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讨

2021-10-16肖仕梅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4期
关键词:教学探讨

肖仕梅

摘要:STEM教育目前在全世界中小學教育中应用广泛,STEM课程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组合形成有机整体,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习惯、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严谨科学态度、弘扬科学精神,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基于STEAM教育理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321

引言

强调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边界,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强调实践,非常适合进行课堂延伸,融合多学科内容提升教学效果。STEAM教育理念涉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这五个学科的知识,强调有效培养,提高学生动作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STEM的概述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STEM教育理念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STE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与Mathematics的简称,即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这四门学科。教师将STEM教育理念与小学科学课程进行有效融合,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整合学科教学资源,创设STEAM教学情境

基于STEAM教育理念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原有的实用性、综合性等特征,切实整合数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为学生创设STEAM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跨领域、跨学科的探索与学习,尝试解决不同情境中的科学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内容蕴藏了物理知识,涉及生活中常见的力,从学生身边的经验开始,分析生活现象,最后又回归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充分借助这一主题特点创设STEAM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因此在开展《摩擦力》这课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测力计、木块、毛巾等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就探究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假设和探究方案的设计,确定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通过亲历探究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的结论,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通过具体教学情境主动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不仅可以收获亲身参与体验的喜悦感,还可以学习相应的物理、数学知识,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学科交叉,拓展教学思维

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边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很多小学科学课程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仍然比较局限,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地重复书中的内容,并没有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有效扩展。在进行课堂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胆进行学科融合,拓展自己的教学思维,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STEAM教育理念下,一些科学现象的讲解,很容易进行学科融合,但是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的难度有所提升,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这些内容进行创新,继续贯彻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例如,在讲解“交流与质疑”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科学实验项目入手,从交流和质疑的主题出发进行学科交叉,比如两个相同的皮球,从同样的高度,分别沿曲线、直线两条材质相同的轨道滑落,哪一个皮球会先到达终点。学生在讨论这个实验方案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交流的两种常用方式和可以采用的具体方法。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或者查找相关的数学原理,通过观察和学习,增加自己在交流过程中的说服力。总之,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需要拓展自己的教学思维,灵活进行学科交叉,增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开展STEAM教育活动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性特征,强调学生应加强小组合作,在交流合作中进行知识建构。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在自主思考和设计动手时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科学问题的现象,不利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STEAM教育活动时,应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群体讨论和探究活动,在交流沟通中迸出灵感、解决问题、加深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四)学生独立探究

以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为例。学生对“电”已经很熟悉了,因为我们时刻生活在有电的环境下;但回到现实,“电”又是陌生的,因为我们无法说明“电”的概念。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尝试分析“电的传输特点”。部分学生认为,电能够在任何环境下传输是因为铁丝、钢铁、人体都能够导电,“电”是万能的;部分学生则给出否定意见:电工在维修电路的时候会佩戴绝缘手套,是为了隔绝与电的接触,证明电并非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流动。此时,教师可利用小灯泡、导线等材料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在以导线、橡皮筋分别为连接材料时,灯泡的闪亮状态。实验结果1表明,橡皮筋并不具备“通电”的功能。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电在什么条件下能够传播?能够导电、不能导电的材料分别叫什么?“工程”将小学科学课程改造成了系统化的教学课程。因此,教师在尝试落实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构建从提问到探究,再到推导的全新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反驳观点,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

结束语

总之,将STEM理念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具有可行性,还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蒋红.基于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课堂融合的探索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4):79-81.

[2]周雯晨,杜萍.STEAM教育融入小学科学的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0(21):70-72+75.

[3]盛佩佩.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2020(16):145.

猜你喜欢

教学探讨
音乐实施开发性教学探讨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探究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探讨
初中历史课进行趣味教学的探讨
文本“教学解读”应有三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