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巧利用
2021-10-16徐寅飞
徐寅飞
【摘要】自然材料的多样性能够对幼儿的创作欲望进行最大程度的调动与激发,能够帮助幼儿对自然、世界产生更好的认知与感悟,并且能够提高幼儿园美术课堂质量。本文就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灵活利用自然材料的相关策略做出探讨,以期能够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自然材料;幼儿园;美术活动;利用策略
自然材料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能够帮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形式,同时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与欲望,有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提高,对幼儿未来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创造条件—挖掘自然资源种类
在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中,材料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幼儿创造过程中的“中介”与“桥梁”,能够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提供直接的物质基础。材料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首先需要收集数量足够的自然材料,其次需要收集不同种类的自然材料。只有自然材料数量足够多,才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到美术活动中来,而较多的种类才能够避免教学上的单调。在对自然材料进行收集时,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来进行,使得家长与幼儿的收集热情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激发,从而保证幼儿园自然材料的数量充足、品种多样。在收集时,为了调动幼儿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可以将自然材料的相关作用向幼儿介绍,然后在收集的过程中,再对自然材料进行有意识的分类与筛选[1]。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自然材料的特征将自然材料分为坚果类、蔬果类、自然环境类、农作物类、花草树木类等。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谁知道农作物类都包含哪些自然材料吗?坚果类自然材料有哪些?花草树木自然材料呢?动物类自然材料又有哪些?自然环境自然材料又包括哪些?”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能够了解到,农作物类自然材料包括玉米、稻草、黄豆、绿豆、白菜等,花草树木类自然材料包括树枝、叶子、野草、竹筒等,动物类自然材料包括羽毛、鸡蛋壳等,坚果类自然材料包括花生、核桃等,自然环境类自然材料包括沙子、泥土、石头等。虽然自然材料有着比较多的种类,但如何选择幼儿合适的自然材料则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选择一些并不适合幼儿的自然材料投放到活动中,则很有可能出现幼儿对所选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的情况。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自然材料,多观察与记录幼儿在自主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在自主活动中所缺少的材料,同时记录可能会缺乏的自然材料,然后参考记录来选择后续的自然材料。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尽可能通过自然材料将单一玩法转变成多种玩法,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创造内容—利用自然资源特性
自然资源与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就目前而言,利用和开发美术自然资源是幼儿园创新美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课堂去感受自然材料,从而帮助幼儿丰富感觉与心灵。例如,在带领幼儿学习“美丽的春天”时,教师便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户外写生,组织幼儿进入景区中欣赏青山绿水、草长莺飞,从而帮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美,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更好地对自然材料进行细致观察,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创造欲望,从而让幼儿的绘画变得更加的生机勃勃[2]。再例如,在开展“小叶子”的主题活动时,为了帮助幼儿真正体会到叶子的美以及叶子的趣味,教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带领幼儿进行散步等户外活动,使得幼儿能够近距离地对叶子颜色、大小以及形状进行观察,之后再让幼儿对叶子进行绘画,便能够提高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将歌曲《秋天来了》教授给幼儿,使得幼儿能够一边歌唱,一边对树叶进行欣赏,观察树叶的美丽色彩、天然叶脉以及奇特形状。教师再指导幼儿将叶子进行分类,并将其压平保存,然后对其进行创作活动,比如挑选叶脉明显的叶子进行涂色,或者将其制作成标本,或者对其进行拼贴,将叶子拼贴在小手链、小瓶子、小裙子、小动物身上,从而让幼儿完成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美术作品。许多自然材料并不能够直接制作成美术作品,比如松果、石头等,需要加工改造后才能用于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周末休息时,去公园拣拾各种石头,然后将其带到幼儿园中,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让幼儿自己动手把玩石头,通过摸、看等对石头的特点与性质进行了解,同时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手中的石头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够根据形状将石头变成什么样子?”有的幼儿回答:“我的是一块圆圆的石头,我能够通过绿色和黑色的颜料将石头画成一个大西瓜。”有的幼儿回答:“我的石头比较扁,我能够用蓝色的笔将它画成一条小鱼。”还有幼儿回答:“我的石头长得像人的脸庞,我给它画上嘴巴、鼻子、眼睛和耳朵,它就能够成为一个可爱的小人。”这样的自然材料应用方法,能够帮助幼儿体验不一样的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营造氛围—创设自然资源环境
美术气息和艺术氛围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以及美术素养的关键元素,而利用自然资源来创设环境是营造良好氛围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自然材料。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走道、墙面以及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为幼儿精心布置充满艺术气息的良好环境,使得幼儿园的每一处走廊、墙面、角落都会“说话”,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幼儿的作品充分利用起来进行相应的装饰,比如,教师可以在楼道的柱子上安置长短不一的竹条,然后引导幼儿利用自然材料来展开自由创造,粘贴树枝、麻绳、树叶等。针对小班的幼儿,可以让幼儿将各种竹片进行拼,从而做出美丽的风铃在幼儿园的树上悬挂;针对中大班幼儿,可以引导幼儿在葫芦、斗笠等物品上将自己比较喜欢的图案绘制出来,这样能够提高环创教育的作用与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与主题墙的布置,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主题墙是幼儿园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价值较高的主题墙能够为幼儿带来形态、线条、色彩等方面的感官刺激,同时能够帮助幼儿通过不同角度来对事物形象的审美特征进行感悟,长此以往,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教师在带领幼儿设置主题墙时,应当尽可能地提倡幼儿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创造。比如在开展主题活动“跳舞的树叶”中,教师便可以让幼儿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然后有规律地将其串联,布置在整个墙面的周围,使得幼儿能够感受到树叶在整面主题墙上“跳舞”。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幼儿园资源,比如在班级创设自然角,带领幼儿种植常见的花花草草以及瓜果蔬菜,让幼儿每天对自然角进行观察与记录,同时为种植的植物进行浇水、拔草、除虫。这种宽松的自然资源环境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幼儿亲近大自然,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有助于幼儿创作欲望的提高。
四、拓展资源—融入幼儿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而区域活动主要是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来体现教育功能,区域活动的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就会在操作过程中变得越大胆和自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美工区域内投入合适的自然材料,从而创造具有特色的美术区域,包括手工区、印染区、绘画区、泥工区等,然后教师根据分类将自然材料以及辅助材料投放在各个区域中。在手工区内,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花朵、稻草、树叶、蔬菜等自然材料让幼儿加以创作。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花园中捡到的小花进行组合,将其插在各种各样的瓶中,从而形成各种漂亮的插花,或者引导幼儿将花朵串成一串串的手鐲与项链,又或者引导幼儿将小草剪成长短不一的形状贴在五彩的卡纸上,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在泥工区,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泥土,同时辅以绿豆、黄豆、树枝、树叶等材料,然后让幼儿在泥工活动中将泥土塑造成各种造型。比如可以带领幼儿制作“小娃娃”,将树枝作为胳膊,将芦苇作为头发,将绿豆作为眼睛和鼻子,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幼儿能够将自身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在印染区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共同对自然材料进行收集,包括种子、树枝、稻草等,然后通过染、浸、画等方式将这些材料进行染色,使得单色自然物拥有幼儿喜爱的绚丽色彩,之后教师再引导幼儿将染好色的自然材料拼贴成一幅整体的作品,能够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幼儿园属于学前教育和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后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将自然材料应用其中,能够丰富美术活动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惠香.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自然材料的巧妙利用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01):80-81.
[2]魏海娟.C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自然材料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