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灯的变迁
2021-10-15农乃兴
灯,是供人照明或做其他用途的一种发光的器具。
就照明而言,因所处的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各人对“灯”的感受也就不一样。
我是地道的山里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灯”有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情怀,感悟至深。
我出生在广西大新县小明山山脉中段的一座山峦下,屯名“那咘”。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西北方向发端,绕过屯前向东南方向潺潺流去,屯的左右两侧还有多口泉水流入田里,可谓是山清水秀、地肥物丰、旱涝保收、瓜甜果香粮满仓的宝地。只可惜开门见山,出门爬山,交通闭塞,商品贫乏。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还较困难,屯里30来户人家晚上的照明全是以点松香为主,整个山村漆黑一片,看不到人们的笑脸。
说起点松香这事,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知道它的烦琐的。点灯时,得要一个人专门守在灯盆旁添加松香,要是遇上风儿吹来把火扑灭,得用嘴凑近灯盆轻轻把火吹燃。更令人担心的是,燃著的松香烧到有香油处时,火苗便“噼啪噼啪”地爆响,火花似萤火虫般到处乱窜。要是溅在衣服上,衣服即被烧出一个个窟窿;要是溅在脸上或手上,皮肉即被烫伤。
那时,为了打来松香照明,10岁的我每到星期天和假期就得跟着母亲和其他大人们到离家几公里外的松林里打松香,踏上了荆棘丛生的山野。直到现在,松香灯的酸甜苦辣,依然在我心中铭记。
1968年2月,经体检政审两合格,我光荣入伍。当年8月,公社领导根据我家只有父母二人居住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名女知青到我家与父母同吃同住同劳动。天上突然降下来一个女儿,父母满心欢喜。第二天,父亲专程到圩上买来一大一小两盏煤油灯。父母亲说:再穷,也不能怠慢人家姑娘,她也有父母。现在姑娘只身在外,我们就是姑娘的父母,我们要好好待她。
晚饭前,大灯放在明显处供一家三口共用,小灯由知青女儿用。晚饭后,大灯就归知青女儿专用,让她看书眼睛不那么吃力。虽然煤油灯比松香灯亮不了多少,但它是我家从使用松香灯转变到使用煤油灯的年代见证。
穷则思变,1970年,勤劳的那咘人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在鸟烂河处拉腰筑坝兴建小型水电站。当时那咘是公社集体养猪的一面红旗,年生猪存栏保持100头以上,每天加工600斤的猪饲料都是用柴油机加工。电站建好正常发电后,为节约生产队费用开支,增加群众分红,改用水轮机加工猪饲养。而水坝的蓄水量只能满足一项,也就是说,满足白天猪饲料加工,晚上就不够照明;要是晚上照明,白天就不能加工猪饲料。为保证公社集体养猪这面典型红旗不倒,淳朴的那咘人愿意继续点松香点煤油灯。
那咘人真正用上电是在1992年。
那年开春后,那咘人自筹资金10万元,在县供电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全程指导下,每户出动一个劳动力参加扛电杆、挖坑、埋电杆、运线架线等工作。这些工作虽然辛苦,但个个手脚生风,不甘人后。人心齐,泰山移。经过几个月的团结奋战,当年11月初,电终于接进了农户家里。通电那天,人们欣喜若狂,个个脸上笑开了花。一只小小的灯泡,就像一颗小小的太阳,点亮了那咘的夜生活。那咘的灯火,星罗棋布,光芒耀眼。记载着辛酸,记载着困苦的松香灯煤油灯年代,成了那咘人永恒的记忆。
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灯下或看书或写字或下棋或玩扑克的村民们心里又生出美好的遐想:“要是屋外的屯路也有灯照着那该多好啊!”这一美好愿望刚刚涌上心头,又被现实挡了回去,因为大家知道,要在屯内的道路安装路灯,必然要花很多钱。
路灯梦,成了那咘人的追求。
1999年3月的一个下午,92岁的父亲在大哥的陪伴下来到我家,我们看到父亲,个个都高兴得不得了。令我想不到的是,父亲此行的目的是在天黑后到街上沐浴路灯,然后明天一早就跟大哥返回乡下。
妻子挽留道:“爸,既然来看路灯,那就别忙回去,多住几天,好好享受享受。”
父亲说:“自从屯里集资拉电通电后,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拉来的电都是亮在屋里,屋外的屯路还是漆黑一片。爸现在老了,将要入土的人了,可连路灯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现在能看到就知足了。”
父亲专程来县城看路灯回去后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去世时,父亲脸上毫无牵挂,安然离去。父亲的路灯梦,成了我后来的乡愁。
2018年,随着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惠民政策深入落实,那咘兴建了两项公益工程,一是把屯内的泥路铺成水泥路和建一条环屯路,二是在屯道上安装太阳能路灯。晚上,路灯光芒四射,把屯里照得雪亮,彻底驱除了整个山村夜的黑暗。各家各户的孩子成群结队地在庭院里玩耍,叫喊声、追逐声、嬉戏声、欢笑声,随着路灯灯光飞出庭院,飘上天空,一派安逸祥和。喜欢下棋、玩扑克的村民在屋外摆开了摊子,大家玩得更尽兴了。如今,谁要想串门,不用点火把,不用打手电筒,在路灯的照耀下走得步步安全,步步放心。
路灯,对生在城里长在城里住在城里的人来说,谈不上新鲜谈不上稀罕,但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住在农村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件新鲜事。那咘人从忽明忽暗的松香灯,到煤油灯,到电灯,再到路灯,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农乃兴,壮族,广西大新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戏剧家协会会员,广西广播电视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三月三》《电影文学》《今古传奇》《中华文学》《广西日报》《左江日报》等报刊。著有《路在脚下》《身边故事话礼德》等四部图书,其中两部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