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商科理念的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0-15王拓任炜炜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跨专业新商科创新创业

王拓 任炜炜

摘  要: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各高校相当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商科的发展,更加促使高校审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发展,焦点在于如何整合和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和要素配置,充分发挥新商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互补、共享和融合作用。本文通过阐释新商科的内涵、发展现状和现实作用,基于新商科理念,挖掘和分析高校在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和现实困境,探索构建基于新商科理念的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寻培养新商科服务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路径,对提高当前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商科;跨专业;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155-03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使各行各业进行变革,商科也在发生着变化,行业内出现了以开放思维理念和视野为特征的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新商科”概念,这也推动着高校开始审视和思考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向,促使高校开始注重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商科和其他学科的互动补充作用,这就要求高校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和精准界定,构建基于新商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新商科理念是推动高校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

(一)新商科的内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由国际教育统计标准建议而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商科被解释为研究探索交换(或交易)活动规律性和商业运行机理的学问。本文所指的新商科重在强调基于传统商科概念,面向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一种具有开放思维、包容理念和前瞻视野且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新理念。在这种新商科理念的影响下,高校在审视和定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突出新商科与其他学科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互补作用,能够将数据思维、交互思维、伦理思维、美学思维、哲学思维、计算思维等新一代科技革命理念引入其中。可以说,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也是对新商业模式规律的探索,这就需要学者对当前高校绝大多数专业内涵与外延进行再思考。

(二)新商科促使高校人才培养进行跨学科联动

当前,各行各业均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各方面作用推动下,人才培养这一命题已经上升到影响社会创新发展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各高校在積极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由“工科、商科”学科性质差异而带来教学资源和要素不匹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等一系列问题[1]。因此,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商科和其他学科的互动补充作用,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人才培养资源和要素,构建基于新商科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高校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新商科推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革

新商科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同时新技术驱动新商业、新商业吸纳新内涵、展现新姿态、孕育新职业,新职业则亟须新人才。特别是源自最先进企业商业模式和最新生产技术发展的启发,基于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无人技术等支撑智慧化的技术、环境、角色、程式、方式的不断融合,以及工学一体、理实一体、工管融合的新专业等,使得高校认识到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且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型新人才[2]。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开始思考商科和工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特别开始注重通过新商科教育实践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行为规范、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立足于在新商科理念下构建一种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索建立新商科服务于各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尝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对于提高当前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商科理念下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一)解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和模式不科学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培养体系不完善和培养模式不科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方式松散单一和缺乏系统性。小部分高校甚至出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高校可引入新商科理念,以跨专业学科互动为突破点,整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源和要素,发挥新商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进而调整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3]。

(二)解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和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高校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连接,导致经常出现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滞后于人力市场需求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和灵活性,要特别思考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基于新商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强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核心要素,围绕核心目标建立目标清晰和方向明确的课程模块,构建多维度、多元化、多形式育人体系和机制,通过“核心驱动,育人模块优化、方式手段创新”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解决资源配置不足和教学平台利用不高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一般管理性资源占据较大比例,存在重复建设的可能,在教学资源配置上,由于跨专业学科的客观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够集中、教学平台有效利用率过低等问题,这都可能造成教学资源配置浪费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阻碍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商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整合和利用了现有的各类教学育人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配置,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学科互补作用,充分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师资力量、培训教育体系、实验实训平台或其他分隔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激活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和要素提供了新路径。

三、基于新商科理念的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坚持把新商科理念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应坚持把新商科理念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调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施基于新商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新商科理念的跨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新商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新调整学分权重,注重大学生实践训练、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学分构成,将其作为必修学分,实现全员、专业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各个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必修学分比例权重[4]。在此情况下,高校应探索和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分制和转换制,改革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合理认定学生在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学分。

(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互联网+电子商务、新金融、新零售、新贸易、新物流、新供应链等手段与商科教育的融合,要求不断优化双创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明确新商科理念下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体系结构,以培养具备新商科基本专业知识、熟悉企业运行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掌握企业基本经营方法和技巧、具备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应加强新商科基础知识、实践训练、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的建设力度,开发面向不同专业、具有新商科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多样化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需求[5]。

(三)健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高校应健全“竞赛实践—技能实践—产学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新商科实践教育体系,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调动学生创新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推进课堂教学平台、实验实训平台、企业实践平台有机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学生综合发展;通过“校—政—企—行”多元合作和产教融合,让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项目,提升学生发现现场生产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质量意识、品质意识、职业素养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搭建满足新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支撑平台

新商科理念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强调资源融合和平台整合,高校应大力推进从内容到形式上统一的新商科共享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新商科对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补充作用,确保共享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同时设计和搭建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以及自我发展需要的环境和支撑平台;积极与校、政、企、行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实验—实践、创新—创业相互衔接、贯穿支撑的一体化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和支撑平台。

(五)建立完善全流程、多渠道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商科的优势和特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实训平台,早进团队;打破课程间、学科间、院系间、产学研的壁垒,建立和完善培养目标一致、教师队伍协同、管理机制协同、教学资源共享的全流程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和校际、校企、校地、校所多渠道的协同育人机制。

(六)强化适应新商科理念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力度

高校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推进混合式教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及应用;推进广大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项目技术、学术前沿成果带入课堂,导向实践。同时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每门课程、每项活动和各个管理环节;探索改革当前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鼓励和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单一考核模式,完善多渠道考核办法,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相适应。

(七)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高校应在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教学和管理研修中,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培训内容,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建立不同类别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鼓励治学严谨、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特别是要注重发挥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要提高辅导员综合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之成为创新创业工作中的重要骨干之一。

四、结论

高校应基于新商科理念的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四大”要素作为核心驱动目标,坚持把新商科理念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立完善全流程、多渠道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满足新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支撑平台;应积极适应“新商科”理念的教学方法,强化考核方式改革力度,注重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进而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永其,宣昌勇,孫军. 新商科创新创业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20(24):44- 46.

[2] 卢彰诚. “互联网+”时代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教文汇,2018(01):95-97.

[3] 张颖,李孟歆,侯静. “产教融合 多元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科技与创新,2021(13):116 -117.

[4] 陈清耀. 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1):89-90.

[5] 邹嘉唯. “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 智库时代,2019(37):210-211.

(荐稿人:李明,柳州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A类项目(项目编号:2018JGA34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拓(1986—),男,博士在读,柳州工学院组织宣传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公共危机管理;任炜炜(1988—),女,学士,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跨专业新商科创新创业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商科类院校跨专业经管实验运行体系思考和探索
中韩合作办学中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组织的研究
理科院校英语专业跨专业自主学习的调查与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