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现状分析及思考

2021-10-15李胜红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本阅读教学

【摘要】语文教学低效,其中表现为课堂解读文本的无效或低效。教师文本解读主要存在的问题:迷醉形式,架空语言。学生解读文本存在的问题:阅读期待较低,缺乏情感共鸣;疲于应付“应试训练”,个体经验介入不够。细读文本,要重视内容确定、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8-022-03

【本文著录格式】李胜红.文本解读现状分析及思考[J].课外语文,2021,20(28):22-24.

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及是否能更充分地挖掘出文本的文学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文本的态度,和学习母语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当下语文课堂上,学生要么隔靴搔痒,要么默不作声,甚至吹起了一股不正之风,受网络恶搞文学经典的恶劣影响,一些师生开始蔑视、无视经典文本,甚至反文本。

一、教师文本解读现状分析

(一)迷醉于形式上的设计,游离于文本之外

在随堂听课中,笔者注意到一位老师在教授经典名篇《背影》时,刚开始多媒体播放刘和刚的名歌《父亲》,然后,没有与文本直接相关的问题设计,就直接开问学生:听完这首家喻户晓的歌,你有什么想法?能说说这首歌为什么感动你?你能当着大家的面,给大家清唱一下吗?忘却设计播放这首歌曲的初衷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歌曲的事还未说完,只见课本剧又开始了,演课本剧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嬉皮笑脸,闹哄哄热闹非凡。转眼大半时间已过,教师草草收场,某些学生还停留在扮演“父亲”角色的滑稽搞笑中,面面相觑,又一次嬉皮笑脸。一篇带着忏悔和通过深刻叙事抒發浓郁情感的美文,一经课堂折腾,谁还再沉下来,落入文本?

朱光潜说:“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他的语文。”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严重游离于文本之外,仅仅依靠那么一点开篇引趣的方式进行,最终课堂会沦为两张皮,我们会抓不住学生的心魂,也就不能激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波澜。

(二)架空文本语言,局部肢解文本

文学语言具有描写性、抒情性、表现性、议论性等特征,在具体语境的作用下,充满着多个层面的意义。正是文学语言意义的多层面性,才使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有了存在的价值,读者从直面语言形式,到逐渐沉入语言内容深处,并且在语言的世界里“出生入死”。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理所当然成为文学的血肉。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此基础之上,诱导学生沉入言语,对文本极具美感和深度的语言进行品味咂摸。《岳阳楼记》是古典散文经典作品,历经磨砺,流传千古。很多公开课,语文教师热衷于上这一课,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讲的东西,但课后却没有沉淀,随风而逝。笔者总结其中最大的败笔不在于语文教师备课扎实与否,课堂环节设计合理与否,而在于语文教师仰仗自己的过往经验,大讲特讲历史知识,纠缠知识分子的忠君爱国思想,就是不沉入语言。正如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就特别强调:“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要尽心尽力地与语言打交道,一定要紧扣文本,立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和情感。”

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阅读期待较低,缺乏情感共鸣

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作品普遍持积极的态度,说明学生对阅读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心理期待,学生希望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寻找到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寄托。然而教师在课堂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总是习惯“用考点将文本肢解成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知识,不仅将阅读绩效简化为单一的知识积累,更造成学生阅读主体的缺席,使阅读缺乏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冻结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灵性”。应试教育已经使广大师生产生一种心理的惯性:读这个,与考试有关吗?或者纠缠于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解读过程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使得文本细读渐渐滑向机械式的文字肢解和教化色彩的知识传授,文本变得陌生,教学内容一下子缺少了生气。通过课后笔者与学生的随意交流,许多学生也反映出课堂教学比较沉闷、枯燥和单调。课堂上,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文本解读和引导存在着疑惑或感到迷茫,参与讨论和思考的积极性并不如设想中一样高涨,认为和自己的阅读期待有些差距。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疏于细读文本,故而往往随意抓住文本内容的一点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热闹的讨论取代了对文本的深刻剖析,师生间的交流只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对情节的了解,段落大意的授受,至于这篇作品是否真正打动学生,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程度如何,教师并没有深究。

(二)疲于应付“应试训练”,个体经验介入不够

“语文教学是唤醒的艺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充分的时间细读,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调动其内心的情感,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对话中,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心灵借助文本语言得到碰撞。”阅读是需要学生参与创造、建构文本意义,并能够获得审美体验的行为,此之谓真阅读,它无关乎考点,无关乎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真阅读只关乎语言的积累,文化传承,精神成长。学校的语文教学承担着导引学生热爱阅读的重任,目前教科书选入的文学作品都是跨越古今中外的众多名家名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要掌握的文学作品有量和质的特别规定性,而现如今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兴趣的减退,积极性的逐渐缺位,必然使得学生在解读作品时产生放松和轻视的心态,继而形成一种对作品的“免疫抗体”,表现在课堂上便是不闻不问,导致课堂上的互动和对话无法正常开展,更谈不上深阅读作品。学生自身对教科书中选入的文学作品的“情绪抵抗”给阅读教学制造了一个很大的障碍。且不说那些来自外界因素带给学生的干扰,如学业任务重、考试测验多,部分选文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等等,也不论课程标准中推荐阅读的文学作品篇目和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及相关读物学生完成的质量和数量上的情况,单单就学生对教科书中选入的文学作品的情绪排斥这一因素,便足以衡量出如今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降给学生自身、给中学阅读教学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之大之深,这种局面亟待扭转。

三、实施文本细读的前提

文本是整个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首先成为阅读者和作者之间情感互动的桥梁,也是链接师生两端的载体、媒介。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是极为活跃的因素,学生参与解读文本,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是语文教学的直接目的和终极旨归。教师、学生和文本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细读内容的确定

通过深入教学一线,笔者发现,对教学内容模棱两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语文教师不注重对文本的第一次細读,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诵语文教参上,这种现象造成文本细读理论在阅读教学实际中的落实并不顺利和有效。目前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或抓住文本中个别词语追根究底,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教学内容精细翔实,但却因课时有限而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或走马观花地直接带领学生朗读一遍,组织学生讨论一番,总结一下作品主题思想便草草了事;或把文本中所能够表现的内容全盘托出,教学内容十分充实,实却散漫芜杂,主次无从分辨。”文本是一个复杂的集合,每一个文本都存在可以挖掘的内涵意义,究竟哪些才是文本细读后可以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可以被呈现在课堂上的内容着实让语文教师犯难,同时这也成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最大障碍。这一点,在与其他语文教师的对话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对文本细读解读内容的拿捏和把握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困扰和难题。

(二)阅读教学需要重视教师指导

教师永远不能替代学生解读文本,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是以教师解读文本影响学生,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解读文本的方法。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既要从宏观上给予学生选择哪些具体文本进行细读的指导,同时也要从微观上给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以及在阅读中的困惑和顿悟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细读,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沉入文本的言语世界而细读。这样的细读,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积极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表达的意义。课程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要求语文教师细读文本要基于客观存在的实际学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劈柴不按纹,累死劈柴人。

(三)学生参与,文本解读才最终有效

文本的生命意蕴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身上,才能得到痛快淋漓的展现。文本解读要着眼于学生的视界,发力于作者的视界,用力于文本视界。学生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文本解读的现实生成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时刻关注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就要思考如何最大限度调动这个最活跃的因素,以此完成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做到对文本的有效解读,激发和引导学生,捕捉学生对文本的兴奋点,关注学生解读文本的生成问题,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忽略了文本解读中学生生成问题的关注意识,就不会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注意到学生课堂上创造性的生成,不能及时捕捉学生课堂的智慧,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效益,挫伤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总而言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文教学质量高低,决定于语文课堂是否有效。语文课堂有效,始于师生面对每一篇经典文本的态度,始于教师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始于学生参与解读文本的兴趣和热情。

附  注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基于文本细读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20]GHB2543)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3]翟晋玉.语文教育要返璞归真[N].中国教师报,2013-07-10(10).

[4]黄叶.文本细读,于寻常处觅深意[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胜红,1980年生,甘肃武都人,研究生,中教一级。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