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脂肪组织和脂肪肝中多模态MRI 的应用价值

2021-10-18张俊安张德清欧阳石连廖学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7期
关键词:脂肪性脂质肝病

张俊安,张德清,欧阳石连,廖学清,唐 念

(粤北人民医院影像诊断科 广东 韶关 512026)

脂肪组织不仅是人类的能源储存库,也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和免疫器官,与机体多种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脂肪代谢异常会引发全身性的代谢紊乱,过度肥胖、高脂饮食是其主要危险因素。脂质代谢紊乱还会造成多发性的炎症反应及非脂肪细胞的脂质异位沉积,从而导致脂肪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因此,采用精确方法对脂肪代谢进行监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随着MRI 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扩散加权成像、水脂分离技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MR 波谱成像、纵向弛豫时间成像技术等新MRI 技术具有无创、精准度高的优点,在人体脂肪分布以及代谢水平监测上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本次研究采用多模态MRI 应用于脂肪性肝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以下是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于我院就诊的60 名疑似脂肪性肝脏病变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7 年修订版)》诊断标准的脂肪肝患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相关性肝硬化)[2];②未经临床干预,能耐受肝穿刺活检的患者;③同意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心、肾功能不全者,系统性疾病患者;②恶病质患者;③不能耐受MRI 检查或有检查禁忌证、患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多模态MRI 组和常规MRI 组,每组各有患者30 例。多模态MRI 组中男性22 例,女性8 例,平均年龄(57.61±12.27)岁;常规MRI 组中男性21 例,女性9 例,平均年龄(56.82±11.2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比较。经病人或家属同意,在手术前对病人进行MRI 肝脏脂肪筛查;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病人,病人或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借阅病人病理检查标本。

1.2 研究方法

常规MRI 组患者采用常规MRI 扫描技术进行扫描,MRI 常规扫描序列:采用3.0T 超导MRI 扫描仪,线圈采用腹部八通道相控阵列线圈。常规三平面扫描后,采用T2WI FSE 序列扫描全肝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层厚5 mm,层间距0.5 mm,屏气触发采集图像;作为其他成像精准定位像。

多模态MRI 组患者采用MRI 改良双回波成像的多模态MRI 扫描。MRI 改良双回波成像技术:TEIP 4.2 ms、TEOP 3.2 ms,再采集一个短TE 同相位(IPc)回波图像,TEIPc 2.1 ms,TR 均为192 ms;翻转角为30°。IDEALIQ 成像TR 6.6 ms,TEmin 翻转角3°,回波链长度为3。相位矩阵224×320,平均采集次数2 次。层厚5.0 mm,层间距0.5 mm;采集10 层。

1.3 诊断标准

病理分期及分级诊断参照《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7 年修订)》[2]。具体诊断标准: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140 g/周(女性<70 g/周)。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鉴于肝组织学诊断难以获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工作定义为:①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原因可供解释。②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胺转移酶(GGT)持续增高半年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多模态MRI 组患者中30 例患者经肝脏活检确诊为脂肪性肝脏病变患者,经多模态MRI 全部得以检出,检出率为100.00%;常规MRI 组患者中28 例患者经肝脏活检确诊为脂肪性肝脏病变患者,经常规MRI 检查18 例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为脂肪性肝脏病变,检出率为64.30%;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非脂肪性肝脏病变患者被误检为脂肪性肝脏病变。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出结果

3 讨论

人体脂肪组织可分为两类,包括可活化的棕色脂肪(BAT)和不可活化的白色脂肪(WAT)。人类的非战栗产热主要由棕色脂肪提供,在寒冷刺激下,棕色脂肪会发生活化从而消耗大量脂肪酸。同时棕色脂肪还参与糖类代谢,棕色脂肪的代谢情况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3]。白色脂肪分布于皮下以及内脏周围,是人体脂质代谢的主要部位,同时,白色脂肪还参与机体与脂质相关的炎症反应。随着肥胖症及营养代谢综合征的高发,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了继慢性肝炎之后的又一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病因。脂肪性肝脏疾病的主要特征为肝细胞内的过度脂质沉积,包括脂肪肝、肝硬化等等。所有可能对肝脏及脂质代谢产生损害的因素均可导致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其中又以胰岛素抵抗和遗传因素与肝损伤最为相关。在欧美地区,由于高脂饮食和高生活水平的影响,成年人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为20%~33%[4]。

脂肪肝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弥散性脂肪性肝脏病变,脂肪性肝脏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尽早、恰当的临床干预是消除肝细胞脂肪性炎症反应的主要手段,早期及时治疗可以消除肝细胞内脂肪沉积,修复肝脏损伤;如不进行及时的临床干预,肝脏发生纤维化后进程将不可逆转。与脂肪代谢异常有关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肝硬化是影响脂肪性肝病患者预期寿命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脂肪性肝脏疾病对健康的威胁程度不断升高,所以如何提前监测肝脏内脂肪沉积情况成为了现代医学诊断的全新挑战[5]。脂肪性肝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肝脏穿刺活检,但是肝脏穿刺活检是有创性诊疗操作,且具有采样范围小、采样困难的缺点,不利于肝脏脂肪情况的日常检查。MRI 检查安全无创,是NAFLD 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方法,常用方法和参数包括MRS、MRI-质子密度脂肪分数、DWI 等[6]。早期、及时、准确地诊断脂肪性肝病,对治疗干预、效果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对提高病患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的负担,减轻社会医疗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各国均推荐使用影像学超声、CT、MRI 增强检查技术作为脂肪肝灌注诊断、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影像手段研究以注射不同种类的造影剂为介质,以解剖影像为基础,通过分析肝脏的回声、CT 值、MRI 信号强化改变等,分析不同脂肪含量对肝脏血流的影响,对肝脏灌注做出定性及定量分析[7]。不同技术各有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但均需要血管内注射造影剂。

正因为此,临床上需要一种更精确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这种检查方法不仅要能够反映肝脏的脂肪性病变,更要能够定量反映肝脏内脂肪沉积水平以作为临床干预时机的参考指标与常规MRI 扫描相比,多模态MRI 扫描具有图像更清晰、脂肪与其他组织差异明显的优点。如图1 与图2。

图1 多模态MRI 扫描图

图2 常规MRI 扫描图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多模态MRI 对脂肪性肝脏病变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的MRI 扫描。因此,多模态MRI 在脂肪性肝脏病变的无创性诊断上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

猜你喜欢

脂肪性脂质肝病
书 讯
书 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任何类型的咖啡都或能降低慢性肝病风险
脂质过氧化在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细胞癌中的作用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miRNA-370沉默对酒精性肝病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肽基脯氨酰同分异构酶(Pin1)对子宫颈癌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
医药脂质纳米材料技术
中年发福或与脂质周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