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蔬菜大棚栽培黄色金针菇技术

2021-10-15郑明海金群力余承勇苏干光

食药用菌 2021年5期
关键词:菌袋金针菇出菇

郑明海 金群力 余承勇 苏干光

(1. 开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开化 324300;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 310021;3. 开化县民盛食用菌有限公司,浙江 开化 324300)

金针菇规模化栽培在浙江省开化县已有30多年历史。近几年,由于白色金针菇品种的工厂化生产发展迅速,开化金针菇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下降,自然季节栽培持续低迷。当地从2017开始采用城郊蔬菜大棚栽培黄色金针菇,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有效降低生产能耗,实现鲜菇现采现卖,菇农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几年实践探索,现将蔬菜大棚栽培黄色金针菇技术总结如下。

1 菌种选择

金针菇选择当地黄色主栽品种F8,其形态特征:子实体菌盖淡黄色、圆形,直径10~18 mm,厚3~6 mm;菌柄长14~20 cm,上端黄白色,基部浅黄色。适宜于金针菇自然栽培产区秋末、冬季和初春季节大棚栽培。

应用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液化菌种,发菌期菌丝粗壮、洁白、浓密,发菌周期缩短,污染率低;出菇期子实体发病率低,商品性状优,生物转化率高[1]。

2 栽培季节

金针菇属低温型恒温结实性菇类。结合南方气候特点,制袋时间宜选择9月10日至10月15日,10月底至11月上旬菌袋外运,11月中旬至翌年3月底出菇。

3 场地选择与大棚建造

栽培场地选择交通便利,近农贸市场,水源洁净,地势高、不易积水,周边无污染源的场所。每种植一万袋,需要准备栽培场地的面积为200 m2左右。

蔬菜大棚选择南北朝向,长30~40 m、宽6~8 m、高2.5 m。出菇前大棚覆盖油毛毡或黑色农用膜,用压膜绳固定。大棚两端开门,门高1.8 m,宽1.5 m,其余部分盖油毛毡或草帘,在两侧离地面0.5 m处各开一排0.5×1(m)大小的通气窗,横向各间隔5 m,每个通气窗挂草帘。大棚四周挖沟排水。

4 培养料配制

培养料配方一:棉籽壳60%,杂木屑10%,麸皮10%,糠10%,玉米粉7%,石膏粉1.5%,石灰粉1.5%;配方二:棉籽壳47%,杂木屑12%,麸皮10%,糠10%,玉米粉10%,棉籽饼8%,石膏粉1.5%,石灰粉1.5%。以上两个配方是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菇农使用的主要配方,配方一适合提早生产栽培袋(9月10日至9月20日),含氮量低,可防止高温期间栽培袋生产料酸化,降低制袋污染率,有利于菌袋提早开袋形成菇蕾。配方二是高产配方,主要通过增加氮素营养来提高产量[2]。

5 栽培袋制作

5.1 料袋制作

按上述配方准确称量各种原料。棉籽壳、木屑须提前6 h按料水比1∶1.3预湿,预湿时加入全量的石灰粉;棉籽饼提早2 h浸水,防止因存在干块导致灭菌不均匀、不彻底的现象。装袋前1 h将辅料混合并充分搅拌均匀。装料采用规格为18×38×0.005(cm)的聚丙烯塑料袋,要求装袋紧实、上紧下松,无软袋,装袋高11±0.5 cm,每袋装料干重约375 g。常规灭菌,遵循“功头、保尾、控中间”,当料温达100 ℃时保持28~30 h;高压灭菌,在1.2 kg/cm2下保持5 h。

5.2 接种培养

料袋出灶前,须对冷却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待料温降至60 ℃左右时趁热出灶,料温降至28 ℃以下,手摸无热感时可覆盖薄膜消毒、接种。接种后,菌袋就地采用“4、3、2、1”梯形立式堆放方式发菌(图1)。

图1 立袋发菌

6 出菇管理

采用“卧袋催蕾、立袋出菇、倒袋养菌、立袋转潮”管理模式。

6.1 开袋搔菌

接种后经25~30天培养,当菌丝生长到基质的三分之二处时开袋。将菌丝生长一致的菌袋,拉直筒袋后向下折,用搔菌匙扒净老菌种,同时把表面菌皮轻轻划一遍,不宜过重。搔菌时要做到开袋搔菌、横放菌袋、覆盖地膜一气呵成,防止料面被风干。

6.2 卧袋催蕾

搔菌后将菌袋横放,袋口朝同一方向卧式堆垛摆放3~5层,行间距10 cm(图2),每4排盖一张地膜或遮阳网,白天棚内温度在20 ℃以下时用地膜覆盖,20 ℃以上时用遮阳网覆盖,有利于通气,防止菌袋高温而使袋面菌丝徒长。3~5天后表面菌丝形成一层白色的棉状物时进行催蕾,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90%,早、晚打开通气窗,利用自然温差促进菇蕾形成。

图2 卧袋催蕾

6.3 立袋出菇

待幼菇长到4~5 cm,及时将菌袋立起,采用单层平面摆放(图3),每行排列10~12袋,四周留有50 cm过道。晚上待棚外温度降至16 ℃以下时,打开通气窗,并掀开薄膜通风,留心观察子实体湿度,做到及时喷水,次日早晨温度回升时,及时关闭通气窗,盖上薄膜保湿。

图3 立袋出菇

经过连续5~7天的子实体抑制期管理,子实体长到8~10 cm,此时,拉直菌袋并盖膜,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诱导菇柄伸长,遮光养菇。

6.4 采收与转潮管理

当子实体生长到16~17 cm,菌盖直径1~1.5 cm时,根据当地市场对鲜菇的需求,及时采摘。整个生产周期一般可采收2~3潮。

每次采收后及时去除残菇,每袋补水30~50 mL,然后将袋面以上塑料袋部分沿袋壁折下,再将菌袋倒置摆放养菌(图4)。若棚内温度低于15 ℃,养菌3~5天;棚内温度高于15 ℃以上,养菌1~2天。棚内温度达20 ℃以上时,菌袋易感染杂菌和绵腐病,不宜采用上述养菌方法,而应采取常规立式养菌。养菌结束后,倒出多余水分,将菌袋直立,进行转潮管理(图5),通风1~2 h,盖上薄膜,管理办法与第一潮菇相同。

图4 倒袋养菌

图5 立袋转潮

猜你喜欢

菌袋金针菇出菇
被誉为“肉不敌菇”的金针菇,营养能被吸收吗?
金针菇含甲醛?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固定菌袋插杆