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建构·会答
——小说的阅读与答题策略
2021-10-17张月娥
>>>张月娥
(审稿:周秀虹)
(本文责编:赵宁宁)
基于新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备考经验.笔者以为高考小说阅读题得分的关键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考生对作品理解的准确度.二是考生知识储备的量与质.三是考生审题答题的能力。
一、理解小说内涵
读懂是前提。读不懂.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看不出作者的创作意图.鉴赏与评价也就无从谈起。
(一)把握小说的类型特征
类型特征.是指某类小说特有或突出的特色。类型不同.我们的阅读方法也不同。一般把小说分为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两类。
传统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典型性格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传统小说.又分为情节小说与人物小说两类。没有绝对的故事.也没有绝对只写人的小说.故事中必然有人.人也总要与故事结伴而行。两者的差异在于重心不同。如果是由情节来推动的.那么故事的结构就更重要.例如《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文由一件具体的事件串联起来.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命运的变化;如果是由人物来推动的.那么人物的塑造就远远重于情节.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不是由从头到尾的一个故事来串联全文.而是通过一个个片断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现代小说.一般分为写意、心理、荒诞、象征、反讽等几类。如果以读情节、读人物的方法去读.可能读不透.甚至读不懂。只有了解了这几类小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聚焦.才容易读懂。
(二)如何读懂小说
1.关注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美国“作家阁楼”的创建者杰里·克利弗认为.小说创作应包含以下要素:冲突(渴望、障碍)+行动+结局+情感+展示。其中.冲突(渴望、障碍)与冲突的解决过程(行动、结局)包含着作品的主题。
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先设置了一个渴望——王超杰希望将古瓷卖给艺园斋老板杨成岳.以渡过生活难关。障碍是杨成岳发现古瓷是假的.根本不值钱。那这个冲突如何解决呢?第一.作者给二人安排了特殊的身份.王超杰曾经是“北方铁嗓”.真正的名角.而杨成岳恰恰是对其心有仰慕的票友。第二.作者安排王超杰为杨成岳唱了一出《秦琼卖马》.表达了他英雄末路、生活困窘的现状。于是.杨成岳知假买假.花大价钱留下了假瓷。在这个过程中.杨成岳的天平上一端放着钱.一端放着义(不忍名角落难,决定出手相扶的古道热肠).显然.杨成岳取的是“义”。障碍得以解决.杨成岳的侠义热肠起了决定作用.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显示了出来:对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的赞颂。
2.关注情节的“因”与“果”
情节是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分析情节.就是分析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关注“果”产生的“因”.从而得出主题。
下面以《祝福》为例.来做分析。
祥林嫂的经历(果)经历产生的原因(因)初到鲁镇 死了丈夫,婆婆要卖她给小叔子娶亲被抢回 婆婆要卖她给小叔子娶亲改嫁,闹 祥林嫂要守节再回鲁镇 死了丈夫、儿子,大伯收屋祝福中被拒绝“沾手”嫁两次人,不干净,祖宗不吃捐门槛 要赎罪,免被锯;要获取“沾手”的资格祝福中再次被拒绝“沾手”嫁两次人,不干净;虽捐门槛,祖宗不吃被赶出四叔家,死去 怎么死的?
决定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原因.一是嫁了两次人;二是在山里生活不下去了.最关键的是大伯收屋;三是即使捐了门槛.人也是不干净的.祝福时不允许“沾手”。
再进一步探讨“因”:谁给婆婆的权力.让她可以卖掉祥林嫂?谁给大伯的权力让他可以收走屋子?为什么鲁镇的人认为嫁两次人不干净.即使捐了门槛也不行?
是夫权.是族权.是神权.是封建礼教。
所以.通过分析情节之“因”.我们就可以发现鲁迅先生要通过祥林嫂的悲苦一生.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国民性”的弱点。
3.关注人物的内在
人物外在的行动.往往体现其内在的情感、精神、性格、观念。我们读小说.要通过人物的外在分析其内在.从而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从楼梯上摔下来.何至于就死了呢?明明“他滚下楼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原来.他是“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因为“这样一来.全城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这里.“校长”“督学”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上级领导.代表着政府.如果让政府知道了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成了别人取笑的对象.结果就太可怕了。而接下来.华连卡的“哈哈哈!”大笑.恰恰印证了别里科夫的担心:自己果然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了。于是一个月后.别里科夫去世了。他是怎么死的呢?显然不是被华连卡“笑”死的.而是因为“怕”.怕校长、督学.怕沙皇的专制统治.“怕”才是造成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而“怕”的对象——“沙皇专制统治”也就成了作品批判的对象。
又如2020年全国卷Ⅱ葛亮的《书匠》(节选).老董为了修复书皮.不惜再次失去工作.立下军令状。分析老董这一行为的价值观.就在于“书皮的修复”重于“自己的工作与利益”。最后老董修复成功.不就说明作者想要赞扬这种“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匠人精神”么?
4.关注现代小说的特点
例如“写意”.最大的特点是淡化人物性格.淡化情节.关注意境.语言富有诗意。倘若没有“写意”的意识.就很难理解小说。这类小说.以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孙犁的《荷花淀》为代表。
又如“心理”.不同于传统小说以心理活动辅助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的处理.现代小说把心理世界本身作为对象.重视内心世界的展示。心理描写的原则十分简单.就是“摇摆”。不管是对话.还是独白.或是其他写法.表现出的人物心理活动.往往有游移不定、出尔反尔的特点。如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选段:
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离开不属于她的时代,是一种接受洗礼的放松与释然)……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自杀的急迫与坚定)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犹豫)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恐惧)“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迷惑)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悔恨)
考生对现代小说的特点掌握得越多.对文本的理解就越容易.所以还需要大家在日常学习中更加关注这一部分.多思考、多总结。
二、建构知识体系
缺乏必要的文体知识.就难以适应日益专业化的小说阅读考查。考生应建立自己关于小说的知识体系.知识越丰富.体系越完备.阅读的站位就越高.理解文本、解答题目就越容易。
如.以近年常考而考生又较陌生的“叙事艺术”为例.可以列这样的表格:
叙事艺术叙事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事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事视角:①谁在说 ②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叙事技巧:线索(单线、双线)、伏笔、悬念、铺垫、照应叙事安排:对话、心理、历史与现实变化、真实与幻觉交织、空间转换叙事节奏:快速(概括、省略)、慢速(停顿、场景)
三、会答
(一)整体把握
做题之前.应对小说进行整体理解与把握.切不可只抓住某个细节或情节而不计其余.这样容易造成对作品的片面理解。
一要整体把握全文.将文章的骨骼、脉落看得清楚、明白;二要关注作者、注释;三要关注试题.将试题所有的内容看完.才可答题。
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彭先生给岳父献血”.体现了彭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如果我们不从上下文关系以及作品的主题来看这一行为.而单单看“给岳父献血”这个行为本身.直接判断两人的翁婿关系.极容易得出的性格特点是“孝顺”。但如果进行整体把握.再联系上文我们所讲的“关注冲突”.就会发现作者首先设置了一个“冲突”——岳父不接纳他.不同意女儿嫁给她.甚至连外孙都生下来了也没有认可他。这个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呢?岳父需要输血.彭先生不计前嫌.施以援手。这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孝顺”了.而是以亲情、和睦为重.有担当.明大义。
又如2019年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如果没有注意到文章结尾所注的小说写作时间“1979年5月”.我们就不能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改革开放初期.拔乱反正之后.社会上下都在进行反思.那么.理解起作品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又如2019年全国卷Ⅰ《理水》中的选择题: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历史的虚无感”.就是认为历史毫无价值.没有意义。历史上存在的事实.对现在没有借鉴意义。这样一种错误的历史观.会是鲁迅这样一位思想家、民主战士提倡的吗?另外.本文选自《故事新编》.这本书的本意不正是借用历史的旧事来提醒现实吗?这恰恰与“历史的虚无主义”截然相反。最后联系文后的主观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我们也能发现.本文用大禹的形象.就是要塑造“中国的脊梁”.怎么可能会传达“历史的虚无感”呢?
(二)主观题的类型
近年来.基于“重理解、反套路”的原则.题型越来越灵活多变。除了重视基础知识与答题规范的基础题.还出现了一些新题型。
1.随文出题
这类题的答案完全来自于文本.依托文本而存在.离开了文本就无法作答.答题无模式、无规律.是“重理解”命题原则的具体表现。2021年高考.这类题频出。
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的8题、9题:
8.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石门阵》的第9题: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解答这类题目.完全依赖于对文本的理解。读得越明白.理解得越深.答得就越好。
2.文本特征题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一是要理解特征概念的内涵.二是要找到并概括此特征在文本中对应的内容.即要求考生对文本特征进行认证式回答。
(2020年全国卷Ⅰ,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首先.要理解“八分之一”的内涵.即作品写出来的部分.在表现主题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其次.要找到通过这“八分之一”暗示、影响的另外“八分之七”.也就是作品中不可见但可推测、想象的部分;最后.分析这种“以少写多”手法的艺术效果。
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答案的第①点.就是解释“八分之一”在作品中的内容;第②点.是解释冰山之下的部分;第③点.则是艺术效果。
下面两题也属于文本特征题。
(2019年全国卷Ⅰ,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018年全国卷Ⅲ,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微纪元》编者著
3.双文本题
这种题型起源于2021年八省联考的小说阅读《国文教员》.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Ⅱ《放猖》也是双文本。双文本阅读体现了新课改“群文阅读”的特点.在出题形式上.是典型的随文出题。
要搞清文本一与本文二的特点、关系。
文本一是散文或小说.文本二具有文学评论的某些特点。
两个文本有必然的联系.文本二的评论点可以在文本一中找到印证。
文本二的存在是为了主观题第二题出题的需要。
从方法上看.应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文本一是怎样实践或体现文本二的评论要点的。
综上.只要学会合理的解读方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坚持答题原则.提高审题分析能力.我们就掌握了小说阅读与答题的法宝.不刷题.无套路.也一样能得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