用,且效果得到认可,此类手术无需游离植骨,易控制感染症状,病程时间缩短,疗效理想,此为目前治疗骨缺损、骨感染的有效方式。
阿吉木·克热木等[4]在报告中共讨论了129 例大节段骨搬运技术治疗患者,结果显示,各术后接受随访,Orthofix 组与Ilizarov 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差异小(P>0.05),但在ADL 评分、SDS 评分上存在较大差异(P<0.05),且Orthofix 组总并发症发生率79.1%低于Ilizarov 组88.4%(P<0.05),表明Orthofix 术与Ilizarov 术治疗疗效相当,但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方面,Ilizarov 术更具优势,而Orthofix 术的并发症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也显示,Orthofix 组愈合指数、带架时间、骨延长长度、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比Ilizarov 组,P>0.05,比较ADL 评分、SAS 评分(P>0.05),治疗后,Ilizarov 组ADL 评分高于Orthofix 组,SAS 低于Orthofix 组(P<0.05),同时证实了以上观点。Orthofix 术在治疗时可完全满足骨痂牵拉需求[5-7],对深部软组织牵拉小,术后则可进行锻炼,避免发生膝关节、踝关节功能障碍,手术操作简单,对重要神经和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术后患者生活受影响较小,外固定支架处于胫骨前方,患者睡眠、行走等均不受影响,心理负担小[8-9]。Ilizarov 术中采用的直径2.0mm 克氏针对皮肤损伤性小,其存在弹性固定效果。完成骨搬运后,加压接触端,可加大静态摩擦力,应力从接触端传送,促进愈合。此外,此手术可360°固定,及时调整矫正外固定支架;术中利用环块较薄[10],可多阶段延长,缩短骨牵拉。
综上所述,Orthofix 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术与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术在治疗骨感染、骨缺损上疗效基本相当,但后者对患者心理影响程度较小,临床治疗骨感染、骨缺损时可根据患者实际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