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开发问题与原因分析
2021-10-15吴泽由
吴泽由
随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大量城市外人口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由分散、落后的乡村向密集、发达的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文化的变迁和重构,造成了大量民俗文化的失传和被遗弃。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被侵占
在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问题已经成为民俗文化保护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城市化程度不高,但城市化占地却较多。从用地结构來说,城市占地在整个土地总面积中的比率,加拿大为,英国为意大利为,法国为,美国为,丹麦为,西德为我国则为,远远高出了西方发达国家。除了人口的因素,土地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和利用率低,造成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度扩张,极其严重的侵占甚至破坏了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
在未来城市化发展中,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长,而现阶段作为建设用地主要来源的农业用地及城市存量土地,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己然是非常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并且这二类土地的都是民俗文化活动与遗产的重要生存和继承发展的空间所在。因此,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给民俗文化留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给民俗文化遗产留下的空间更是少之又少。
辽宁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两安说:“一些地区的领导打着‘人民有权享受现代化’的旗号来搞大拆大建,许多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随之一起消亡的还有传统民俗与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番禺小谷围岛,岛上原本没有工业,村民还使用泉水和井水,最高建筑物不过层,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各种文化遗产一一像包括祖祠、公祠、家塾的比较完整宗祠系列,曾经集居白梳女的‘姑婆屋’,还有各种神庙。但是从年月开始,随着广州大学城在这里破土动工,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那里具有多年历史的岭南民俗民风特色浓郁的民间文化,大部分将化为灰炮。”。
二、民俗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局面
“建设性破坏”在城市发展的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不断出现,由此造成群众对于城市的历史记忆不断被抹灭。对于体现历史记忆的历史遗产,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驱使下,被大规模摧毁,致使大多数带有我们历史文化记忆,能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被遗忘。就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规模新建阶段,第二阶段是新建与维修改造相结合的阶段,第三阶段的重点则转向了旧建筑的维修改造。现阶段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走向第三阶段,英国,作为最早同时也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上世纪年代末至年代初,其新建工程始减少,建筑维修改造的项目逐年增加,年用于投资改造的费用是年的倍,年建筑物维修改造工程占英国建筑工程总量的三分之二。
虽然我国城市化需求的迫切,但由于城市化起步较晚,又伴随着战乱与动荡,使得我国现在正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城市建设仍以拆迁新建为主,已经造成许多文化遗产、遗迹的破坏或者消失。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城,是明代的首都、留都,清代的两江总督驻地,民国的首都,拥有雄伟的城墙与城门、金碧辉煌的宫殿与庙宇的伟大都城,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勾勒出精致典雅的江南风韵。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规划需要,有关部门的前行的拆建,并将文化遗产商业化,损害其历史人文信息的真实性,同时,部分明清旧城区被房地产开发拆除,造成历史街区和传统社会不可挽回的损失。随着拆建的推进,那些能体现城市历史记忆的建设将不复存在,将从地图上永远消失,也将在未来人们的记忆中永远抹去。
三、民俗文化遗产被静态保护手段禁锢
作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缩影的博物馆,不仅影响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环境,更是创造优质文化的重要场所。它直接守卫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在对民俗文化保护的作用上,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田比邻白云区白云公园的“曾宪阳藏品博物馆”,是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内展示一个专门收集苗族服饰,剌绣,银器和私人物品的博物馆。博物馆建设的初衷是“保存日渐消失的民族元素。”,将民俗文化能完善保存。现任馆长曾丽在博物馆的开卷语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用真诚的心脏和崇敬,向世界展示一个国家的“精神领地”是充满欢乐和愉悦的精神家园。
文化遗产在其存在和发展的时代,是需要一定的土壤与环境的。很多民俗是因其传统文化中的功能而存在,但随着城市生活脚步的加快,此类民俗文化遗产不被人重视,因而缺少了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只能依靠博物馆得以保存。
博物馆收藏的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几乎无一不是非常珍贵的,具有很高历史文物的学术价值,但这些文物的背后,更要警锡我们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文脉不能被城市化浪潮所造成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博物馆一类的机构在文化遗产保护发明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但相对于“静态博物馆”民俗文化,保护和恢复需要更多的“活态”。城市化进程改变了社会环境的和改变了生产方式,与之相应的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和生活环境,我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要让它在博物馆颓废慢慢放下,而应建立它的良好环境,使其继续“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