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的高中教学管理措施研究
2021-10-15袁莹
袁莹
摘要: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社会各个阶层都得到了广泛认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诉求为中心,标志着作为实现高效率教学和可持续性管理的体系构建。高中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形成生活观、形成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教学的管理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为了达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借助以人本管理的方法,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中;教学管理;以人为本;方法探究
学生是教育的基础,学生是教学的动力,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在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在此,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想法,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把学生的理想和教学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找到实现学生价值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高中教育教学管理要推行均衡教育
对于高中教育管理来说,其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与教育目标就是实现教学均衡化。从目前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状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对高中教育管理的重视使得越来越多的高中成为了示范性的高中,其人才输出效率大大提升,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也愈加精进。但从很多学校当中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其中所存在的不均衡之处,对于一部分学校来说,为了充分保障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会对学生进行分班教育,以成绩的好坏来对学生进行分班,并且给予成绩优秀的班级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
在这种形式下,学生面临着无形的学习压力,家长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让学生进入所谓的“优质班”去进行学习,片面的认为学生在“优质班”当中享受着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够受到学习氛围的影响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但正因为家长们普遍的这种心理,所有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学校并不能完全实现家长们的全部要求,并且,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又是否公平呢?久而久之,家长和学生都会对学校产生一种不满情绪,学生在无形的压力下也会逐渐丧失自己对学习的信心,这种不均衡的教育又怎么会适合全体学生的发展呢?为此,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学校并不能仅仅将学生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也不能单一的以成绩进行分班。教育应当是面向全体學生的教育,每位学生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学校应当综合评定学生优劣,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班与管理,实现教育的均衡化与平等化。
二、整合高中教科书并合理开发更多资源
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认真总结科目,并将高中教科书纳入教学过程。同时,高中教育和培训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校教师情况而定,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结合有效的资源协作,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师需要采取以下步骤将教材整合到高中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并合理地开发更多资源:首先,学校教育部门需要仔细分析其教学情况,并整合新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高中教育的改革方向。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管理学校教师,而且可以为教师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的培训的平台,这样能够改善学校教师的整体师资力量。第二,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师认真学习教科书内容,总结教科书精髓。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务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同时教师还需要仔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并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对全新人才队伍的高效培养和建设。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教师素质
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班级教学管理的效果。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高中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高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电视等智能终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才能真正实现博学、见多识广。
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强大的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发展起来的,而是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教师要在自身良好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学习进取,积累新的经验,培养责任感,增加影响力和魅力。在日常生活中,组织每个活动开始时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活动结束后要写活动总结、评价。同时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专业知识,与同事探索交流,总结新的班级管理策略。了解学生的感受,欣赏学生的视野,基于多方面的学习和探索,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树立教师的威信。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会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影响和管理秩序。
综上所述,一般来说,在当下的高中教育管理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学课题逐渐多样化,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管理中,坚持独立发展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能力和差异,培养具有优秀专业资格的人才,将其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优质教学管理机制的首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婉灵.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7):122-125.
[2]魏凯.关于利用互联网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1,23(03):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