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0-16华斌

智慧健康 2021年25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针灸

华斌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 康复科,江苏 无锡 214194)

0 引言

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类突发且进展迅速的脑出血或脑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均高的特点[1]。脑卒中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多种功能障碍,其中以肢体功能障碍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瘫痪,即偏瘫[2]。偏瘫的发生严重阻碍患者康复进度,影响其生活质量,当前针对偏瘫的疗法多样,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推拿、针刺等[3]。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偏瘫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收效较为理想,具体见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 例。对照组男11例,女9 例,年龄50~70 岁,平均(62.15±7.25)岁;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15 例,出血性卒中5 例;左侧偏瘫13 例,右侧偏瘫7 例;病程2~4 周,平均(2.56±0.49)周。观察组男12 例,女8 例,年龄51~70 岁,平均(63.01±6.08)岁;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14 例,出血性卒中6 例;左侧偏瘫12 例,右侧偏瘫8 例;病程2~4 周,平均(2.31±0.24)周。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颅脑MRI/CT 证实者;②均为首次脑卒中发作。

排除标准:①脑出血开颅减压与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②颅脑外伤、颅内肿瘤及脑囊肿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生命体征稳定,疾病不再进展后,对照组开展康复训练治疗:具体内容包括床上肢体良姿摆放、软瘫期以被动运动为主,主要目的在于诱发患侧下肢伸肌张力的增加,上肢屈肌,促肌肉运动,如关节被动活动、仰卧-坐位转移训练、坐位平衡训练、推拿等[5-7]。痉挛期患者,康复训练以降低高张肌群的张力、促分离运动出现及打破共同运动模式为主,如肌力训练、站立平衡训练、翻身训练、牵张训练、抗痉挛手法训练等[8]。恢复其患者康复训练以进一步降低肌张力、促更多分离运动恢复、强化精细运动训练、改善运动耐力等为主,如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上下楼梯训练、负重训练等[9-10]。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及康复训练措施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取穴:主穴包括上肢患侧肩髃、合谷、曲池及外关;下肢伏兔、足三里、双膝眼;配穴:肩三针、手三里、天井、后溪、悬钟、条口、昆仑、丘墟。每次针刺1~2 个主穴,辅以若干配穴,采用0.35mm×40mm 不锈钢针进行针刺,采取提插捻转、补虚泄实等手法行针,得气后留针30min,1 次/d,6 次/周,连续治疗4~6 周后。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考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①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降低>91%,病残程度0 级;②显效:NIHSS 评分降低46%~91%,病程程度1~3 级;③进步:NISS 评分降低18%~45%;④无效:NISS 降低<18%或病情恶化[11]。

(2)中医证候积分:采用4 级评分法进行评估,0 分为无症状,1 分为症状轻微,2 分为中度症状,3 分为重度症状,评价症状主要包括头晕目眩、偏深麻木、口眼歪斜及感觉障碍四项,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12]。

(3)运动功能:采取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量表包括上肢运动功能66 分,下肢运动功能34 分,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好。

(4)步行功能采用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FAC)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价,量表分为0~5 级,分别对应0~5 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独立行走能力越好。

(5)下肢痉挛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对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进行评价,包括腱反射、肌张力、痉挛等评价内容,评分0~16 分,分数越高提示痉挛程度越严重。

(6)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涵盖心理健康、情感、肢体疼痛等12 个维度,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13]。

1.4 统计学方法

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SPSS 22.0 软件进行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以t、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中医症候积分

两组治疗前症候积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眼歪斜、感觉障碍、偏身麻木及头晕目眩四项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2.3 两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FAC、CSI、SS-QOL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FAC、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CSI 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医认为气血两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肝肾阴阳失衡、喜饮酒饱食、忧思暴怒,外邪内侵,使血气血阻闭,筋脉失养;或肝阳上亢,迫血上溢,气血逆乱,蒙蔽清窍;痰瘀阻于脉络,脑府受损,可导致肢体肌肉张弛失调,发为偏瘫。故针对偏瘫的临床治疗,以消肿除痹、舒筋活络和调和气血为主要原则[14]。

针灸是临床治疗偏瘫的重要手段,针刺可通过对穴位的有效刺激,发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和调和阴阳等作用[15]。现代医学表明,针灸对局部外周可形成适宜刺激,这种外周刺激能够经外周感觉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入,并建立突触联系,进而引发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偏瘫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可促进中枢神经协调性的提升[16]。鉴于此,本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在选穴上,下肢以阴经穴为主,上肢则以阳经穴为主,如针灸足三里具备补肝肾、调气血的功效,肩髃穴则行行气通络之效;环跳为足少阳胆经,主治腰腿疾病,对其金刺内关针刺,可舒筋止痛,达到改善下肢功能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提升对偏瘫的临床疗效,考虑与针灸刺激神经突触重建相关。另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CSI 评分更低,Fugl-Meyer、FAC、SS-QOL 评分更高,提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的康复训练效果更好,在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行走能力、生活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