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1-10-15周淑乐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文明传唱至今,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其中古诗词更是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宝库。传统文化是古诗词得以发展的思想引擎,古诗词是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与传播的文化载体。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不仅要逐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提出了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相应有效策略,从而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8-049-03

【本文著录格式】周淑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课外语文,2021,20(28):49-51.

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古诗词一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文化艺术瑰宝,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精练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的精神实质、富有内涵的思想精神启迪着一代代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要有效地整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升华和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适应社会进步的新形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目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注重解词释句、串讲全诗、体味情感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有教好古诗词的责任,而学生有学好古诗词的责任,但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古诗词有着偏差的理解,学生甚至因古诗词难懂而产生厌烦感,毫无兴趣,意识不到其中的价值,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也不高。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去,真正地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一、挖掘文本中传统文化的內蕴

就文本而言,目标取向不同,教师的文化底蕴也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不同层次和方向。教师易“照本宣科”,通常拿着辅助教科书或者鉴赏辞典上的文章来解读,如果离开这个“靠山”便会不知其所以然。在古诗词教学中,把握文本时,不能仅仅关注这首古诗词本身,读懂诗的意思即可,还要了解诗人、他的代表作、他的诗歌风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还要从整个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古今对照,以当时的观念理解作品,以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我们要把它作为传统文化去认识、去解读。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文化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这或多或少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回归其历史文化语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够深入文本,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深入挖掘文本中传统文化的内蕴。具体说把文本拓展延伸到传统文化的共性上去,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文本内容进一步提炼,把它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去评价。总而言之,一定从文本出发,对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升。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此诗是李白仙游诗代表作之一。教师在解读时,多是从其反映李白对现实的不满角度去讲解,会显得有点表面化,可从道教审美文化的角度来探寻李白的这首仙游诗,让学生了解仙游诗是在道教文化直接的影响下成熟起来的,这种畅达梦游与对生命的执着正是中国道教思想的核心。还要给学生讲解在这首诗中有些意象和道教文化有关,值得深入挖掘。其中“瀛洲”是在海上游历冒险的海客谈神话之地,是李白所向往的理想之地。梦中可以见到高山象征着梦者必须不断克服的重重障碍,要有登上高山的勇气,要克服恐惧,战胜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神仙”,道教的理想人格,能力非凡的特殊人物,即不受控制和约束,自由对现实中的状况做出反应。这两个意象都与中国道家思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传达出来的是诗人对仙界的一种向往。这对学生挖掘文本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对高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点难度,需要教师及时补充一定的道家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才能够让学生看到文本背后深广的文化底蕴以及这种文化对诗歌本身的影响。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深入分析挖掘文本中传统文化的内蕴,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美。

二、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课堂氛围

课堂上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在适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学生可以沉浸在古诗词中,感受古诗词带来的美好体验,这对高中生学习古诗词有着重要的作用。与现代诗文相比,古诗词的用语对高中生来说会比较陌生,尤其是词的韵律更加难以把握,学习起来有些吃力,这就会消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很难体会到古诗词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一些优美的古诗词,发挥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其中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在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时机。

在学习《琵琶行并序》时,可以采用将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相容的教学模式,课堂导入时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琵琶行》的音频,通过悠扬的音乐和多种歌法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边分段播放音频边运用优美的语言引导的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与琵琶女两人的情感变化,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减轻了教师讲解和独立分析给学生带来的疲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和探索诗歌的主观意愿,增加了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共鸣。在讨论中智慧能够得到强化,在碰撞和交流中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运用艺术与文化的结合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念。整堂课中都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古诗词的古典韵味,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课程目标规定:“通过学习运用祖国汉语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背诵古诗词,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态度传播到每个学生心中,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新课标中还对学习任务群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为教学提供明确的施教方向。教师要把教学目标铭记心中,不得脱离目标进行讲解,要与学生共同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深邃思想,体味其中的审美价值。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教学目标为了解词的意境与表现手法,通过反复诵读,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忧愤及旷达洒脱的豪情,从而培养学生鉴赏和审美的能力。要明确反复诵读这一教学目标,体味词的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品味词的声韵美。要注意古诗词的学习有一个从形式到内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上还要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深入探究,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融入进行拓展。古诗词中情感的理解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理解词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逐步进行引导。品味苏轼身上那种极为崇高的社会人格的价值体现,他的旷达开朗、深沉坚定,他在和如画江山、风流人物的交流中得到的安慰和内心的宁静,形成浑厚坚实的袅袅余音。这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需要我们细细品读,去体味词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师要抓住这一着力点。

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活动

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靠课堂上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古诗词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带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课外活动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学生在活动中不枯燥,使以往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创新化。古诗词中有很强的音乐性,组织古诗词朗诵会,在朗诵和想象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有定期举行古诗词背诵比赛,每期要有一定的主题,如表达爱国情怀的、思乡情感的、朋友情深的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展示,随机抽取一首古诗词,根据意思的提示对其作画,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逐步找到学习古诗词时的乐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古诗词中的文字之美、古典之美,体会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声声慢》为例,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进行诗歌朗诵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古诗词的音律美。可以运用范读、齐读、自由读等朗读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要注意此词整体上是婉转凄楚的,细细体会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与律诗相比,在声韵、句式、节奏方面有着更多的变化,因此读起来更为自由灵活。活动前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在朗诵前学生可以从网上搜集《声声慢》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学习模仿他人的朗读,制作简单的课件,配上合适的乐曲和图片,增强朗读的效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记录学生朗诵的优缺点,对于各种意外事情的发生都能够灵活应对;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与点评,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受益,能够不断进步。这样教学,通过朗诵会使学生更加理解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憂愁苦闷,体会到词作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

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容、凝聚在古诗词作品中,古诗词深植于传统文化并生动地诠释着传统文化的精髓。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词中蕴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把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去,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增强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教师,我们要掌握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古诗词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极其重要,通过对经典古诗词的教学,更好地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不断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益,真正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要始终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

参考文献

[1]吕加林.在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2]曹公奇.阅读教学教什么[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邓萌柯.中华诗词名篇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简介:周淑乐,女,1997年生,山东潍坊人,就读于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传统文化
如何走出高校武术教育的困境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