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俗文化受损原因

2021-10-15何可武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城市化

何可武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逐步迈向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激烈竞争中,将面临着市场化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民俗文化在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民俗文化出现的的一系列问题,适时采取必要的对策,引导和规划民俗文化走向合理化、市场化的发展。

在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化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也催生了市场化的产生。荔波民俗文化就是当下一个鲜明的例子,近些年来,近几年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荔波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的水平已明显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渴望程度也逐步增加,将民俗文化推向市场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荔波民俗文化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伴随出现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分析民俗文化受损原因可以更合理有效地解决文化偏离等现象。

一、民族民间文化生存发展的土壤受到破坏

其一,城市化改變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传统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由于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由于快节奏生活和城市娱乐生活的影响,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急剧改变;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活动表演已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休闲娱乐等都市文化的冲击着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

其二,现代工业用品逐渐取代手工产品,民俗工艺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由于城市化中现代化的工业的发展,工业产品逐渐走进普通百姓,传统手工制品既费时又土气,没有市场,并从历史舞台逐步退出。施洞苗族服饰集,曾以传统手工纺织,印染,刺绣和银工艺构成的主流民俗文化,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的纺织原料,因为色彩艳丽,价格便宜,方便,实用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布,成为当地的苗族妇女着装的主流材料。所以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传统的纺自染的面料,而是在市场上购买。其他很多手工制品也都面临这样的局面,这就致使很多民间工艺和民俗技艺正在逐步的被替代。

其三,民族凝聚力削弱,民俗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组织支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原本被保持的集中居住格局被打破,聚居居民逐渐分散进入城市,并在城市扎根,究其原因是因为散居又无有力的组织,再加上人们为早円在主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而疲于奔波,很少有人组织或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工作,其结果是逐渐削弱民族凝聚力,民俗传统文化发展失去依靠的组织。

其四,民俗传统文化被忽视,文化传承机制脆弱。民俗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使民俗传统文化后继无人。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学校教育出现了选择偏离,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民俗文化被主流文化边缘化,难以进入教室。在现在的学校里,学生把过多精力放在学习外语上,而对他们的母语和所包含的文化却不重视,在中国文化和现代的学校扫除了汉语文化和科技知识的“文盲”的同时,增加了民俗文化的新的“文盲”。

二、城市化对民俗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城市化进程造成人口密集,城市人口不断扩大,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正处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早期城市的发展,一个主要问题是老城区的改造建设,如果不合理规划,就会很容易破坏传统文化。在老城保护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城市当属云南丽江,但在其他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很少能够学习到丽江的先进经验和并借鉴和应用在地区建设上。现实情况则是在大多数地方在市区重建中,用水泥街道更换了青石板街,传统民居被砖块堆砌的楼房替代,或是在高层建筑中沉降的老房子,这无疑破坏了整个城市的整体美感。老城区的一些街道拆除,使历史记忆与原来的城市文化发生重大改变,所谓传统再无法找寻。

其次,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受到重视,推出了很多大型项目,如水电,公路,铁路,机场建设,给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还有在发展以民俗旅游为重点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得不到科学的论证和规划的,有形文化的破坏性开采的等原因,都对城市文化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城市化加速了无形文化遗产生存力旳衰退

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特殊的文化,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民俗文化遗产。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力度加大,流行文化和新城市文化的向下渗透、向远渗透,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存亡炭炭可危。作为民俗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的语言,民歌,民间舞蹈,民族技艺等都正在走向衰亡。在民族语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民族语言,就算在说民族语言的地区也出现年龄的分界线,随着民族汉化的严重,很多青壮年以下居民以讲汉语的居多。在民族建筑方面,具有侗族标志性建筑的鼓楼和风雨桥,目前仅存的建筑师只有黎平肇兴的陆文礼等几人,而且他们年岁已高。在民间医药方面,因受现代医药的冲击,民间医药得不到开发利用,有些医药方术的传承又受到门规的严格限制而面临失传。不仅如此,很多需要口传身授的技艺上,如苗族刺绣中的双针锁绣技法,过去曾是雷山县、台江县和凯里市交界的巴拉河沿岸苗族妇女人人皆会的技艺,如今掌握这种技艺的只有少数五六十岁的妇女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比有形文化遗产的命运更令人担忧,因为它的消失无声无形进行的,往往一个老艺术家的去世将意味着一门手艺,独特的技能或表演艺术永远失去了。因为形势逼人,文化部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该项目的启动,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希望。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城市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