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探究
2021-10-16史锋波
史锋波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有效建立小学生规矩意识、法制意识的举措。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其目的是对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效果。但现实中仅仅依靠思想教育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将养成教育理念适时的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5-469
一、从实地出发,倡导因人施教
所谓因人施教是指施教者根据对象的不同兴趣、特点、志向施以相应的教育[1]。在课堂中进行养成教育时,需要运用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出发,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味的面面俱到式的大众教育教学,势必会使部分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教化,缺点处处存在,当然也不能更好的向全体同学传授道德教育与法治理念,均衡教育达不到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观察,而且是长期性的摸排,形成具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根据特点甄别式的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真正实现养成教育与道德法治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教师在处理问题学生时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对学生灌输是非观念,否则会使学生形成抵触心理,抗拒教师的教导[2]。所以从养成教育规律入手,牢牢把握渐进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脉搏,因人施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
二、强化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探究欲
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想的表现,有时不一定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3]。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处事思维方式。
例如,在《我们班四岁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互动教学策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谈谈班级的优缺点”“改变班级形象的建议”等环节均能提升课堂的活跃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方法,以及对自身的评价等活动,将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中心,营造出积极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好的认识,提升学习自信心。
三、接近生活,渗透道德与法律意识
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并不是因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较为浅薄,无法形成完善的法治思维体系[4]。接近生活教学,使得学生更能接受法治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结合近期的法治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学生互动发言来渗透道德、法律意识,培养学生成为文明知法、懂法的好公民。若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时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水平也会提升。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观念信息的传递与渗透。
例如,在《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法治案例来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规范的意识。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疫情期间不戴口罩等典型反面事例来分析那些人的错误做法,并讨论如果是自己的话应该怎样做。教师在对案例深入分析时,需要对学生讲解如果自己那样做了应该如何改正、补救,以达到提升学生道德意识和守规矩意识。
四、学以致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水平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养成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途径[5]。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到社区实践,助推其思维以及行为的健康成长。实践活动灵活多样,可根据教学重点来制定可行性的实践活动方案,使实践活动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我与绿色同行”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到附近社区参与公益活动,打扫卫生、宣传节约用水用电等形式,养成节约环保的意识。活动结束后开展大讨论,让他们明白能源环境是属于大家的,人人都要珍惜,如果肆意消耗能源就会造成危害,损害公共利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身边还有哪些浪费能源的做法,在讨论完毕之后让大家分享绿色环保的正确做法,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法治意识以及道德素养。
五、家校共建,提升养成教育效果
小学生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小学生的活动地点多为学校与家中,因此只有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6]。社会上乃至家庭中都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和行为,而小学生的认知程度低,是非辨别能力不足,往往容易形成错误思维。所以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实施养成教育理念,必须要提升家庭教育的观念,教师要勤于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养成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家长在日常生活琐碎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监督。
例如,在《我的事情我来做》的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一项家务劳动。课后的实践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学生的自主劳动,能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具备自理能力的,使家降低对学生的溺爱程度,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期,需要教师、家长乃至于社会的有效的引导。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科学合理的利用养成教育理念来渗透在教学之中,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与养成教育的深度融合必将更好的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实现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从红奇.试谈因人施教[G].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2):113-114.
[2]马利峰,陈浩伟.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5C”体系建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4):76-80.
[3]江建,什么是正真的师生互动[J].人民教育,2003(24):11-12
[4]王蕾.好習惯,初养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观察,2018,7(24):81-83.
[5]方峥嵘.转换教育思路 潜润习惯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下)“我的好习惯”单元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德育,2019(1):68-70.
[6]周凤.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小學低段课堂教学的途径与策略:以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9(2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